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不料被一成语打脸」

2024-09-24收藏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不料被一成语打脸」

马未都质疑「司马光砸缸」: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探秘

「司马光砸缸」,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却对这个故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宋代烧不出能装下一个小孩的大缸。一时间,舆论哗然,人们纷纷好奇:难道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竟然是假的?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马未都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一位浸淫文物收藏多年的专家,他对古代器物的形制、工艺了如指掌。他指出,宋代瓷器以精致著称,但大型器物却较为少见,尤其是能容纳一个小孩的大缸,更是闻所未闻。

马未都的观点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古代器物的形制和用途。例如,有学者指出,古代的「缸」和我们今天理解的「缸」可能存在差异。在古代,「缸」可能泛指各种大型容器,而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圆柱形水缸。

司马光当年砸的究竟是什么呢?

从「缸」到「瓮」:一场关于器物名称的考证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翻阅古籍,我们会发现,古代的器物名称 often 存在混用和演变的现象。例如,「缶」、「瓮」、「缸」、「盆」等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都可能指代不同形制的器物。

有学者推测,司马光砸的可能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缸」,而是一种叫做「瓮」的器物。「瓮」是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在古代常用于储存粮食、水等物品。与「缸」相比,「瓮」的形制更符合「能装下一个小孩」的描述。

这一推测并非毫无根据。在【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但原文并没有明确说明司马光砸的是「缸」,只是说他「持石击瓮破之」。可见,「瓮」才是原文中使用的词语。

为什么后人会将「瓮」演绎成「缸」呢?这可能与语言的演变和故事的流传有关。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使用更 familiar 的词语来替代生僻的词语,「缸」作为一种常见的器物,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醯酱千缸」:一个被忽视的历史细节

马未都质疑宋代烧不出大缸,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是,他在多年的收藏生涯中,从未见过宋代的大缸。这个观点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细节,那就是「醯酱千缸」这个成语。

「醯酱千缸」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形容一个人家或一个地方的醋和酱的储备非常丰富,反映出其生活的富足或商业的繁荣。

「醯」是古代对醋的称呼,「酱」则是指各种发酵制成的调味品。在古代,醯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其需求量非常大。为了满足生产和储存的需要,人们会使用大型的「缸」来盛放醯酱。

「醯酱千缸」这个成语的出现,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缸」这种器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被广泛用于储存醯酱等物品。

为了满足生产和储存的需要,当时的「缸」必须具备一定的容量,才能盛放下大量的醯酱。

既然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大缸,那么作为西汉之后的朝代,宋代没有理由烧不出大缸。

从器物到文化: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马未都质疑「司马光砸缸」,看似是对一个历史故事的真伪之辨,实则反映了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不同理解。

马未都从文物收藏的角度出发,注重器物的形制和工艺,他的质疑提醒我们,在解读历史故事时,不能忽视器物本身的时代特征。

而「醯酱千缸」这个成语的出现,则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是鲜活的生活体验。在解读历史故事时,我们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而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非因为「缸」的真假,而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智慧和勇气。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司马光没有慌乱,而是冷静观察,机智应对,最终救出了同伴。

这种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精神,才是这个故事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未来展望:如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文化。如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

另一方面,我们要创新历史文化的传播方式,利用影视、游戏、动漫等多种形式,将历史故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历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还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讲述。

**关键词:**司马光砸缸,马未都,宋代,缸,瓮,醯酱千缸,历史文化,文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