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邮票上的历史档案馆

2024-01-08收藏

中国自古具有收集和保存档案的传统,档案事业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盘庚时代,当时的首都(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电村)就设有史官掌管的档案库,保存了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甲骨卜辞,给统治者处理国家大事作参考之用。

早期即有甲骨、木牍、竹简、缣帛、金石等档案。汉代时,纸张尚未普及,汉代文书档案资料主要书写在竹木简牍之上,直到唐代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便形成的纸质档案。明王朝建立后,在中央增设了主管档案的管勾人员。全国各地省、府、县大量建立档案机构,可考的约三百多处。

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增强社会档案意识,1996年9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志编号为1996-23T的【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其中,(4-2)T【简牍档案·汉代木牍】面值为20分,(4-3)【金石档案·明代铁券】面值为50分。

(4-2)T【简牍档案·汉代木牍】简牍,包括竹简和木牍。木牍是宽边大片木片剖成,竹简是竹片削成长条细边,用线连接绑成的卷。上面的文字,均用毛笔所书,是汉代时期的文书载体。

邮票票面主图为1993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六号墓中出土的简牍,长23厘米,宽7厘米,亦出土于6号墓,根据内容暂定名为「占取(娶)妇嫁女、问行者、问墼者、问病者、问亡者等的术数图局」。

图案的衬底是一块木牍局部放大的部分。背景为六号墓中出土的一块同样大小的木牍,作了局部放大,它的正、反两面均用恭谨的隶体墨书竖写,共4000多字,暂定名为「太守·都尉府暨县、邑、候国吏员集簿」。设计者充分运用笔力和结构,既表现出了木牍特有的那种和暖的质感,又表现了一种实用的、入世的意趣。

(4-3)T【金石档案·明代铁券】邮票票面主图案选用了一块明代铁券。这块铁券系明英宗朱祁镇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三月十八日,赐给军功卓著的高阳伯李文将军的一块略微弯曲的红锈色的免死铁券,背景为铁券上文字拓印的局部。该铁券长37.5厘米,宽21.2厘米,厚2厘米左右,重1 300克,正面206字,反面11字,共217字,均为颜体,金锉方法,字清基本完整无损,写有食禄一千石和免本人死罪一次的待遇。

邮票图案以放大的铁券平面文字为背景,突出刻画了铁券的整体形象,富有金铁质感。仔细读铁券,既能够感受到由于文化上拟古范古之风盛行,文字上努力脱略繁丽丰腴,尚朴澹,求舒徐的一种追求,也可以体味到铁券的字里行间蕴藏着澄怀味象的沉暮品格和冷峻的统治秩序。

邮票为全新未使用,无任何人为修理痕迹,无缺损及明显折痕,无墩角、角圆现象,无明显发黄,无霉点及明显污渍,无水波纹,边角整齐。

这两枚邮票的收藏价值在于是原邮政局发行的绝版邮票,材质使用的是专属涂料邮票纸,邮票规格:40mm×30mm,齿孔度数:12度,版别为胶印版,防伪方式为蓝色防伪纤维纸、防伪荧光油墨、异形齿孔、无色荧光喷码、微缩文字。

档案珍藏着民族的记忆,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以往的社会风貌与历史情景。它会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记忆,继续朝前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