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一夜暴富"的神话破灭了吗?近期,收藏界的两位名人马未都和范增接连曝出争议,让人不禁对这个曾经火热的行业生出几分忧虑。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收藏业到底怎么了?
说起收藏,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钱景无限"。前些年,"三年不卖货,卖货吃三年"可是这行的金科玉律。可现在呢?怕是变成了"三年卖不出,哭晕在厕所"。这变化,来得也太快了点儿吧?
先说说马未都。这位"捡漏教父"可是让不少人对收藏业充满憧憬。谁不想花几百块买个破碗,转手就卖出天价啊?可最近,马老师可没少惹事儿。从对父亲临阵脱逃的评价,到低价收购老农妇传家宝,再到和北大教授杠上了,这一系列操作,着实让人大跌眼镜。最近还爆出他在自家企业搞"薅羊毛"那一出,这下可好,人设崩塌得彻底。
再瞅瞅范增。这位老先生高龄续弦,本想借机兜售作品,结果呢?反倒暴露了行业的窘境 - 有价无市。这不就是"无人问津"的文雅说法嘛!
回想当年,范增的字画能卖出"一尺换一楼"的天价,那叫一个疯狂。可现在呢?怕是连"一楼换一尺"都难。这价格跳水的速度,比奥运跳水队还快!
其实啊,收藏业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假货横行、炒作泛滥,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毛病。可真正让人担心的是,这个行业似乎正在失去它的灵魂 - 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我手里的藏品该咋办?"别慌,收藏的本质从来就不是投资,而是对文化的热爱。如果你真的喜欢,那它就是无价之宝;如果只是为了升值,那还是趁早脱手吧,免得到时候连哭的地方都没有。
说到底,收藏业的泡沫迟早是要破的。与其沉浸在一夜暴富的幻想中,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手中的藏品。毕竟,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它能卖多少钱,而在于它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心灵的富足。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三年卖不出,哭晕在厕所"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收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