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一件异形铜香炉

2024-09-10收藏

香炉,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人们家庭中必备的供具。通常我们所见香炉只有两耳,今天 笔者展示一件兽耳三足铜香炉,该炉高7厘米,口径5.6厘米,瓜瓣形,腹径9.2厘米,重558.5克。精铜、鼓腹、炉身有三个兽首分布在三足上端,异常生动。整体器形饱满、中间一道纹饰区,网格纹的上端和下端均勾云纹布局紧密有序,器物质感沉稳,包浆醇厚润泽,底署「水月居」三字篆书私家款。洗尽铅华,打磨光润,品相完好,内膛平滑,线条优雅,手感沉重, 做工精美。静观此炉扁宽鼓腹墩厚,兽口下桥耳婉约,形姿典雅, 精巧绝妙,皮壳老到呈蟹壳青色泽, 别具风韵,从铜质,包浆和器物造型上来看,应为清代香炉之精品。 此香炉是2007年在铜陵市大通镇一户居民家购得,该三耳香炉精巧玲珑,深得我喜爱,(如图) 香炉的寓意及象征代表什么意思,让我们来探讨:

笔者认为:兽耳三足香炉的寓意和象征是吉祥如意,财富繁荣,家庭和睦,事业成功,生活安康。其中有三层意思:一是兽耳表示能听到人们的愿望;二是表示三位一体,也代表着家庭中男女老少的团聚;三是表示祈祷家庭幸福。。

我们再来思索一下三耳铜香炉的历史背景:三耳香炉作为一种重要的祭祀和日常使用的器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香炉的起源尚未有定论,但东汉越窑褐釉香薰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香炉早期形态的线索。早在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和制作香炉。

进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之祖达摩东渡来华,中国禅宗由此伊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已被普遍使用。这一时期,香炉的制作精美,造型端庄,铜制精细,包浆自然,腹内有多年香火浸渍烧烤形成的烟痕,从历史文化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等多方面观察,都是首屈一指的藏品。到了宋代,受理学的影响,瓷器上的规整对称原则得到了体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明代宣德年间,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被称为「宣炉」。宣德皇帝特下令从迡罗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各大名窑的款式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实在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三耳香炉的历史背景涵盖了从东汉时期的初步形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使用,以及宋代和明代的巅峰制作时期。这些时期的文化、宗教背景对三耳香炉的设计和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各大寺庙和风景游览区都能见各种造型的铜香炉,也有很多信佛的居民家中摆放香炉设案供奉神佛,祭祀求吉祥,还希望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一层含义。香炉为其累积福慧、事事圆满。民间称香炉是除秽气、祈福报的完美风水宝物之一。常见人们烧香在道观或寺庙中,香炉象征着信仰和宗教氛围,是人们承载信仰的实体, 以香作为信仰的外在表现存在。其实际意义大于象征意义的。虽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种宗教场合,香炉象征着信仰和宗教场所的氛围。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家庭之中,香炉的象征意义也是大于实际意义的。由于个人家庭之中无法大范围存在宗教氛围。笔者收藏的这件精巧的小香炉,又称(小琴炉), 它的寓意象征与作用非同寻常,在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我们在先人使用过的香炉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诚地在此炉前点香祈福,给人心灵带来慰藉,它的意义自然就不同一般了。

香炉,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人们家庭中必备的供具。中华民族文化开发得很早,古时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所以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在佛教中,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就要焚烧不同的香。如我们常见于大雄宝殿中央或门外丹墀的大香炉,多是铜铁等金属铸造或石雕的,炉身刻有该寺寺名,供信徒插线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炉,有铜、石或瓷质的,用以焚烧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炉盘,放着一个焚烧檀香的精致小香炉,盘子前垂着刺绣的炉围,很庄严美观,是住持和尚上香专用的;大殿的佛事完毕,如要到其他配殿礼拜,侍者师就捧着炉盘前行,和尚便随后到配殿上香。卧香炉则较适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铜、瓷两种,把线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断,平放在卧香炉里燃烧香.使灰炉不致飞扬而弄脏供桌。小型木质刻着莲花形的香炉,有着长长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进行佛事仪式时, 让主法和尚及斋主捧在手中的,叫手炉。而我们在寺院中多见于圆形的香炉,此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宝,缺一不可。

这件三足兽耳铜香炉,让我们联想到很多,回望过去的明月清风,流连古时的山河日月,既是追思,也为自省。我们生活在时代夹缝中,多少有些怀旧心态,所以只能到传统的、物化的文明中,去寻找自己留恋的东西。

作者:郭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