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陕北男子搞收藏:50年收千件藏品,今成博物馆馆长,藏品价值过亿

2024-02-02收藏

| 阅微札记

编辑 | 阅微札记

如果到了 60岁 ,你希望自己会是什么状态?

有的人可能向往儿孙绕膝,尽享天伦。

有的可能怡于自然,醉于花草。

也有的可能什么也不想,只愿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度过余生。

可在 陕西省的榆林市 ,有一位名叫 刘建国 的老人,在自己 年过六旬 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

凭一己之力,建立了一家民间博物馆!

而且这家博物馆里,陈列的是他 五十年来 收藏的所有文物。

刘建国老先生出生于 1960年

他的老家在佳县坑镇,因为受到家中老人习惯的影响,所以刘建国老先生从小就对各种瓶瓶罐罐有着浓厚的兴趣。

到了 1973年 ,也就是在刘老 十三岁 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收藏」这一大业了。

1974年 的时候,刘老第一次来到了 石茆遗址

石茆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历史上 龙山晚期到夏朝早期时 的最大规模的遗址,距今已有大约 四千年 的历史。

经考古学家鉴定, 石茆遗址可能是夏朝早期时中国北方的中心

同时, 石茆遗址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史前遗址

1975年 ,刘建国第一次来到石茆遗址,那时他年仅 15岁

那次,他花了 五块钱 买了一整麻袋的陶罐罐。

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很多时候,为了买到心仪的收藏品,刘建国老先生经常会倾其所有地「剁手」。

十八九岁的时候,刘建国准备去 宜居 找自己的一个亲戚。

在买车票的时候,发现有人在挖下水道。

这不挖不要紧,结果你猜怎么着,居然 挖出了个青花瓶子

刘老的眼睛立马就亮了,当场就「种草」了。

当时刘建国身上只带了 52块钱 ,外加 三十斤的粮票

挖出瓶子的人完全看出了刘老的心理,还宰了他一笔。

最后,刘老手里的钱只剩下三块,连收音机也被那人顺走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 民国十七年 出土的 红山文化时期的勾玉型玉器

但这件文物被挖掘出来后,很多老百姓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更不要说相信这是什么玉制品了。

所以在当时,这件藏品就遭遇了「爆冷」,根本没人买。

上世纪七十年代 的时候,刘老就发现了这件文物。

这件文物在那个年代的售价是 300块 ,但那时候的刘建国的经济状况支撑不起他将这件宝贝收于囊中,于是就搁置了下来。

但刘建国并没有放弃,依旧一直关注这这块玉的动向。

终于,到了 1989年 ,刘建国花了 800块 的重金,买下了这块心心念念的玉器!

不过,很多人再看了这块玉后,都对这块玉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一致认为是假货。

但刘老先生并没有随意轻信,自己对这块玉做了长期的研究。

经过一番仔细的考究,刘建国认为这块玉就是红山文化时期东北一带的勾玉型玉器。

不管怎么说,刘老对收藏的热爱,都值得人称赞。

不管是大器皿还是小物件,刘老先生都能如数家珍。

每件藏品的生辰年代、材质、来源以及市场估值等,他都能娓娓道来。

之后基本上每来一次石茆,刘老都会带些「战利品」回去。

据统计,在2017年的时候,刘建国老先生馆内的藏品就已多达 3520件 ,其中来自石茆遗址的,就有 978件

而他这五十年来「光顾」石茆遗址的次数, 前前后后共共超过113次

其中,石茆文化里艺术成就最高的藏品,他就有 4件

刘老给大家展示了这些高价值收藏品里的一个「 玄鸟 」。

虽说是玄鸟,但实际为「鸟龙」,是当时石茆发现的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件文物。

此藏品的前半身是鸟状,后半部分包含有龙的元素,整体呈水晶质地,

刘老给大家介绍到,这个玄鸟是 上世纪20年代 发掘于 石茆遗址的皇城台下的西北处

虽然和石茆其他的文物相比,这个「鸟龙」的出现年代有点晚,但在当时就已有了距今有 3600年的历史

而且雕刻技术和石茆发现的其他文物,像是玉面人或是玉龟等的相比,都要更胜一筹,采用的是 凿磨 的技术。

2004年,刘建国就凭一己之力,在陕北地区开了一家民间博物馆,起名为「 榆阳千五氏博物馆 」。

之所以命名为「千五式」,就是为了纪念古代唯一保存下来文字的氏族。

另外,据说「千五式」就是刘氏的氏族,刘建国身为当地刘姓的后代,更应该予以继承。

因为是民间博物馆,所以在馆内布局和装修方面,都和官方那些大气磅礴的博物馆有着一定的差距。

可以说,从外观上看,十分简陋。

但,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

这件博物馆虽然只是由两个不起眼的窑洞和一间平房组成,但内部却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文物。

远到4300年前的玉器,近到清末和民国的物件,刘老全都收了个遍。

和地方级别的「大而广」不同,刘建国的民间博物馆,更侧重于「小而精」。

他的馆内,更多的是关于陕北地区历史的文物

在他看来,通过收集这些陕北特定的民间文物,再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并结合一些当地的传说或是见闻进行研究,能更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陕北历史,从而对陕北地区的古代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传承。

对于文物的收藏,刘老也有着自己的原则和看法:

「不要跟风,不要搞炒作。」

刘老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民间收藏」, 所以他的初衷,就是希望自己能在榆林这块土地上,脚踏实地进行自己的收藏事业。

并且,对于自己收藏的文物, 刘建国也从没想过要将它们据为己有当私人物品,而是认为这些都是国家的财产, 自己只是提供场地保管而已。

他对公众表示:

「解放前,看老人们都都收藏了什么东西,解放后,这些就是国家文物,挖出来也不属于你。」

在文物界的市场上,我们经常跟会见到「倒卖」、「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情况,作为上千件文物藏品的收藏家,刘老自然也会被这种人当做「合作对象」。

刘老回忆,每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都会有人来对他发表一些看似「明智」的建议:

你可以卖假货啊,假的本小利大,」

刘老说:

「没有诚实守信,事业就做不大。」

所以,刘老拒绝了这些人的「好意」,他认为,这种事,怎样都不能干!

刘老先生收集的这些文物,面对有购买欲望的买家,他也会以与文物本身价值最匹配的价钱进行售卖。

像上文提到的「玄鸟龙」,刘老就给到了 2500万 的高价。

整个博物馆内所有藏品的总价值,随着行情的不断变化,总价值也从原先的一个亿涨到了两个亿!

从某种程度上说,刘老先生可以算得上是「亿万富翁」了!

在博物馆内,刘老放置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直接住在博物馆内,以方便给前来参观的人员进行及时的介绍讲解。

在对文物进行讲解介绍时,刘老总是充满热情,眼里有亮光。

2020年 的时候,刘建国老先生遭遇了一场意外,摔断了腿,只能瘫痪在床。

可就算这样,刘老依旧忍者病痛,挣扎起身,热情地为来客介绍着他的藏品。

然而,岁月不饶人,对于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来说,身体和精力状况都大不如前,因而在博物馆的管理方面,也开难免始变得力不从心。

所以, 刘建国老先生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将这些文物捐给国家,让专人保管这些历史载体

希望国家可以成立相关的展览馆 ,让更多的后人了解陕北地区的文化韵味,从中获得感悟,让陕北地区的文化得到更久远的流传。

或者如果有酷爱古代收藏的爱心人士,刘老先生也愿意将博物馆交到其手中进行打理。

结语

五十多年来,收藏贯穿了刘老先生的一生,他一直为自己的「宏伟大业」坚守着。

这条路或许曾遭受过很多质疑和非议,但令人敬佩的是,刘老没有忘记「初心」,从而得到了自己的「始终」。

我们暂且不说文物的真与假,光是他对中华文化的付出与想要将其发扬光大的愿景,就足以赢得人们的赞誉。

他的这种传承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所有后人的榜样吗?

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刘老先生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为陕北的文物事业做出贡献,让更多的国人领略陕北文化的风采。

大家有去过这家民间博物馆参观过的吗?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里讨论哦~

资料参考:

微博传媒网——【榆林的「中隐老人」刘建国,创立陕北第一个民间博物馆】

榆阳文旅文厂——【榆林民间收藏家刘建国: 40余年醉心收藏 3500多件收藏品共述陕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