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文物里的北京】第七十集:家庭小账本,时代大变迁

2024-02-05收藏

这些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消费明细,被记录在一套家庭账本中,账本的撰写人是毛厚高。从1972年4月开始,一直到2000年8月去世前,他每一天都清晰、工整地记录着一笔笔生活开销。28年一共形成了45本格式统一、类别丰富的家庭账本。

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日记,更能看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2022年,毛厚高先生的妻子王家珍女士将它们捐赠至首都博物馆,被永久收藏。

这套本子是学生常用的32开软皮笔记本,浅蓝色或白色的封皮上印着有时代感的简笔画。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邵欣欣翻开了其中一本,在已经泛黄的页面上,我们看到用蓝墨钢笔书写的物品名称和数字。

邵欣欣: 在账本的最左侧一栏,毛厚高先生记录的是消费日期,第二栏是消费项目,比如有「修车」「馄饨」,第三栏是收入,第四栏是开销,比如「面包4毛钱」「山楂酥皮6毛6」,元、角、分都记录得非常清楚。

虽然那个年代并没有现代办公软件制作表格那么便利,但毛厚高老人用一支笔,一套本,将生活中的收入和支出清晰细致地记录了下来,这些数字是他的人生佐证,更是时代的注脚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邵欣欣带领我们翻看着账本,仿佛开启了一场时空穿越之旅。

邵欣欣: 70年代,毛厚高老人的收入大概有100多元,在北京算得上中等偏上,他的消费档次也是比较高,比较多元化的,比如喝牛奶,菜花,买肉馅。

12月29日,在元旦前夕他买了馄饨皮,这都是老百姓日常经常要做的。再比如大葱、豆腐粉、水果等等,他也记下来了。

我发现毛老先生还非常喜欢吃蛋糕,他多次记录了买蛋糕,这个在当时也比较贵,蛋糕跟馅饼总价是1块1毛4。

在账本的记录中,不光能看到毛家人的家庭收入和开销,也能了解到一家人的兴趣爱好和家里发生过的重要事件。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电视机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有着超前眼光的毛厚高老人在1982年为家里购入了一台彩色电视机,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邵欣欣: 1982年7月4日,毛老先生花费1450元购买了日立牌彩色电视机。在当时,很多情况下买电视是需要抽号、凭票的,可见当时的毛厚高老人已经具备买电视机的资格了。这1450元钱对于他来说要攒一年,甚至几年,所以从这点可以看出,毛老先生是有超前消费意识的。

这些消费记录也是社会风尚的一种反映,比如20世纪80年代毛厚高老人购入生肖邮票,这也是当时社会上「集邮热」的一种表现。

邵欣欣: 毛厚高老人有集邮的习惯。自从80年猴票身价倍增后,很多北京市民都开始集邮。我们从他的记录可以看出,他也是从80年代开始买邮票,而且从金额上来看应该不是一张一张买,而是整版整版的买,以作收藏和投资之用。

虽然我们不曾认识这套账本的记录者,但在翻阅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同他一起回到了过去,重新走过了28年的岁月。2000年8月,随着毛厚高老人的去世,家庭账本的记录停留在7月18日这天。毛厚高的家人将这份承载着28年家庭记忆的账本悉心保存起来。直到2022年7月,首都博物馆面向全球征集与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物藏品。在这次征集中,有不少市民无偿捐赠了珍藏的传家宝、老物件,毛家决定捐赠出这套珍藏的家庭账本。

邵欣欣: 在北京有习惯记录、记账的家庭比较常见,但能够坚持近30年,并且每一本都完好保留的记录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文物的时候就眼前一亮,一个家庭长期坚持的举动,就能够让我们回看过去。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家庭所经历过的生活、消费、经济状况,我们通过账本就能回看,这也是给后辈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这一本本细致入微、令人震撼的家庭记账本,让我们既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北京家庭对未来的憧憬,也看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家、社会、城市发展的巨变。如果您有机会在首都博物馆看到这些账本,也可以找到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

资料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