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春秋战国时期的佩玉文化发展到了何种地步?

2024-03-14收藏

文|法老

「玉不琢不成器」「温润如玉」「洁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许多中国人对这些有关玉的成语耳熟能详。

中国人已经习惯把玉拟人化,用它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优秀的品德。同时玉器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它是先民的神灵之物,是沟通人与神的工具,是人们的保护神;

杨家山出土单侧出廓玉璧

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是品德、情操、才华、信义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美德的追求。

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一种特殊文化,贯穿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佩玉文化发展到了何种地步?佩玉文化跟当时政治结构和工艺有何直接的关联吗?

一、春秋战国时期佩玉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在玉石刚刚被使用的起始,是作为礼器,在祭祀上用来敬奉神灵的。

据【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是六种祭祀天地四方的玉器。郑玄注云: 「礼神者必像其类。」意思是祭祀神,就要使用像这种神的玉器。

苍璧是黑色的璧,平而圆,像天,因此用来祭天;黄琮外边八角,像地之八方,因此用来祭地;

青圭尖锐,像春天初生的万物,因此用来祭东方;赤璋是红色的半个圭,像夏物半死。

因此用来祭南方;琥是像老虎的玉器,白色的琥象征秋气肃杀,因此用来祭西方;

玄璜是黑色的半璧,寓意「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因此用来祭北方。

可见早先玉器是先民的神灵之物,是人与神的沟通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佩玉文化内涵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佩玉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也是礼制的需要

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六瑞是国君和五等诸侯举行朝仪时所持的六种玉制礼器:

王执镇圭,长一尺二寸,镇是安定四方之意;公执桓圭,桓圭长九寸,桓就是今天说的华表,雕刻在圭上作装饰;

侯执信圭,信通身,以人形雕刻在圭上作装饰,长七寸;伯执躬圭,也是以人形作装饰,长也是七寸;子执谷璧,谷物养人,故以此作装饰,长五寸;

男执蒲璧,蒲是蒲草制成的席子,取其「安人」之意,故以蒲草的花纹作装饰,长也是五寸。

郑玄解释道:「瑞,信也,皆朝见所执,以为信。」

(二)君子佩玉成为流行,佩玉是德行操守的象征

玉,被人为地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吸纳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评人物的道德标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是「德」的代名词。人们把玉质坚硬的特征比作君子气节的坚硬;

将玉的温润比作谦谦君子之风;将玉的洁白喻示君子的品质无瑕。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儒学大师孔子的倡导,出现了「以玉比德」的道德标准与新道德观念。

崇玉和佩玉的新思想是把玉之美玉之德赋予儒家道德观的内涵。

孔子的国学经典【礼记·聘义】论玉有十一种德性,【管子·水地】论玉有九种德性,荀子著【荀子·德行】论玉有七种德性。

各说大同小异,其共通的内容是将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比附于玉。

因此君子佩玉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玉器的这种文化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化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三)君子至止,佩玉将将,佩玉可修德养性

【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 必 佩 玉 。 …… 君 子 无 故 , 玉 不 离身。」君子佩玉不仅为了装饰,玉温润光洁,可修德养性。

君子应时时警醒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当是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待人宽则己严,光华内敛不彰不显。

品行举止要以玉为榜,自始至终都怀有高尚的美德。

古人服饰中有两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用丝绳系连着。

上端是一枚弧形的玉叫珩,珩的两端各悬着一枚半圆形的玉叫璜,中间缀有两片玉,叫做琚和瑀,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做冲牙。

走起路来,冲牙和两璜相撞,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如果佩玉之人的行为举止过于夸张激烈,那么冲牙与两璜之间的相撞之声将不再悦耳动听,而是杂乱无章。

冲牙

因此,雕制精巧的玉器不仅外形美观,而且能显示出佩戴者的品格。君子每日佩玉,以便提醒自己,一言一行都要像玉那样具备着美好品质,养心养德。

二、创新的玉器制作工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独有的文化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渡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

礼仪用玉沿袭西周做法,动物佩饰有所减少,柄形饰也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组列式的复合佩饰。这种组合玉佩盛行于战国时期,纹饰华丽、雕琢精细。

璜、璧、玦、玉勒纹饰复杂华丽。玉器雕琢表现出高超技术,出现俗称「游丝描」的细线纹,刻划细而利,走势扭曲委婉一些扁平玉器边缘常有刀刃感。

镂空技术更加精湛。现存的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

三、春秋战国玉组佩艺术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

春秋战国组佩,一般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通常用玉环(璧)、玉璜作主体,以珑(龙形佩)、琥(虎形佩)、觿为悬饰。

1994年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了一件晋靖侯夫人玉璜组佩,该玉璜组佩出土于墓主的胸腹部,过颈佩戴。

由282件形制各异的玉器组合而成,主要有玉珩、玉璜、玉圭、束腰形玉片以及玉贝、玉珠、玉管、玛瑙珠、玛瑙管、绿松石管、料珠、料管等。

1994年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的晋靖侯夫人玉璜组佩

过颈部分为三列珠、管,两侧为成串的珠、管,并各有两件束腰形玉片,下端分别系有一玉贝为坠。中间自上而下为4珩4璜,末一行珩的两端分别系有2件玉圭。

珩、璜中素面2件,其余均单面刻有相交的龙纹,珩的龙首相反,而璜的龙首向对,布局对称,刻工细腻,颇为精致。

据研究,大型玉组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使用范围有可能仅限于公、侯等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多璜组玉佩是国君与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之一。

结语

玉成为温厚、谦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高尚、美丽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古人赋予美玉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玉坚中有润,润仍柔却也坚则刚。柔为善良慈和,坚为不卑不亢,正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古今不入流俗,洁身自好,守身如玉者大为有之。

玉内涵着一种两袖清风、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君子之风范。坦坦荡荡,故君子佩玉,玉德润天下。

所以中国人尊玉、贵玉、爱玉、佩玉,七千年来不绝于史。玉文化体现着中国人的感情寄托,也是中国人民对生活与生命意义的一种体悟,一种理解,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