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和田玉缘何在中国人心中千年不衰,背后文化探秘真震撼人心!

2024-09-22收藏

玉,这个看似简单的字,却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从远古时代到今天,玉石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诗人用玉来抒情,普通百姓视玉为珍宝,玉石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和玉大叔曾经在和田的河道边,看到当地阿达西在河床中捡拾玉石的场景,当时脑子里就在想,是不是几千年前的古人,就一直在延续同样的操作,科技飞速发展,然后有些传统却这么保留了下来,其实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玉的探索。他们从石头中分辨出玉石特殊的特质,并开始将其加工成工具和装饰品。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玉—石分化」。别小看所谓石中辨玉,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分类,更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一次飞跃。

我们一起畅想一下,先祖们是如何发现玉的美好的呢?也许是某个晴朗的日子,一位原始人在河边拾石时,被一块光滑温润的石头所吸引。他拿起这块石头,惊讶地发现它不同于其他石头,更加坚硬,却又有一种柔和的质感。这就是玉与石分化的开始。

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发现的石器时代玉器大多是就地取材,也就是说,玉器遗址和玉料的产地基本重合。我国的玉石种类繁多,有和田玉、岫岩玉、南阳玉(独山玉)、祁连玉、绿松石等等,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这些盛产玉石的地区,往往也是著名的玉器遗址所在地,例如岫岩玉产地就位于红山文化遗址区域内。红山文化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研究表明,一些红山文化玉器的质地、色调、光泽都与岫岩玉的透闪石料非常相似,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玉器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加工工艺的进步也为玉石分化提供了技术支持。石器工艺从打制向磨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琢玉工艺。比如已经出土的红山玉器来看,表面有一定的琢痕,应该是当时硬度较高的石锉反复研磨留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玉的认识不断深化。由单纯的审美欣赏,到赋予其精神和文化内涵,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文明发展到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将玉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孔子曾说:「君子比德于玉」(出自【礼记·聘义】), 这句话将玉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古人不可能从化学成分和物理属性上来认识玉,而是以感官的方式识玉,以大多数人的喜好和共同的认知为依据,为「玉」下一个直观知觉的定义。很显然从远古时代的朴素审美,发展到先秦时期融入儒家文化,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玉德观」。

汉代后对玉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玉有五德」的说法,将玉的物理特性与人的道德品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对玉的理解和欣赏。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玉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从矿物学的角度研究玉。

1863年,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专门把和田玉规划到「软玉」的范畴,虽然今天来看还是有失偏颇了(和田玉一点也不软),不过这种科学论的萌芽,为我们认识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玉大叔认为,科技发展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传统的玉文化观念。相反,科学的认知和传统的文化内涵应该相辅相成,共同丰富我们对玉的理解。

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玉文化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形成,推动了集体意识的演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制度的变迁。玉器的使用,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到后来的礼器、权力象征,再到今天的艺术品和收藏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虽然和田玉、岫岩玉等传统玉种一直备受推崇,但像翡翠这样的"后起之秀"也逐渐被纳入玉的范畴。这种包容性正是中国玉文化的魅力所在。

对于中华灿烂的文明来说,玉石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特质。在当代社会,玉不再仅仅是权贵的专属,它已经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无论是佩戴玉饰,还是收藏玉器,都成为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玉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它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一个重要媒介。通过玉文化,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让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到礼器、权力象征,再到今天的艺术品和文化载体,玉始终与中华文明同呼吸、共命运。它见证了我们的历史,也将继续陪伴我们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