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紫砂壶的前世今生,写给渴望入门的你

2024-06-03收藏

宇宙间有一个法则:就是你要接近一个事物,必先了解这个事物,追求异性是如此,投资紫砂壶亦是如此。

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呢?

江苏宜兴素有陶都美誉,有着两千四百多年的制陶史,但关于紫砂壶具体创造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专家学者和文人一直在探讨,众说纷纭,悬而未决。

通常专家学者们认为,宜兴紫砂壶的历史悠久,它始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当代。有些学者考虑到宜兴当地茶文化的历史和紫砂资源的客观存在,增加一个前溯观点:宜兴紫砂壶发端于汉唐。

01 唐宋时期的紫砂壶

关于紫砂壶是否起于唐代,学者们的意见不一,但唐代宜兴已是闻名遐迩的产茶基地,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代「茶仙」卢仝云写到: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在这句话中,阳羡是宜兴的古称,由此可见,在宜兴很早就出现了用丁山和蜀山的土壤制作饮茶的紫砂壶。

到了宋代,紫砂壶在文人中已广为使用,例如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蔡襄等大文豪,留下过一些咏壶、咏茶的名篇、名句。

欧阳修诗云: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洒脱有余情。」

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

苏东坡也有诗云: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这其中说的就是用活水、江流清水煎茶,味道就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香远。

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出产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出产中心,直到今日,宜兴紫砂始终引领中国紫砂壶的制作。

02 明代时期的紫砂壶

提及明代,就不得不提起「供春壶」,因为供春壶新颖精巧、文雅天然。吴明鼎在【阳羡瓷壶赋.序】中描述: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谓供春壶是也。」

这里的童子供春究竟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供春是明正德年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童。供春也名「龚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童。

吴颐山为了专心准备考试,带着书童前往金山寺闭门读书。供春在陪读之余,常常陪着老和尚制壶,当时紫砂造价很高,于是供春从老和尚洗过手的缸里捞出一些沉淀的陶土,经过反复的筛、洗、压、碾,最终得到了紫砂。

一日,他在园中玩耍,见院内参天银杏的树瘤十分别致,于是就想照样捏一把壶。他没有工具,就用茶匙挖空壶体,于是就想照样捏一把壶。

他没有工具,就用茶匙挖空壶体,之后用手指按平胎面,成型的壶面上就留有「指螺纹隐起可按」的痕迹。这些指纹交错重叠,甚是可爱,透着灵气。整个壶身也浑然天成,造型惟妙惟肖,把银杏树的盘根错节,树瘤的多姿表现表现得淋漓尽致。

配之黝黑的紫砂,全壶尽显古朴和高雅,据传僧人看过之后喜出望外,收下供春为徒,倾囊相授,并命名其壶为「供春壶」,一是取供春神之意,二是取龚春的谐音。

就是因为供春的出现,将中国紫砂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供春成为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美称。从此,宜兴紫砂器发展迅速,百品竞新,名家辈出。

而真正让紫砂壶从原本喝茶功能提升到赏玩境界的,就不得不提起时大彬,他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著名紫砂「名壶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并与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享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

时大彬的壶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创新,主要造型有僧帽、菱花、六方、书扁、瓜棱、八角等,其泥质温润凝重,造型沉稳,可谓壶艺之典范。

时大彬对紫砂壶的贡献远不止此,他将大壶改成了小壶,令小壶成为文人骚客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在成型技法上,他改进了供春「斩木为模」的方法,直接手工制模,将「打身筒」和「镶身筒」结合,创造了紫砂传统上的专门基础技法。

难怪紫砂泰斗顾景舟说:

「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套传统技法,已在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后代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的最大贡献。」

03 清代的紫砂

清代有一位大师,掀起了中国紫砂壶艺术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他就是继供春、时大彬之后的又一位领军人物——陈鸣远。

与时大彬一样,陈鸣远也出身紫砂世家,他的造壶风格承上启下,既有明代的朴雅之风,又开启了写实主义仿生技巧的先河。在紫砂壶发展史上,陈鸣远是一位技术娴熟而全面的大师。

陈鸣远的作品与其说是一把紫砂壶,不如说是一件雕塑,他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等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陈鸣远对紫砂壶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他发明了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这在当时是第一人。他的壶身题款更别具一格,颇有晋唐笔气。在清康熙年间,许多文人请陈鸣远定制紫砂壶,并绘画、题诗或落款,且纷纷以此作为幸事。

到了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紫砂壶大师有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种榆道人和翼,请乾隆、嘉庆年间人。他是「西泠八家」之一,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陈鸿寿提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世人皆知的「曼生壶」,是由陈鸿寿在任溧阳县县令时,由他绘图稿十八式,由杨彭年等制壶,然后由他及幕僚铭刻书画,使造型、文学、绘画和篆刻融于一炉。

现在我们见到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造型有「横云」「井栏」「合欢」「却月」等,「字依壶传,壶随字贵」,历来为鉴赏家所珍藏。

陈鸿寿对于紫砂壶的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是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特别是「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人,他首创捏嘴新工艺,不用模子,信手拈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可是,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创作陷入了低谷期,但也涌现了一批坚持匠心精神的艺人——邵大亨、邵友兰、邵友庭、蒋德林、黄玉麟、程寿珍等人。

在清同治年间,有一位制壶大师——黄玉麟,与当时的书法家、金石收藏家交往甚密切,例如:吴大徵,他们两人珠帘合璧,集紫砂、篆刻于一体,且金石韵味浓厚。

04 民国紫砂

民国的紫砂壶远不如清朝,但有一位紫砂壶泰斗——顾景舟,就不得不被提及。顾景舟生来和紫砂壶有缘,他生于宜兴,18岁师从祖母学艺,凭借他极高的悟性和对紫砂深深地热爱,仅仅用了两年,他便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从早年的仿制,到中年的自创,直至晚年的改变,顾景舟结合自己一生的经历,认为壶艺创作要兼有形、神、气三点,并强调「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学问,没有基本功扎实而又灵巧的双手,再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

05 新中国紫砂

当代的紫砂大师,有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等。

吴云根,字芝莱,现代著名制壶艺人。擅长紫砂塑器造型,艺术风格朴实稳重,尤善以竹为题材。其大型竹提壶、竹段壶等实用美观,深受紫砂爱好者好评。

裴石民,又名德民,早年从事紫砂业,艺成后在上海专门研究和仿制紫砂古器,颇负盛名,有「陈鸣远第二」之称。

朱可心,字凯长、开长,著名紫砂艺人,擅长紫砂塑器造型,刻意求新,风格独特。尤善以龙、云、松、竹、梅为题材的创作,他的许多作品为博物院和知名人士所珍藏。

写在最后

从供春到顾景舟,再到当代一批群星灿烂的紫砂壶艺术家,历经数百年,紫砂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这过程中,无论是对技术的改进,还是对内涵的倾注,都表现了艺术家成长的轨迹。

任何一款紫砂壶,承载的都是艺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壶艺风格的差别,也是人品内涵的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壶也是在做人,赏壶不仅是赏艺术,更是赏艺术家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