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2024-05-12收藏

民国浅绛彩人物纹渣斗(残)。浅绛彩,始见于嘉庆,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达到鼎盛,民国日见衰微,并销声匿迹。浅绛彩,是晚清文人士大夫创新之作。它以浅绛山水彩绘为宗,依托瓷器装饰平台,将水墨写意与浅绛彩绘融为一体,构成了官僚士绅、文人雅士「小众消费」的一大亮点。「浅绛」一词,源于黄公望浅绛山水独门绝技。黄公望,元代画坛领军人物,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赞、王蒙)之首。黄公望,曾有幸受宋元名家赵孟頫点拨,并师法董源、巨然、朱仝、荆浩等众多名家。博采众长,开宗立派,寄情山野、师法心源,德艺双馨,深得浅绛彩绘之妙悟。他仕途多舛、遁入空门,是「全真教」忠实信徒,与佛界过从甚密。受佛道哲思的潜移默化,独辟蹊径、自立门户,开创了空灵神秀、清新淡雅、幽深玄远、别开生面的浅绛写意山水流派。浅绛山水,以墨彩勾画,浅赭、花青皴染,笔触老辣,浓淡相宜,简洁明快,意境高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受「无用禅师」之托,费时4年倾心打造的宏幅巨制,被历代奉为经典,堪与【清明上河图】比肩。明代收藏家吴洪裕,对为父留存【富春山居图】青眼有加、爱不释怀。弥留之际,嘱托家人以此画殉葬。其侄义愤填膺,乘机「偷梁换柱、火中夺画」。无奈,大火已将「扛鼎之作」焚为两截。让人痛惜,令人扼腕。两段遗作在民间反复辗转、多次易手、天各一方。时至今日,【剩山图】为浙江省博物馆惠存、【无用师卷】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浙江省政府、浙江省博物馆千呼万唤、并主动借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011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黄公望【富春上居图】「剩山图」、「无用师卷」联展。历经300年,身首异处的两段画作,珠联璧合、破镜重圆。借以平复了两岸同仁望眼欲穿的殷切期盼。黄公望浅绛彩绘独领风骚,对明清绘画影响至深。清晚,瓷中浅绛彩绘横空出世,不仅是绘画艺术的创新之举,也是价值取向的革故鼎新。浅绛彩绘问津瓷坛,为上流社会推崇备至崇,草根阶层蔚为时尚。浅绛彩绘入围瓷器装饰,源于文人士大夫应景之作。海派代表人物张熊、浅绛彩绘大师程门捷足先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将「文人画」整体移植到瓷器装饰平台。赢得浅绛彩绘「开山鼻祖」之美誉。事物的酝酿、产生、流行至鼎盛,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据专家考证,浅绛彩与雍正墨彩一脉相承。它在水墨写意基础上,融入浅绛彩绘表现技法与价值理念,是浅绛彩绘、海派艺术、新安画派艺术集大成者。

清末民初,是浅绛彩绘风行天下的高光时刻。海派领军人物张熊、王震、吴待秋,一开文人士大夫涉足瓷器绘画之先河,御窑彩绘大师程门,官窑「两支笔」金品卿、王少维,均为享誉华夏的浅绛彩领军人物。据陈浏【陶雅】记载,文人画师大多自视清高,以「阳春白雪」自鸣得意。对瓷器彩绘不屑一顾。视瓷业画师为「下里巴人」,即使御用大师绘制的重量级作品,也被讥讽为「雕虫小技」。清末,文人士大夫入围瓷器彩绘,叫停了上述「歪理邪说」的滋生蔓延。学界鸿儒的参与,艺术大咖的加盟,力促浅绛彩绘风光无限。一时,名家荟萃、精英云集,浅绛彩绘如日中天、营销市场空前火爆。主要特征: 1, 工艺简约。不施玻璃白,于素胎之上,以黑彩勾画纹饰,淡赭、水绿、花青皴染,入窑以650至700度低温烧制而成。2. .自我放飞。摈弃官窑彩绘由宫廷出具纹样,匠师「照本宣科、照猫画虎」的金科玉律、历史积弊,从画面构图到色彩分布,均有一人创作。作者艺术修养、文化层次非同一般。3. 化繁为简。笔墨高度凝练、彩料略加渲染。4. 寄景生情。平中见奇,淡处知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5. 文人情趣。 「诗书画印」兼容并蓄,彰显出「人画」典型特征。6. 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涉猎广博,无所不包。顺应不同层次的精神消费和审美需求。上述景德镇浅绛彩山水人物渣斗是其间的典型制式。渣斗,敞口粗颈,丰肩鼓腹,圈足平底,口底相若,颈部约占通高1/2。渣斗,始见于西晋,是文人雅士盛放遗弃杂物的器具。唐宋,渣斗用途日趋广泛与士人生活相依相伴。明清渣斗,造型精巧、量产可观、装饰多元,构成上流社会席间必备之器。此器,高9.6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8.2厘米。胎质洁白,莹润肥腻。形制古雅,端庄秀逸。小撇口,粗长颈,圆鼓腹,圈足底。器内外,通施白色透明釉,釉质丰腴,润如美玉,兼具较强的玻璃质感。器外壁,一侧装饰浅绛彩人物庭院纹饰。作者采用浅绛勾描填彩绘画技法,营造出「励志劝学」的精彩画面。历代劝学名篇不胜枚举。春秋荀子【劝学】,公认最为原始的劝学篇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是千古传承的至理名言。唐韩愈【劝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宋真宗【劝学诗】直面「科举取士」,坦言「书中自有千钟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均为千古流传的时代绝唱。北宋名相吕蒙正【寒窑赋】现身说法,印证了「科举制」条件下,「一举成名天下闻」的醒世恒言。这其中虽有不可规避的时代局限。但,对士人影响不可小觑。在碧树吐红的春日,一若有所思的顽童端坐在庭院一卧石之恻,一组围栏、几蓬绿草、两株碧树,构成了极具生活情趣和自然风貌的生动画面。作者笔触劲健,纵横恣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懵懂少年以重墨勾勒,肥硕的脸庞,游移的神情,卷曲的体态,衣服的皱褶,均勾画得丝丝入扣、妙笔传神。透出一股挥之不去的惰性与厌学。春意盎然的背景图案,与疲惫不堪的主体形象互为映衬、珠联璧合。营造出意蕴深邃的动人画面。人物面庞以黑彩点缀、淡赭渲染;服饰、怪石以花青铺陈;草丛、灌木以水绿装着色树木蓓蕾、庭院围栏,以赭石装扮。作者以驾轻就熟的工艺架构起春意盎然的动人画面。「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境油然而生。背面,置墨彩「志在少年~」励志诗句。颈部置矾红简笔「吉祥」语。底足满釉,釉质与器壁雷同。中心区饰矾红「杨同兴造」四字双行楷书款,字迹清秀,古雅端庄。于游刃有余之间,彰显出作者非同凡响的艺术造诣和书法功底。浅绛彩彩料稀薄,极易脱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存在脱彩之弊,甚者「面目全非」。加之民国初年,欧美藏家疯狂购藏,故传世稀有,完整之器当属凤毛麟角。此器,口沿受损,出现「磨口」,腹部有「冲纹」。它虽有残损,却瑕不掩瑜。它历经百年王朝更迭、世事变迁,却画面完美、彩料无缺,清新淡雅彩料,寓意深邃的内涵,依然散发着当年彩绘艺术的傲娇与辉煌。其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审美和收藏价值非同一般

晚清浅绛彩火爆一时,是特定历史的文化现象。从嘉庆「白莲教起义」到道光「鸦片战争」,大清王朝危机四伏、江河日下。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波及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福建、贵州、浙江江西等众多省份,江西作为抗击「太平天国起义」的核心省份,战乱频仍、损失惨重。人口由2400万锐减至不足50%。其间,景德镇被「太平天国」侵占达7年之久。瓷业凋敝,经济低迷,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官窑被「太平军」强行取缔,御用工匠惨遭镇压。大难不死者无以为生,蜗居民间,重操旧业。浅绛彩绘成本低下,市场看好,黄公望水墨浅绛彩的文化创意,又暂时弥合御用工匠的心理创伤。多重历史条件的推波助澜,力促浅绛彩绘瓷应运而生。同光时期,浅绛彩绘瓷渐入佳境、并企及巅峰。民国,浅绛彩承继同光余绪,亦步亦趋。伴随「珠山八友」新粉彩的兴起,浅绛彩日见颓势,烟火渐息。几十年的「花开花谢」,浅绛彩绘在瓷器发展史上留下了流光溢彩的一页。此器,画艺简约,略施粉黛,装饰妙曼,意境深远。作为特定历史物质载体,它锁定历史瞬间、传递神奇亮点。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用不可低估。

题目:【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副题: 明末清初浅绛彩绘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