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蟠虺纹 | 龙蛇隐大泽,糜鹿游丰草

2024-01-09收藏

青玉十二辰-蛇(清)

蟠虺,或许乍一看,我们都对其比较陌生,可是现实中,它却是很常见的一种动物。

蟠虺纹,一般指蛇纹。蛇纹,古代视蛇为神明,潜于深渊,能致云雨。武梁祠石刻伏羲女娲之象,也作人首蛇身之状,视其神明,可见蛇纹由来至久,寓意皆祥。蛇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六位。

蛇纹是古代吉祥纹案,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神话渊源,与古代先民的信仰图腾有关,被大量应用于青铜器、建筑、首饰等物体上,发挥独特的美学作用。蛇纹有着神秘的传奇色彩,与开天的盘古、追日的夸父、补天的女娲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远古时代,中华地域普遍信奉蛇图腾。在众多古代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共工、烛龙、雷神等神话人物,都有一个十分统一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人首蛇身」。

而在我们传统的神话观念中,女娲伏羲是人类的始祖,由此与族群文化也有很深的关系。

任预十二生肖图册-蛇(清)

商代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采用蛇造型和蛇纹饰。这种花纹中的蛇,头部较宽大,有突出的双眼,身体弯曲,弓背卷尾,有鳞节。在商代青铜器繁缛、多样的纹饰中,蛇纹不是主体花纹,一般是对称式排列成带状纹饰,作为主体花纹的陪衬。

到西周时期,蛇纹基本不见。春秋战国时期,又流行蛇纹的新形式,如比较常见的蟠虺纹。

汉代,开始出现大量的画像石,且内容题材广泛而又丰富多彩,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汉代生活的具体反映。同时伏羲女娲相成为主要题材之一。

之后的隋唐时期,出现了不少十二生肖相关的器物,如铜镜,陶俑等。兽首人身的十二时俑流行于盛唐时期。较早的如西安地区随葬的十二时俑。

双蛇纹长方砖(汉)

宋代之后,蛇纹形式相较固定,只是在载体上更加多元。进入明清时期,剪纸、年画等多种形式相继盛行,蛇纹样的组合形式与吉祥寓意也越加丰富。

蛇纹的形式很多,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簋座(春秋)

蟠虺纹是青铜器常见纹样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蟠虺纹由蛇纹演变而来,蛇纹是一种古老的图腾,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在商代青铜器上,蛇纹大多是单个出现,个别是主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眼睛,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

其中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鼎、鬲、甗、簠、豆、壶等东周时期常见的青铜容器上,且两种纹饰的方位一般处于铜器腹部以及器盖盖面的位置,该位置属于青铜器的主要位置。

当然,一开始蛇的形象并不能给人以好感,人们把它作为青铜器纹饰,更多的是想利用其凶狠的形象彰显自己的权利,这也和当时的分割形式有关,人人都有野心,器物就是最好的载体。

玄武纹瓦当(汉)

在【韩非子·说林】记载:「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国语·吴语】记载:「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为摧,为蛇将若何?」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蛇本身是具有攻击性的。

此外,【国语·周语】记载「我姬人出自天鼋。」鼋,即玄武之意。玄武为龟、蛇合体。可见蛇也包含有王权正统之意。此外,龙、蛇所具有的争斗、杀戮性与东周时期战争的激烈与残酷相映成趣。

而到了后期,社会安定,自然就会减少对于杀戮纹饰的需求,不过这种形式的元素,有时候未必就是残酷的象征,很多时候它也是人们内心的映射。

蟠虺纹鼎(春秋)

不过我倒觉得,敢于直面内心,何尝不是一种超然的勇气。

青玉十二辰-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