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汉代「官窑」、器物「石渠」 名家递藏池阳宫灯亮相上海工美秋拍

2023-12-10收藏

汉代的「官窑」,器物中的「石渠」——甘露四年池阳宫灯

【汉书·宣帝纪】提到:

「甘露元年(公元前五十三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冬,匈奴单于遣左贤王来朝贺」。

「匈奴单于乡风慕义,举国同心,奉珍朝贺,自古为有之也......今匈奴单于称北藩臣,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位在诸侯王上」。

我们见到此次上海工美秋拍重器汉代【甘露四年池阳宫灯】,拓本上有名家题跋十几则。其中冒广生(一八七三—一九五九)题了长诗其中有:

「池阳宫灯甘露制,篆十四行廿九字。是时单于两入朝,夜半频烦诏书赐。锦车冯嫽新使归,前席应虚问边事。挑灯谁奉帝与居,承恩左右华张卫(注:馆陶主母华婕妤、淮南宪王母张婕妤、楚孝王母卫婕妤)。」

金石文物以前多见拓本,其中汉金文之简洁挺拔的线条以及一些点画奇肆的布置不知吸引了多少古今书法篆刻家。很多人苦无原件,拓本表现力毕竟有限,若能一睹汉灯原件,其中体现的金属质感,刻划猛利远超拓本百倍,与三代吉金铸造之特点迥异。

池阳宫灯铭文展开图

请横屏观赏

冒广生见到这件池阳宫灯原件,见到其上十四行,二十九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大概也查阅了【汉书】,提到了「是时单于两入朝」,就是古籍中提到的两次入朝。

西汉经过汉武帝的对外出征,国威大振,四夷顺平。到其曾孙宣帝继位,国内国泰民安,国外安定平稳,【汉书】记载「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业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俟德殷宗、周宣矣」。史书中有这么高的评价,称为「中兴」,其基业稳固,经济发展可见一斑。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支撑,其时的工艺水平必定高,这几乎是我国历代文物发展的一大规律。

冒广生题跋中提到:

「宣孝制作诚精能,元成之间鲜其技(语见通鉴)。燕庭获古自长安,考证作歌张(石匏)鲍(子年)继。尚余一字右前足,簠斋苦未详其义。我疑虞德造成时,甲乙编排非一器。流传拓本铜烫斗(器藏番禺蔡氏),有文曰筹或其例。一宫何止置一灯,肊料灯灯符号异。西京金石北宋稀,‘庄’字不为孝元讳。入怀共喜月同明,过眼翻嗟烟易游」。

汉代以孝治天下,皇帝谥号前往往加「孝」字。如汉武帝称「孝武」,汉宣帝则称「孝宣」。冒氏引用【资治通鉴】里的描述,提到汉宣帝时期的吉金制作极其精美,这样的东西到了后来元帝成帝的时候就很少出现了。

譬如陶瓷的发展,成化的斗彩、雍正的珐琅彩到了后代就几乎绝迹,所以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这件池阳宫灯,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为宫中用器,即属「官窑」,其制作级别自不待言。收藏成化、雍正官窑,那是因为其工艺后来难以企及,当时造办处出品的文物更是具有「皇家血统」,无与伦比。汉宣帝时文物达到的高度后人也望其项背。更何况比起后来的陶瓷、木器、漆器甚至玉器而言,青铜器的等第高居第一是毋庸置疑的。

再譬如,收藏书画的人总希望能拥有一件【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那代表了清代宫廷的审美品味和等级,更是一种皇家气度,也说明了拥有古代流传记录是多么重要。这类流传有序的艺术品得到买卖双方的高度认可和追捧,成为拍场宠儿。这件池阳宫灯是汉代宫廷用器,同样代表汉代宫廷的审美品味和等级,代表汉代的皇家气度,同样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冒广生提到灯足上有一「庄」字,陈介祺当年也不清楚什么意思。冒氏认为可能是宫中诸多器物编排标记的文字,并举了一件铜烫斗的例子,其上有「筹」字,或为当时宫中之制。宫中灯火通明,何止一灯,每个灯要有不同符号,所以用了个别字为标记,有点类似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在收藏的书画上用千字文编号一样。【历代避讳字汇典】提到「庄」字,「东汉显宗孝明皇帝刘氏名庄」,西汉时期当然不会有避东汉皇帝讳的情况。

足下「庄」字

【汉书·宣帝纪】提到:

「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狦来朝,赞谒称藩臣而不名。赐以玺绶、冠带、衣裳、安车、驷马、黄金、锦绣、缯絮。使有道单于先行就邸长安,宿长平。上自甘泉宿池阳宫」。

当时单于来朝,到汉朝称臣,汉宣帝赏赐各类珍宝,在首都西安住在长平宫。皇上则居住在池阳宫。此处记载,表明池阳宫为皇帝居住的宫殿,这种重要场所的陈设,我们可以参考【铜雀台赋】、【阿房宫赋】这样的文章便能想想一二,池阳宫灯就是其一。

【汉书·地理志】提到:

「池阳,惠帝四年置。嶻嶭山在北」。

嶻嶭山亦作嶻櫱山。又名嵯峨山、慈峨山。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与三原、淳化二县交界处之嵯峨山。【史记ž司马相如传】【子虚赋】有曰:「九嵏、嶻嶭,南山峨峨」。今天在陕西三原县还有「池阳宫遗址」,一九九二年被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池阳宫今天已经湮没,原址附近也只有一块碑文,它的规模和陈设也只有在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可以找到。有了这只池阳宫灯,我们或许更能感受到汉代宫殿之格局以及汉代文物之格调。

池阳宫遗址

这件池阳宫灯流传有序,冒广生的题跋中提到:

「溯从刘陈到周(雪庵)赵(叔孺),百二十年易四主。朴堂嗜古师龙泓,上窥秦篆下汉隶。典衣买得新作图,图者倩庵称绝艺。近来户户悬夜光,便有短檠墙脚弃。吾衰灯右不观书,尚觉儿时青有味。」

西汉的这只池阳宫灯,从山东刘喜海、陈介祺,到上海的周湘云、赵叔孺。刘喜海是刘墉的侄孙,有不少研究金石器物的专著;陈介祺的收藏几乎成为晚清金石收藏的标杆;周湘云则是海上收藏的主力军,在池阳宫灯底座上写到「当与周金同宝也」,赵叔孺是继吴昌硕之后的海派艺坛盟主,王福庵为此物题签「二弩精舍藏器」。

最后到篆刻家吴朴堂手中。吴氏特别重视此灯,以「味灯室」颜其斋,并有谢稚柳、唐云、韩登安、申石伽、张石园、高络园等名家绘【味灯室绘咏册】。

谢稚柳绘(选自【味灯室绘咏册】)

唐云绘(选自【味灯室绘咏册】)

韩登安绘(选自【味灯室绘咏册】)

钱镜塘绘(选自【味灯室绘咏册】)

申石伽绘(选自【味灯室绘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