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孤品半两,看半两钱发展史

2024-08-24收藏

著录:张光华著【陇泉集粹】

西汉 日入千半两(39.4×5.5毫米,39.0克)

此品下部文字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观点或为「十一」,其在中国古代钱币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西汉日入千半两

从先秦开始由秦国始铸,至西汉四铢半两,数百年间,给当下的钱币收藏爱好者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各种半两实物。

先秦半两厚重,文字古拙随意,秦半两开始减重,文字规整,秦晚期私铸横行,重量又减,文字又开始随意,至汉初,国力空虚,所铸半两如榆荚之薄小,与秦半两同行用,吕后以秦钱重难用,改行八铢半两,数年停铸,至汉文帝开铸四铢半两,行至武帝初,半两退出历史舞台。在浩瀚的半两世界里,有一些值得收藏爱好者关注的汉代特殊半两,尺寸大,重量数十克,面上除了半两二字之外,还有吉语文字,很显然,这类半两并非行用钱,而是当时的王公贵族们玩赏的钱币。为孤品。

半两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本为秦钱,始铸于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于汉武帝发行五铢钱时废止。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孔左右,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表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

秦半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轻重不同的货币,实行币制统一,半两钱很快成为主体货币,并迅速流通、发展起来。汉兴,承秦制,仍用半两钱。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直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更铸五铢钱后,半两钱正式废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之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西汉半两权钱计数五

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下】 )。作为秦始皇帝统一政策中的一节,秦半两钱的发行多有论述。但是,随着近年来新的考古文物资料的不断出土,又有了新的看法。从各地区出土的半两钱看,其重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半两」二字的文体也多有不同,乍一看,很难判定是统一后的货币。

同时,1976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中,可以了解到战国时秦的货币制度的情况,其中,在【文物】1982年第一期上刊载了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出土的有关田律记录的木简以及半两钱的出土情况。

【睡虎地秦简】

这一发掘成果,至少如实地报告了战国时的秦国已经发行半两钱的情况。以上事例说明,关于半两钱,并非秦始皇帝统一货币之后的半两钱,而一定是战国时在秦国流通中出现的半两钱。

战国半两

那么,秦前后共发过两次货币。【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

「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由此得知。

半两钱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2],钱面上重量的记载对后代货币产生了很大影响。半两钱是中国货币从多元化走向统一的历史见证,「开中国两千年钱币形制之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国家经济生活与商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