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3(10件)

2024-04-11收藏

1、唐 邢窑 白釉玉璧足茶碗:高4.2cm,口径14.4cm,底径6cm。敞口捲唇,斜壁,浅腹,玉璧形底足。内壁满施白釉,外壁挂釉不及底,底部无釉。白釉莹润,聚釉处泛青,胎质细腻坚緻。

敞口、玉璧足的浅碗为唐代中晚期典型茶碗形制,最有名者莫过于越窑青瓷玉璧足茶碗,及邢窑玉璧足茶碗,两窑皆为陆羽【茶经】所载。虽然【茶经】以越窑青瓷茶碗为尚,但首都长安或洛阳墓葬或寺院遗址所出土者,仍以邢窑白釉茶碗为多。同类型茶碗或「盈」字款邢窑白釉玉璧足茶碗,长安西明寺、洛阳白居易邸宅等遗址均有发现。

1、唐-邢窑 白釉玉璧足茶碗:高4.2cm,口径14.4cm,底径6cm。

2、五代至北宋初 越窑 青瓷四稜执壶:高20.4cm,口径8.8cm。喇叭口,长颈,溜肩,四瓣瓜棱腹,矮圈足,肩上设一短流及扁带型柄。釉色青黄,多垂流。

类似的执壶常见于浙江越窑系的作品,除了当地使用,也作为外销。晚唐对东亚地区的贸易港口宁波(和义路遗址),在大中二年(848)地层出土类似的作品;日本九世纪的贸易港博多,也有相关作品的出土。又如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出水的黑石号沉船,船舱内装载了多把类似的青瓷执壶,原计于宝历二年(826)送到西亚地区。印尼的Cirebon沉船,为五代至北宋初的贸易船,也装载了数把预计贩售。此船上的执壶,釉表多垂流,器身的最大径位于把手的下方,这些特徵皆与院藏展件相近。因此,可推测本作品的年代在五代至北宋初之间。之后此类执壶也以不同釉色、花样持续地出现在各个朝代,是一种深受喜爱的日常用器。

2、五代至北宋初-越窑-青瓷四稜执壶:高20.4cm,口径8.8cm。

3、南宋至元 德化窑 白釉军持:高11.4cm,口径7.7cm,底径6.3cm。喇叭形撇口、长颈、扁圆腹、饼形足。上下折腹相接处以弦纹为饰、腹一侧斜出管状细长流;腹上下各模印一周细阳纹卷草纹为饰;下腹与足相接处则模印变形莲瓣一周。器施白釉,积釉处略现青调;外壁施釉不到底,胎白如粉,质鬆而轻。具福建德化窑产品的特徵。

同形纹的器皿在德化窑及东南亚经常出现。军持为梵语kundika的音译,为佛教徒或回教徒所用的淨水瓶。南宋晚期至元代器形以敞口、长颈、扁腹、细长管状流最为常见,福建德化窑、泉州磁灶窑的产量最大。

3、南宋至元-德化窑-白釉军持:高11.4cm,口径7.7cm,底径6.3cm。

4、东晋 青瓷褐斑天鸡壶:高23.5cm,口径8.3cm,足径13.5cm,宽20cm。天鸡壶,肩部一边贴饰鸡头,一边为把手,上端与盘口连接,肩另有两繫相对,是一种具时代特色的造形。全器施素色釉,有褐色斑纹。瓷釉在东晋仍属新颖的技术。

4、东晋 青瓷褐斑天鸡壶:高23.5cm,口径8.3cm,足径13.5cm,宽20cm。

5、南宋-元 赣州窑 褐釉乳丁柳斗罐:高9cm,口径10.5cm,底径3.6cm。敛口小罐,圆卷唇突出,直颈,腹部圆硕若球状,环底无足。肩部一圈乳丁泥珠为其特徵,珠端还点上白色釉汁。腹部作篦纹刻划细线条,同心半圆形弧度向上,有若柳条编织篮般;外壁简素无釉,胎色灰黄坚緻,唇及器裡酱褐色釉,色泽黝亮。

此种褐黑釉系统且以乳丁为饰的作品,以江西赣州七鲤窑最著称,但也见于吉州窑、湖田窑。在宋、元遗址中累有出现,如江西清江杨氏墓(1171)、浙江金华南宋郑继道母徐氏墓(1201)、韩国新安海底沉船(1323)中亦见有同类型器。这样的罐子,尤其腹部有的划刻清楚作柳条状者,与宋代的银器柳条罐相似。赣州位居江西章水、贡水交界处,沿江可与福建或广东相通,古代商贾云集之地,其窑场的产品也因此广见各地。

5、南宋-元 赣州窑 褐釉乳丁柳斗罐:高9cm,口径10.5cm,底径3.6cm。

6、金 磁州窑 黑釉划花牡丹梅瓶:高36.8cm,口径3.5cm,足径9.5cm。小口折沿,短颈,溜肩,鼓腹,下敛胫,内挖圈足。通体施黑釉至足底,瓷坯划複线弦纹五组。腹部剔划牡丹四朵,花的四周划短线条为地,线条流畅。白地黑花,对比鲜明,别具风格。为金代山西大同附近,或浑源一带磁州窑系的作品。

梅瓶的画像最早在唐贞观五年(631)怀安王李寿墓的石椁上可见,之后,成为历代皆烧制的瓷器类型。在功能上,皆为储酒器,宋代开始也兼作插花用瓶。河南郑州中原博物馆藏有「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梅瓶」,瓶上自名「赵家花瓶」即为例证。

6、金 磁州窑 黑釉划花牡丹梅瓶:高36.8cm,口径3.5cm,足径9.5cm。

7、东汉 褐釉陶犬:高28.4cm。

7、东汉 褐釉陶犬:高28.4cm。

8、唐 长沙窑 绿釉单柄壶:通盖高18.5cm,口径4.9cm,足径7.4cm。壶圆口,椭圆腹,短流,长方形空心横柄,柄中段附圆穿孔,以便穿插木柄;盖侧及器肩各附穿带繫孔。全器除口沿及圈足无釉外,均施绿釉。釉色青绿乳浊,釉层较厚,釉面满佈细碎开片纹,器盖釉色偏蓝,积釉处杂呈蓝斑。

侧把单柄壶盛行于唐代晚期,浙江越窑、湖南长沙窑等南北各窑均有烧造,石制器亦有制作。长沙窑制作多种日常茶器如单柄壶、茶瓶、茶碗、茶末盒等多带器铭如「荼埦」、「荼盏子」、「大茶合」、「镇国茶瓶」,可见饮茶风气在湖南地区颇为盛行。

单柄壶在唐晚期与短流茶瓶一样,皆作为注汤点茶之用,其形制与院藏骊山石单柄壶极为接近,此为唐代晚期盛行于茶盏内点茶的带柄茶瓶,或亦可称之为「急须」,因单柄壶形制在宋人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诗中称「急须」为东南之茶器,用以煎煮茶汤,这类造型,由唐至今造型、胎釉虽经演变,然千馀年来仍为茶家所爱,明清时期宜兴紫砂或闽粤所制白泥尤为多见。

8、唐 长沙窑 绿釉单柄壶:通盖高18.5cm,口径4.9cm,足径7.4cm。

9、宋、金 磁州窑 黑釉稜线罐:全高22.5cm,口径16.5cm。广口罐,口缘出圆唇;直颈、圆肩腹、圈足,足形削刻不平整。肩颈间附双板状耳。耳与器身均以直稜泥线为饰,再上黑釉,釉色凝厚鲜亮,但施不到底。器胎灰白,杂质多,涂佈有褐色汁。器裡仅口缘有釉。

9、宋、金 磁州窑 黑釉稜线罐:全高22.5cm,口径16.5cm。

10、宋 青白瓷 云纹梅瓶:高36.2cm,口径5.1cm,底径16.2cm。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歛。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纹饰积釉处色如浅湖水,因而有「影青」之称。全器外壁刻划紧密云纹,间有大朵花纹,线条优美流畅。

10、宋 青白瓷 云纹梅瓶:高36.2cm,口径5.1cm,底径16.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