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历史的尘埃——清宫仿制澄泥砚

2024-04-08收藏

原创 张蕾

砚,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澄泥砚一度失传,经过清代皇家的大力仿制,这一名砚的制作技艺得以恢复,一代名砚再度焕发光彩。

张九龄墓出土唐代澄泥双足风字砚

绛州澄泥砚

澄泥砚,产自古绛州一带(今山西新绛),源于秦汉,盛兴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澄泥砚是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

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古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然后「令其干……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再用黑蜡、米醋相掺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随着时代的变迁,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后来澄泥砚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

在造型艺术上,澄泥砚也别具一格,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

唐代澄泥十二峰砚·故宫博物院藏

工艺失传

明代末年,随着石砚的大量开采以及铜砚、瓷砚、铁砚、木砚等的出现,澄泥砚由于制作技艺复杂已陷入衰退,到清代时工艺已经失传。

乾隆四十年(1775年)五月,纂修【四库全书】期间,乾隆帝翻阅古籍【贾氏谭录】一书,读到山西绛县人制作澄泥砚的方法,很感兴趣,决心仿制失传已久的澄泥砚,于是谕令署理山西巡抚的巴延三:「绛县人善制澄泥砚,缝绢囊,置汾水中,踰年而后取,沙泥之细者已入囊矣,陶为砚,水不涸焉。」 乾隆帝觉得既然书中这么记载了,那肯定不是虚妄的,绛县为山西属地,便令巴延三留心询访,看当地是否还有掌握制砚技艺的工匠,如果有以前老工艺的澄泥砚,则购买数方进呈。如果已经没有世代相传此技艺的工匠,就找人按照【贾氏谭录】的记载尝试仿制。

接到上谕的巡抚巴延三遵命积极办理,并于当年六月专门奏报布置绛州官员妥当办理此事。

署理山西巡抚巴延三为遵旨访购澄泥遗砚情形事奏折

七月,巴延三向乾隆帝进呈寻觅到的澄泥砚3方,九月又进呈3方。一年后,乾隆四十一年九月初五日,乾隆帝又下旨询问该事。巴延三回报:经过访查,没有找到绛县有通晓制造澄泥砚法的世业之家,于是饬令滨临汾河的绛州、稷山、河津等地,仿照书中所载试制澄泥,用绢囊盛放在水流稍缓处,并严加看守。澄泥虽比较细净,但不知是否可以用来造砚,加上没有找到制砚之人,所以未能造成,就一直没有上报。这一次,巴延三还把8块澄泥送呈御览。

可见,经过一年多的询访,山西当地官员仍未找到懂澄泥砚制作之人,毕竟此时距离澄泥砚失传时间已久。此后的乾隆四十二年、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还有四十九年、五十年间,历任山西巡抚均上贡澄泥砚材料,数量从18块到27块不等,却始终未能仿制成功。

宫廷仿制

东方不亮西方亮,远在苏州的工匠,此时却已成功烧造出了澄泥砚。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七月,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帝命造一批宫廷用品,其中有「澄泥砚二方」,命「加用宜兴澄泥三成,烧造澄泥砚二方」「发往苏州交全德(苏州织造)将所传做之澄泥砚俱照加宜兴澄泥三分之法,烧造澄泥砚。」

可见此时苏州织造已能烧造澄泥砚,虽然不知具体烧造方法是如何复原的,但显然不是第一次烧造,已摸索出了新的配方。新配方是在山西澄泥中加了三成的宜兴澄泥,和传统绛州澄泥砚的原材料有所不同。仿制成功后,乾隆帝对澄泥砚尤为珍爱,曾御笔赋诗,并编入【御制西清砚谱】。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一月初三日的一件档案,反映安徽学政张芾得到了道光帝赏赐的物品「仿汉石渠阁瓦砚、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仿唐八棱澄泥砚、仿宋德寿殿犀纹砚、仿宋天成风字砚、仿宋玉兔朝元砚各一方;仿唐观象砚二方、河图洛书砚一方」。仿制的澄泥砚此时已经作为赏赐臣工的珍物,想来皇家内库中的澄泥砚数量已经不少。

安徽学政张芾为恩赏仿汉石渠阁瓦砚等谢恩事奏折

清代仿制的澄泥砚在宫廷属于小众砚种,但工艺十分精湛,起到了保护传统工艺的作用,澄泥砚的仿制使一代名砚的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从今天现存的一些澄泥砚中,我们也能欣赏到这些古代工匠的匠心之作。

清代御铭澄泥石渠砚·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澄泥乾隆御制赏砚·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澄泥仿宋玉兔朝元砚·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