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发现红山文化玉刻文(五)

2024-03-03收藏

玉刻文发现在一颗红山文化玉珠上面,直径3厘米,高2.4厘米,为扁圆珠,这么大个头玉珠正适合佩戴。玉珠密度大,手感沉,推测属于透闪石玉种,为贝加尔湖玉或河磨玉。玉珠因受沁成鸡骨白,局部有黄沁和棕黑花纹沁,看不出玉质和本来颜色。

玉珠正面棕黑色条纹沁很像椰子树,颇有奇石欣赏效果。我要说的不是玉珠上面沁染的美丽图案,重点来了。在这颗玉珠一端有二道呈人字形刻画痕,刻画痕迹较宽较深,是用尖锐硬物反复搓磨而成,显然这是红山人有意为之。如图红圈所示。

我之前在红山玉器上面发现四个玉刻文,它们是「雨」字、「卜」字、「册」字、「一」字,我都撰文探讨。这颗玉珠上面的刻画痕,仍然是玉刻文,是上古时期刻画符号,也称原始文字。

甲骨文是成熟文字,它不会凭空出现,推测甲骨文吸收很多上古时期原始文字即各文化的刻画符号,逐渐累积并自创而成系统。特别是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应该与文化期出现的刻画符号密切相关。我之前破解的那四个红山文化玉刻文,有与甲骨文对应的「雨」字、「册」字非常相似,有与「卜」字、「一」字完全一致。那个玉刻文「册」字识读相当有趣,我百思不得其解,是我小外孙女辨识出来,她当时在幼儿园刚学识字。因为甲骨文保留着大量新石器时期原始文字信息,破解这颗玉珠上面的刻文,仍然可以从甲骨文查找线索。如图,我有这本书做研究。

有学者将甲骨文已破译的261象形字,制成表并编号,该表001字号即是甲骨文「人」字,析形为「象人侧立之形」。图为【甲骨文字典】「人」字。

显然甲骨文「人」字,不是玉刻文这样写法。那么这颗玉珠上面的刻文,与甲骨文哪个字相似呢?经分析研判它就是甲骨文「入」字,如图所示。

甲骨文「入」字是象形字,解释为「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根据我推测,甲骨文「入」字,应该源自红山文化,这颗玉珠上面的刻文就是证明。

接下来探讨,红山人创造「入」字的可能性。在石器时代,金属没有出现,人们一般用石头做工具和武器。比如石斧,手持它直接砍砸,既不方便,也容易伤手。图为红山石斧。

聪明的先民,在木棍上凿出合适的槽,将石斧顶端塞进木槽里,制作成有木柄石斧,使用起来方便趁手。图为馆藏文物,位于浙江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柄石斧,距今8000多年,木柄因特殊埋藏环境得以保存。

也有的在石斧上面打孔或刻槽,用绳子与木柄捆绑,如国宝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那样。到了新石器时期,还出现用玉石做饰品、礼器和法器。如把玉斧、玉钺、玉刀等与木柄装配,则是作为权杖,不具有实际使用功能。图为红山玉斧与木棍摆成装配的样子。

无论木柄上面的槽,凿得多么精确,石斧等塞进去,仍然不牢固,即使用胶黏合也不行,当石斧受力后一定会松动脱落。推测红山先民会制作楔子,楔子一般为木质,它不像钉子很圆,前端很尖。楔子扁平,前端薄而尖,后端有一定厚度。将楔子前端用力锤进石斧与木柄槽的缝隙里,凭借楔子的挤涨力能够加固石斧与木柄装配。即便今天斧头、锤头、刨锛头等与木柄装配,也需要用楔子加固。

石器时代有一种工具叫做石凿,用来凿入某物体,比如装配石斧木柄上的槽,就是用石凿一点点凿出来的。所有榫卯结构的木器,卯眼都是用凿子凿出来。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凿被金属凿取代,铁凿至今仍在使用。石器时代其它工具如使用石斧、石锛等,也能进入所加工的物体。楔子、石凿、石斧、石锛进入物体的方式不同,楔子是钉入,石凿是凿入,石斧是砍入,石锛是刨入(锛也称刨锛),重在它们都能够「入」。

楔子、石斧、石凿、石锛等它们侧面前端都是尖锐的样子,它们都有「入」的功能。红山先民经常使用楔子以及石凿、石斧、石锛等工具,红山人在创造文字时发挥想象力,按照它们侧面前端尖锐的样子,创造出「入」字,并把「入」字刻画在这颗玉珠上面。

因为这颗珠子端面空间有限,所以上面的玉刻文「入」字,没有甲骨文「入」字那么高尖。又由于玉异常坚硬,刻画非常艰难,比甲骨难刻画,所以这颗玉珠上面的「入」字,刻画不是很到位,右边笔画没有刻到交接的顶尖处,使它看起来像现在的「人」字。刻画不像书写那么容易,即便甲骨文也有笔划刻画不到位或岐出(冒头)。当然这与红山人做事性情和风格也有关,往往不拘小节,比如有的红山玉器动物、人物眼睛,阴刻线不完全闭合,红山人认为意思到了就可以了。

至于红山人为什么要在这颗玉珠上面刻画「入」字?他们想凭借这颗带「入」字的玉珠表达什么?之前那四个玉器上面的刻文,我都推测出原因。面对这颗玉珠上面的刻文,我一直思索,没有一点头绪。

接下来探讨,为什么这个「入」字不刻在圆珠正面,而刻在一端?这是为了不影响圆珠美观。之前发现的「雨」、「卜」、「册」字,都发现在用作「毁器祭」的玉璧上,为了让接受祭祀的神灵看清楚,知道祭祀的祈求,它们都刻在玉璧显眼的平面或弧面位置。祭祀时它们被砸断,有的还被火烧,然后掩埋,「砸、烧、埋」是红山人祭祀的通行做法。它们都不是佩戴之物,没有美观方面考虑。而「一」字刻在玉斧侧背上,该玉斧是完整器,推测当年作为权杖使用,当然要考虑它的美观,如图红圈所示。

在玉器上面刻字,照顾玉器美观,商代玉雕也是如此,如考古在虢国墓地出土的5件商代玉器,刻字位置都很隐蔽。它们的铭文,玉璧刻在器身外边缘,玉琮刻在一端射口,玉戈刻在内前端,玉觹刻在外侧棱,玉管刻在一端,皆不在显眼位置。其实青铜器上面铭文制作一般也是如此,有的在里面,有的在外底,有的在耳部。这种刻字考虑器物美观做法,从古至今一直沿用。

红山文化创造出许多文字,仅我就发现五个玉刻文,它们在甲骨文中都有身影。其中「雨」字和「册」字的字形,到了商代发生变化。本文探讨这个「入」字的字形,至商代保持原样,以后字形也发生改变。而「卜」字(甲骨文卜字有多种写法)和「一」字的字形,竟然五千多年没有丝毫改变,一直延续使用至今,令人惊叹、感叹!

中华文明起源有脉络可寻,中国文字起源当然更有脉络可寻。中华文明最早起源于红山文化,考古实证中国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这是国家官宣结论。在红山文化玉器、石器、陶器等上面发现刻文,意义非常重大,尽管这些刻文未成系统,但是原始文字的出现,推进了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原始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它照亮了人类历史漫漫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