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老翡翠的「材质鉴定」和「年代鉴定」的本质,及未来可能的后续

2024-03-21收藏

本来一直没打算写这篇文章,因为关于老翡翠的科学鉴定,其实就这么多点事,即便「材质鉴定」和「年代鉴定」这个旧桶也早就论述过了。但是「旧桶」总是会可能被装上各种新水。我们针对2024年春节前后的一些说法,再给广大藏友做说明如下:

「无论什么年代的翡翠,其名称和材质鉴定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这个说法,或许有些藏友已经看到了,而出台上述说法的同一个部门,也明确声明「年代鉴定」请咨询文物有关部门。这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我们解释如下:

1、按着某地矿部门国家推荐标准,去其下属的商业检测机构做「材质鉴定」,他们有没有事实上做了「年代鉴定」?

很多人看到这里,又一脸懵圈了。而且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珠宝鉴定师」立马拿着鸡毛当令箭,来打假的口吻如出一辙,无非是「名称」和「材质」不符合,显然他们早已接到「线报」。还有人说老翡翠就是假翡翠,清代造的假翡翠也一样是假翡翠。

好吧,我想反问一下这些商检机构:你们声称不做「年代鉴定」,事实上你们也无「年代鉴定」的资质、标准,和能力。为什么知道这件「样品翡翠」它是 当代处理 的呢?那你到底有没有做 「年代鉴定」

负责任地说,只要是按着现行有效的三版推标任一版,2010国标,2017国标,2023国标对任何翡翠做了「材质鉴定」,且出具了「漂白、充填、染色」的证书,它必然是已经做了「年代鉴定」。 因为「漂白、充填、染色」中的漂白和充填两项技术,出现于1960-1980年代 ,正式被美国宝石学会使用红外光谱仪来区分天然翡翠和「漂白、充填」翡翠,是1999年。而国内的「材质鉴定」方面推荐国家标准,无论怎么改,也没脱离这个1999年美国宝石学会的大范畴。那么,请问,当你注明「漂白、充填、染色」时,有没有声称此件样本是1960年代后处理过的翡翠呢?

所以,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做 「年代鉴定」 ,你是如何得知它是 1960年代后 处理的呢?

还有一些网友来评说这是清代制造的假翡翠,是不是更加荒唐呢?你都没见到我号上发过的老翡翠的图片,也没有去送检过,如何就自己同时目鉴了「年代」(清代)和「材质」(假翡翠)呢?清代的「假翡翠」还有染色石英岩呢,我连图都没上,别说实物了,更别提检测,你咋知道这是「翡翠」?

这个无聊的文字游戏可以成为某部门的正式答复,到底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大家自己好好思量。总而言之,我们的科学已经沦为了话语权和利益的附庸,连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面纱都去了。

以当代「漂白充填染色」工艺处理过的翡翠

2、古今材质是否果然毫无区别?

很多人粗一琢磨,对啊,那古代的钻石不是钻石吗?古代的翡翠不是翡翠吗?古代的石英岩不是石英岩吗?按着材质检测没毛病啊!因为中国一些普罗大众思考问题逻辑不严谨,再说人家本来也没必要严谨,老百姓嘛,就给了他人钻空子的机会。但是制定标准和做检测的机构不严谨,那就只能被理解为故意利用老百姓的无知了。

我们先说第一种区别何在:首先,古代人在我们之前先挖矿,他们如果挖光了某种东西,到了现代人这边,矿绝了,那他们就必然拿了某些跟你现在挖的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不能拿今天的矿物去限制古人。类似的,你不能说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土葬的风俗,古代人就都是火葬的。

那民间文物有没有发现材质上跟古代不一样的东西?当然有。比如,古人收藏的天然锆石里面,我们发现有低型锆石和高型锆石(按硬度分的,低的5左右,高的7及以上)。那么,现在的天然锆石跟合成锆石里发现了高硬度的吗?民间文物里大多数的刚玉类红蓝宝石,其硬度密度也有高于现代天然及培育类刚玉的。

所以我们的地矿下属商检部门因为自己没有挖到此类的,就推说古代没有,其实跟文博系的伪专家干的是一类的事,跟拿着博物馆的标型器说,「我们已知的官方博物馆里的元青花上没有你这样的纹饰,所以你这个就是新仿的」,是一回事。你还能用枚举法决定古人画什么题材呢?那是不是我们即将考古的纹饰,一定都是过去纹饰的重复?

第二种区别:民间有很多文物是古人雕琢过的陨石,那这更是现代矿坑完全没有见过的材质。天上掉下来的星星,难道其材质也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国家标准么?

第三种区别:也就是本篇争论的核心焦点,即翡翠一类,传统的优化和保护技术,是否有可能部分改变翡翠的材质,使其不符合所谓的国家标准?当然可能啊,因为物质跟物质是会发生相互作用的,即便是风都可以把石头风化了,导致一块本来致密的岩石内部结构松散。老的玉器上面长了沁,这难道不是材质改变了么?老翡翠的传统炖虫蜡工艺如果连蜡都炖不到石头里面去,直接拿虫蜡在外面抛光一层就得了,还炖什么炖?

但是这种材质上的区别,就可以认定它是「假翡翠」么?或者是经1960年代后的化工技术「漂白、充填、染色」的么?当然不可以啊,不然你不是什么都套用一下国标就完事了么,玻尿酸化妆品敷到脸上改变了皮肤的光滑细腻度,也可以套用一下国标,说是硫酸泼过的。

天然明清翡翠,竹节雕麻花纹样

3、请问做「年代鉴定」,是否可以鉴别出不同年代的「优化」或者「处理」手段?及其材质异同?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依照科学的「年代鉴定」方法对文物类翡翠进行有效鉴别后,是可以区分新老翡翠的材质的,同时也包括新翡翠中的天然翡翠和处理翡翠。因为古代的加工工艺和现代不同,清代和民国的工艺它就是1949以前的,当代的工艺它就是1960年以后的。所以你如果有科学办法分辨年代,事实上就已经把材质区分开了。一项现代的技术不可能跑到古代去做贡献,除非它的发明人进行了时空穿越,这是我们都具备的常识。所以我们要说明的是,一旦一件东西被以科学的方法鉴定为是明清的,它的材质就是符合明清的材质标准和加工工艺的,但它未必符合当代的材质标准。而我需要知道当代的材质是什么数据,困难吗?不困难,市场上买一件A货,再买一件B+C货就得了。所以,「年代鉴定」清除了,「材质鉴定」很容易搞,反之则各种张冠李戴是必然的。

综上,第一,按着国家推标做的「材质鉴定」,本质上就是打着「材质鉴定」的旗号给文物做了「年代鉴定」且扣上「当代处理」的帽子;第二,古今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大同小异也可以迥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种情况客观存在,非要抵赖说不存在这些区别,不是科学的态度;第三,按着科学的方法做「年代鉴定」,一定可以区分清楚「材质异同」。

结论:「无论什么样的材质,只要是翡翠,都是可以通过「年代鉴定」检测出来的,而且同时考虑了文物鉴定的系统的科学方法,和国家标准中鉴定材质的标准。因此,只做「材质鉴定」而没有做「年代鉴定」的说法,事实上并不成立;相反,做了「年代鉴定」往往可以直接确认「材质异同」。

我们最后再问一句,为什么在这个国家里,总有那么一批人,非要让你把社会文物送去文物部门以外的地方检测,且要求文物鉴定必须符合非文物部门的推标呢?

那为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要求文物部门把「材质」一起鉴了呢?好歹出一分钱,干两件事,这才是真的替消费者考虑问题,给我们节约成本了。省下来的钱,我们可以用来买买东西,拉动一下消费。

镶嵌有天然翡翠、红宝石、琉璃,和红绿松石及珍珠的清代凤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