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大克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2024-08-30收藏

大克鼎

西周中晚期 清光绪年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窖藏出土

现藏: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现陈列于上海博物馆东馆,是禁出文物,上博的「镇馆之宝」。

一、大克鼎的器型和纹饰

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

大克鼎器型厚重,微敛口,方唇宽沿,大立耳,腹部略鼓而呈下垂之势,蹄足饰兽面纹。

颈部饰三组变形兽面纹,间隔有六道扉棱。

腹部主体纹饰为波曲纹,波曲纹是青铜器纹饰的一大发展,打破了兽面纹的对称构形,运用两方连续的带状纹样,形成活泼舒畅的韵律感,是西周中晚期流行的主体纹饰。

二、大克鼎的铭文

大克鼎的内壁有铭文28行,290字。分为两段,第一段有长方形的格子,一字一格,规整严谨,是西周金文的皇皇巨著。

第一段内容是克歌颂他的先祖师华父美好的品德,靠着师华父帮助周恭王的余荫,周王册封克担任重要职务——膳夫,职责是传达王命,入达下情。

第二段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和赏赐的内容,仪式是在宗周的穆庙举行,有官员举行仪式,册命辞中重申了对克的任命,并赏赐以礼服、土地和奴隶。克跪拜称颂天子的美德,铸鼎来祭祀先祖师华父。

铭文反映了奴隶制由盛而衰时期,世官世禄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奴隶主依靠祖荫仍可以获取大量的财物土地赏赐。

大克鼎为西周中晚期器,一般认为是周孝王时期。

三、大克鼎的身世沉浮

大克鼎的出土记载有矛盾之处,学者考证,出土时间大致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是当地村民任致远发现的一处大型铜器窖藏,出土铜器数量记载不同,七十余件或一百二十余件。

窖藏出土地点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此地为周人发祥地「周原」的核心地区,出土窖藏众多,1940年此村又发现西周铜器窖藏,1976年邻村出土庄白一号窖藏,著名的史墙盘便在其中。

这些两周之际的窖藏,证明此地是西周贵族的聚居地,西周晚期,犬戎入侵,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其后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启东周,动荡的战火中,贵族迁徙前把珍贵的青铜器埋入地下,此后却没有机会掘出。

大克鼎窖藏铜器的著录统计有铭文的共30件,其中作器者为「克」的15件,称为克组器,计有克鼎8件,膳夫克盨xǔ1件,克钟5件,克镈1件,现在分藏在八家博物馆中。其中7件小克鼎,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是一套代表身份的升鼎(列鼎),证明克是周王身边的重臣。

这批铜器出土后被古董商贩卖分散,大克鼎送到北京,当时的军机大臣潘祖荫重金买入。潘家是苏州望族,家藏丰富,大克鼎、大盂鼎是潘祖荫旧藏中最重要的两件,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潘家海内三宝有其二,为世人瞩目,后潘家秘不示人,20世纪20年代,潘祖荫的孙媳妇潘达于成为实际的看护人。抗日战争爆发,潘家去上海避难,把大盂鼎、大克鼎深埋在苏州老家,日寇利诱翻查,都没有找到。

解放后1951年,潘达于捐献二鼎和其他珍贵文物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年大盂鼎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博),大克鼎留在上海,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