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钱币里的文化——钱助文思

2024-05-16收藏

文人的灵感所向不同,用钱做兴奋剂的文人古今不乏。

东晋哀帝兴宁年间,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郊的凤凰台修建瓦棺寺。寺院和尚到城里来化缘,士大夫中最多的捐钱1万钱,而著名画家顾恺之在化缘册上写明捐10万钱,和尚大惊,心想他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呢?

顾恺之看透了他的心思,郑重地说:「你们把寺中的一片墙粉刷白净,我在墙上画一幅像就可以了!」

和尚照他的吩咐把寺中的一面墙粉刷白净。顾恺之到了瓦棺寺,精心绘了一个多月,将壁画完成。和尚们对人物像有眼而无珠感到很奇怪,顾恺之解释了一番,出了一个计策。

开庙的那一天,和尚按照顾恺之的吩咐,凡进庙里的人须交一定数量的铜钱,不久那幅壁画前围满的人,顾恺之见时机已到,手拿画笔,从容地在人像的眼眶里添描了几下,壁画人物像立刻活灵活现,光彩照人。

围观看像的人越来越多,个个赞叹不绝,一传十,十传百,轰动整个建康城。人们所捐的钱远远的超过了10万。

虽然当时战乱频繁,社会极不安定,劳苦大众对前途感到茫然,信佛成风,顾恺之画的是【维摩诘像】,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宣传了佛教。尽管百姓生活普遍困苦,但不吝金钱欣赏壁画,可见宗教与艺术的魅力。

明代常熟地区的桑思玄,才思敏捷,才文俱佳。在当地方圆百里,颇有些名声,常有人向他索求文章和墨宝。

桑思玄爱做文章,也爱收敛钱财。

一天一个索墨者拜见桑思玄,以三寸不烂之舌大肆吹捧桑思玄的才华,妄想换来桑思玄的一幅文墨。柔思玄並不为之动心,也只动口说道:「我作文写字从来不白作,你是否能将五两重的一锭银钱放在我眼前,让它激起了我的兴致,再还给你?」

这一番话叫来人哑口无言,于是不再君子动口不动手了,双手敬上银钱,最后带上墨宝而去。

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郑板桥在做范县县令时,一个教书先生曾到县衙门告状,说他和主人原先讲明教一年书,酬金为八吊铜钱(1000枚铜钱为一吊),现在快到年底了,主人赖起账来。

郑板桥听完上诉,担心是因为教书先生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主人才不肯付报酬。便指着大堂挂着的灯笼,出了个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教书先生略加思索,高声对道:「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听后马上拍板,令主人家老老实实送上应该的酬金。

其实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古钱或形如契刀,或外圆内方,样子都不难看。若是带着斑斑的綠锈更加古朴可爱。古今中外,正常人没有不爱钱的,说不爱的那是假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然是大家公认的「道」,而不是伤天害理的歪门邪「道」。

作者:程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