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皖西大别山·霍山下符窑

2024-06-10收藏

前言

霍山县下符桥镇有个很有名的民窑,位于皖西东淠河东畔。这座民窑,是在皖西农耕文明土壤里的一粒工业文明的小火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是很高的。

龙窑(场景复原)

发现下符窑

下符桥窑在东淠河西岸,位于下符桥镇瓦屋院村的窑宝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现,随即加以保护起来。

窑宝山是一座南北呈长条形的低矮土山,窑址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半部。山的中段为现代村落瓦屋院村,从村口向南,山坡上分布着很厚的废窑址堆积。总面积约5100平方米。

下符窑窑炉为龙窑,依山坡竖向修建。多数窑已遭破坏,只有一条窑道保存较完整,长度28米左右。

龙窑(场景复原)

村中窑址堆积最厚处达5米,从断面上采集到的标本,上下层标本基本相同,时代风格是一致的。

产品全部是黑釉器,主要生产瓶、罐、盆、钵、碗、盏、油灯等生活用具,还烧造少量的小玩具,如狮、狗、羊、乌龟、骑马俑等。生活用品多素面,无纹饰,仅个别器物的扳手上模印有「大吉」图案和字样。器物古朴粗犷,风格别致;玩具形象逼真,生动活泼;釉色泽鲜明,配料匀称。总体来说,这处窑已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

陶灌

从采集到的窑具看,该窑大量地使用窑柱和托珠来烧造瓷器。只发现少数匣钵,可能为烧造精细的碗盏所用。

所有标本全为黑釉器,瓶、碗、盏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瓶的造型与宋代窖址常见的「韩瓶」属同类型,宋代窑址中生产玩具也极普遍。在霍山、六安等地的墓葬中多发现此窑器物的碗盏,也是宋代的典型器物。

黑釉器

安徽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皖西博物馆、霍山县文物管理所,自1983年开始,经过三次考古调查,确认为宋代窑址。

霍山下符窑是安徽省发现的第一个专门烧制黑釉器的宋代窑址,其时代特点显著,产品品种丰富,为研究安徽省瓷器史和皖西地区经济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黑釉陶器

1981年11月3日,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7月1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耳「韩瓶」——军用水壶

「韩瓶」是下符桥窑的精品之作,是最精美、最实用的一款瓷器。「韩瓶」是一种类似梅瓶的器物,敞口,大肚,外型圆润饱落,造型简单、端庄大方。

下符桥窑的精品之作——韩瓶

敝口有檐,便于绳系携带,后来在使用中发现了问题,檐浅,绳系瓶口并不是很牢靠。实践出真知,经过摸索,窑工匠人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壶把上得到启示,找到灵感,在瓶的肩上安上了双耳。

「韩瓶」的双耳设计最富有创意,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双耳,整个「韩瓶」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功用价值就在这个双耳的设计细节上。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多次细节的积淀,慢慢改变,不断创新,才向前发展。双耳的作用,不是设在瓶肩上用来作装饰的,而是便于绳系,因为有了系点,绳子系上去更牢靠,携带起来方便,特别是长途跋涉,装上水后绑在腰间,安全可靠。

双耳「韩瓶」

那么,「韩瓶」是怎么成为军用水壶的呢?

「韩瓶」成为军用水壶,是缘于这个双耳的细节设计,便于绳系,携带方便,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功能,才使它成为军用水壶的。

民间流传与著名的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抗金相关。是韩世忠将它引进军队,装备士兵,非常适用。细节改变历史,军队士兵装备上「韩瓶」,相当于现在士兵的军用水壶,能携带充足的水,保持士兵体力,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因此,称此瓶为「韩瓶」。

韩世忠军队战斗力强,多次出奇不意打败金兵,与这个「军用水壶」有很大关系。想想看,这个双耳「韩瓶」的设计,神奇不神奇?作用大不大?

下符桥,自古就是东淠河上一个著名的埠口,交通便利,经两河口到苏家渡,过六安至正阳关,入淮河通长江。

从此,这个「韩瓶」器物,由军用后来慢慢扩散到民用,供给沿岸的平民生活使用。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多耳器物。

穿越时空

站在远处眺望这座民窑,居然在千年前时代的皖西大地上,一个小山村里就有一个工业化的场景,那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下符桥窑,不是一个瓷器业的概念,它是一个过早出现在农耕文明当中的工业化场景。

眼前似乎浮现清明上河图一般的景象:窑宝山正对面的山丘,是下符窑取泥土的地方。窑址周边的田野,四周是茅草屋的作坊,作坊里的窑工,有的在挖红泥,有的在捣泥、拣泥、分泥,工匠们在轮盘前滑动轮盘,开始拉胚造型,还有的正在将生胚送入龙窑,开始装窑,年轻的学徒们将做好的器物胚胎搬入棚中,等待胚胎阴干后,装窑烧制。分工明确,协作紧密,有条不紊。

远处的龙窑,顶上冒出一股股青烟,田野间的小路上,络绎不绝的农人挑着打来干柴,正走在通往窑厂的路上。

贩卖陶瓷的商人赶着牛车,驮着瓷器,不慌不忙的赶往下符桥的渡口。下符桥渡口的码头附近,一条条货船停泊在港湾。港湾之地,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下符桥——昔日的渡口旧址

下符桥渡口,由渡口变成码头,由码头扩大为商埠,由商埠渐成小镇。岸边的街道好不热闹,王记茶棚,最为醒目,茶棚内用的正是下符桥窑烧制的黑色茶盏,悠闲的陶瓷、茶商等大贾们坐在桌边,聊着关于茶与瓷器的话题。正在此时,路边扬起了尘土,是霍山驿站的驿卒正疾驰而来,有急递送往下符桥窑的方向,恐怕是前方的抗金战事吃紧,朝廷再次征派民窑赶烧「韩瓶」,以备军需。

军需刺激需求,需求拉动市场,市场搞活经济,经济促进发展。一个小民窑的瓷器产业,成为一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下符桥窑前怀古

一千年前的宋人,在这座窑宝山下留下了无数的足迹,还有那满地的陶瓷碎片。

体验馆

请看下篇:趣说陶瓷上的「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