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端州石砚人间重

2024-07-22收藏

第二次去肇庆。如果说第一次是流连山水,这一次则多了些文化元素。然则二者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的石材,就来自肇庆市东部的斧柯山和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而独一无二的白料坑区就位于著名的七星岩,用白端石制作的端砚洁白无瑕、卓尔不群。

肇庆是文化悠久的历史名城,秦始皇三十三年设四会县,隋开皇九年设端州,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端州人开始生产砚台,端砚由此得名,并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唐之后,端砚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完整地写出了端砚的美和用。

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端砚除用于研墨,还是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的对象,如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都载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明代时,端砚做工巧借天工,形成镌刻砚铭的风气,同时由于端砚石开采多年,逐渐稀少,鉴赏和收藏端砚的风气愈盛。清初端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受石刻、银铸、木刻(雕)等影响,在砚材、形制、雕刻技艺、花纹品评等方面大量创新。端砚的制作,要经过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多道工序,过程漫长、精细而且颇为繁琐,其中最难的是雕刻,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砚和歙砚、洮砚、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作为群砚之首,端砚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不损毫、宜发墨、雕琢精美,闻名于世。端砚的石头质地坚实、润滑、细腻,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石料花纹也远比其他地区的砚石丰富多彩。端砚石料切开之后,里面不经意地会出现石眼、鱼脑洞、天青、翡翠、青花等纹理,虽然对砚台的实用和质地没有提升,但若隐若现从石头里面透出来的花纹的含蓄美感,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入迷。梅花坑的端砚坑洞开采的砚石则有比较多的石眼,这次在端砚博物馆,就看到一块利用666个天然石眼雕刻的【九龙砚】。

端砚润,把手掌轻放在端砚上,10秒后,砚台上的掌印清晰可见;拿端砚磨墨,不一定要倒水,呵几口气,就着水汽磨一磨,就能出墨,可以用「呵气成墨,滑如婴儿肌肤」评价。而端砚之所以水润,是因为它含有矿物质水云母,能保持充足水分,而提供这种矿物质的正是肇庆的山石。砚工常在冬天上山采石,因为这时的石头质量最好,来到山洞口,拉着绳索,循着石壁脉络,下至洞底,用铁钎一下一下凿出石头。采石工作危险且费体力,遂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文人都爱端砚。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端溪石渠砚、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从星砚、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兰亭砚等等,不一而足。以大家最爱的苏轼为例吧,他平生以文为业,以砚为田,赏砚、藏砚、刻砚、赠砚,是代表性「砚痴」,每每为砚作铭,还曾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常常赋予端砚更多重的意义了。例如,苏轼被贬南粤,途径一处,看到艰难的采石过程,遂做【端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描写端砚采石之苦,由此又感叹何时能遇到品质如端石一样的人。又如,苏轼赠其子苏迨端砚,亦作铭「有尽石,无已求。生阴壑,閟重湫。得之艰,岂轻授。旌苦学,畀长头」,好的砚石藏于沟壑深溪之中,得之不易,乃珍重之物,以此送给儿子,表彰和勉励其读书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