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釉上彩陶瓷餐具还能不能用了?

2024-04-09收藏

央视3·15晚会播出之后,一组鲜为人知的专业名词「釉上彩、釉下彩」,突然爆红网络,并将很多家庭推入了无比焦虑的漩涡中。

人们纷纷拿出自家用了多年的陶瓷餐具,按照网上各种真假难辨的科普教程,或逆着阳光观其色泽,或屈指敲击听其声音,或用手抚摸花纹图饰,试图从中寻找出「瓷器有毒」的有力证据。

彩釉餐具

那么,餐桌上的日用瓷器真的有毒吗?什么又是「釉上彩」和「釉下彩」呢?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又该如何去挑选瓷器呢?

什么是「釉下彩」

瓷器发明于距今约三千年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在最初,瓷器大都是素器,无论是里面还是外面,都没有今天我们常见的那种色彩斑斓的花纹图饰。

比如汉代黑釉瓷和青釉瓷,多以胎装饰为主,即在胎体上进行拍打席纹、麻布纹、网格纹,或者刻划水波纹、旋涡纹、云气纹,以及模印和堆塑杉叶纹、羽毛纹、蝶形纹等装饰。

咸阳博物馆藏 唐三彩骆驼俑

陶坯纹饰做好后,通体施釉,再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胎体上那些刻印的纹饰,便完整地保留在那层透明的玻璃质釉下面。

后来,随着瓷器制作的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这种简单的几何线条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要,于是便开始用一种含铁量极高的颜料,即褐彩,在瓷器上作画,然后进行烧制,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釉下彩」的最早形态。

1983年,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吴墓出土了一件异常精美的瓷器,即「三国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亦称「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该瓷器胎体白中略带灰色,外施青黄色釉,胎上通体绘有褐彩纹饰,笔墨流畅,气韵生动,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

南京博物院藏 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这种精湛的釉下彩工艺,为以后唐代长沙窑、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乃至更晚的青花、釉里红等著名品种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是陶瓷装饰艺术的一项重大变革,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这件瓷器于2013年,被国家文物部门定为「永久不可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其之所以如此珍贵,不仅因为它是迄今所见孙吴时期最完整的绘画艺术珍品,也是迄今为止所见用釉下彩绘画技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

唐三彩碗 1960年出土于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

它的出土,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釉下彩工艺始于唐代的认识,把我国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

釉下彩,过去也称为「表绘」,简单来说就是先上色,再上釉,即在生胚或经过烘烤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直接用绘料进行创作,接着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最后入窑烧制。也就是说,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的。

釉下彩结构示意图

在瓷器装饰工艺中,釉下彩的优点是明显的。经1200℃以上高温烧制而成的玻璃质釉面,晶莹透亮,声音清脆,不但坚硬耐磨,而且无毒、无腐蚀,同时还能够把色料全部「包裹」住,即便在地下埋一千年,釉层下面的彩绘也不受损伤。

白瓷青花碗

但釉下彩也有一定的缺点,那就是高温釉下颜色不可能十分丰富。因为瓷器表层釉面熔点高达1300℃,所以要求釉层下的彩绘材料也必须耐烧,也必须要经得起1300℃以上的高温。但是传统原生金属矿物类颜料,在高温下条件,无论是颜色还是线条,都容易被「烧坏」,即图案走样,颜色产生扩散现象,尤其那种纹饰精细的图案,烧成难度极大。

所以,釉下彩装饰图案一般都比较简单,大都是寥寥几笔,而且色彩非常单调,除了蓝色,就是红色,其他颜色几乎很少能够看到。这就是为什么釉下彩绘创烧以后,直到今天,一千多年过去了,只有青花和釉里红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

青花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大罐

为了弥补釉下颜色单调的不足,求得丰富的色彩效果,人们千方百计地在瓷器造型上、绘画上不断进取,以便将精美的绘画作品移植到瓷器上,所以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工艺手段便应运而生。

什么是「釉上彩」

釉上彩,过去也叫「里绘」,制作过程与釉上彩正好相反,它是先上釉,再上色,即先将陶坯上釉入窑,用1200~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釉器,或者单色釉瓷,也可以烧成多色彩瓷,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再次入窑,经700~850℃的温度烧烤而成。也就是说,釉上彩的彩绘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陶瓷烤炉

由于二次烧制的温度较低,绝大多数彩绘颜料都能经受得起这样的「烤验」,故烧出来的颜色和轮廓都不会走样,甚至可以用来绘工笔画,即便局部做得细如发丝都没事儿。

因此,釉上彩瓷器的颜色是最丰富、也是最鲜艳的,同时给人质感柔和、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富丽堂皇的观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彩釉陶瓷

但是,釉上彩也有缺点,那就是容易「掉色」。由于彩绘烤烧温度不高,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所以彩绘颜料不能沉入釉层中,只能紧贴于釉层表面,即装饰颜料与釉不能在陶瓷彩绘画面上形成一层很薄、致密性的玻璃层,如使用时间久了,经长期的摩擦,以及酸碱侵蚀,画面易于剥落,颜料色彩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釉上彩结构示意图

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早在1500年前,就有白釉绿彩瓷器出现了。

1971年,河南省安阳市北齐范粹墓出土了两件三系罐和一件长颈瓶,这些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里表施乳白色透明釉,釉面还留有类似凝脂的滴痕,涂绘于肩腹部位置的绿釉彩,都表现作条带状,釉质细腻明亮,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白瓷加彩绘瓷器。

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三系罐 河南博物院藏

范粹墓出土的这批白瓷,是在烧制青釉瓷器的基础上,对原料进行筛选淘洗,通过降低胎釉中的含铁量而实现的,这是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与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汉以降青釉瓷器一统天下的局面,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瓷器烧制出现了青、白两大系统的基础。

范粹墓出土白釉绿彩四系罐 河南博物院藏

也有观点认为,以当时的技术而言,不可能做到降低胎、釉中的铁元素。这种「白釉绿彩」的制作方法,一般而言,是在胎面先施罩一层白色化妆土作底,使之更趋向于白瓷。然后再于透明釉的釉面,或釉下加涂含铜量较高的绿彩料,最终入窑烧制而成。

所谓化妆土装饰,是指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均匀地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这种色浆,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陶衣」,也叫「护胎釉」「装饰土」「化妆土」。

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长颈瓶 河南博物院藏

化妆土的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除了起美化胎面的装饰作用外,还可以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又可填补坯胎气孔。

不管是选用含铁量较低的原料进行烧制,还是用化妆土对瓷器进行增白,都反映出中国瓷器工匠一直没有放弃对青变白的不懈努力。这种对青变白的孜孜以求,不单纯是颜色上的追求,更多是对技术的要求。因为只有控制好胎釉的白,才能烧制出更完美的彩色釉。

陶瓷制作

白釉瓷器的烧成,是陶瓷由单色釉趋向色彩斑斓的开篇之笔。唐代瓷器的代表作唐三彩,就是在此技术基础上烧制而成的。因此,北齐范粹墓出土的这件「白釉绿彩长颈瓶」,被国家确定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其后,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又将这一工艺技术发扬光大,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旷世杰作。如宋代磁州窑的红绿彩、明代的五彩瓷、清代的五彩及粉彩器等等。

车轮手工制陶

既然釉上彩是瓷器的传统制作工艺,那么如今网络上「釉上彩有毒」这一甚嚣尘上的传言,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瓷器为什么会有「毒」

瓷器有「毒」,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其毒来源于原料中众多的金属与重金属元素,主要是铅与镉。

铅,是一种多亲和性毒物,主要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血管和消化系统等。铅在人体内含量如果过高,造成的危害极大,可以降低记忆力、导致贫血、神经麻痹、肾功能衰退,及女性月经障碍等病症。尤其是儿童,每升血液中若达到0.4~0.5微克,就会对儿童的行为和智能上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彩色陶瓷

镉,主要危害人体的肺、肾及骨骼。1931年,日本出现了一种怪病,病症最初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几年后,患者全身各部位都会发生神经痛、骨痛现象。再后来,患者骨骼软化萎缩,四肢弯曲,脊柱变形,骨质松脆,就连咳嗽一下都能引起骨折。不少患者不能进食,疼痛无比,由于无法忍受这种痛苦,而选择自杀。

这种被称为「骨癌病」或「痛痛病」的怪病,就是由于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炼锌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周围的耕地和水源而引起的。

瓷器摆件

虽然铅和镉毒性很大,却是瓷器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如果没有了它们,大多数瓷器是很难烧成的。

在瓷器制作过程中,必须要添加一些金属氧化物,来帮助陶瓷容器的坯体在较低的温度下熔融或着色,铅的氧化物就是一种很好的助熔剂。

陶瓷餐具

铅除作为釉彩颜料的熔剂成份外,另一重要作用是能拓宽釉的烧成范围,而且能降低釉的表面张力,增加釉面的光泽度,并具有很强的发色能力,对提高画面的装饰艺术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尽管人们知道铅是一种生物毒性元素,但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它在陶瓷釉彩颜料配方中始终占有独特的席位。到目前为至,人们还未找到性质具有类似的代替品。

陶瓷餐具

也有人尝试用无铅釉彩颜料制作瓷器,但装饰效果大都不尽人意,光亮度差,画面缺乏神采,因此,采用优质无铅釉彩颜料的道路还很漫长。

镉的作用是着色,如碳酸镉等,主要用在大红色和黄色的陶瓷色料中。由于其在陶瓷釉上彩颜料中有着特种功能之故,即便毒性较强,但目前仍无理想的替代产品。

陶瓷餐具

铅、镉含量较多的成品原料,主要有瓷釉、色料和花纸。而瓷釉与颜料能否在烧成温度下熔合形成一层致密性的玻璃状结构层,是影响铅、镉溶出量大小的关键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烧烤温度在1200℃以上,那么瓷釉和助熔剂中的铅就会在烧制过程中被分解并释放出,同时颜料也会沉降在釉层中,镉等各种重金属被紧紧「包裹」住而无法溶出,使用十分安全。

陶瓷餐具

然而,釉上彩烤烧温度一般为700~850℃,远远达不到釉层的熔融温度,颜料不能沉入到釉层中,不能被致密性极强的玻璃状釉层所覆盖包裹,从而导致颜料中的铅、镉易溶出,对人体健康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即便如此,釉上彩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如果选择优质的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同时操作规范,措施得当,铅、镉溶出量的值完全能够控制在国家标准的限定值以下,消费者使用也是很安全的。

陶瓷餐具

如果实在不放心,不要用彩釉器皿存放酒类、果汁等酸性食物和饮料就行了,没必要过度焦虑。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选购陶瓷餐具时,应尽量选用表面装饰图案较少的产品,这种产品多为釉下彩陶瓷,表面看起来很平滑,有玻璃光泽,用手摸无凹凸感,光滑如玻璃,最主要的是铅、镉溶出量极少,或几乎没有,完全可放心选购。

陶瓷餐具

釉上彩陶瓷也容易辨别,由于颜料在釉层表面,用手触摸凹凸感明显,肉眼观察制品表面高低不平。在选购时,注意图案颜色是否光亮,若不光亮,可能是烤花时温度未达到要求。同时,尽量不要用来盛装酸性食物,作个摆件,或者盛放冷食,也挺好的。(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