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砌在墙里的砚

2023-12-16收藏

在一个小村里闲走,七拐八绕地撞进一条小巷子里,一低头便看到了一块砚。确切地说,是一角砚。这块砚被当做院墙石基的一部分,牢牢地砌在墙里。

砚台露出的一角正巧有两只石眼,瞪着人看。俯下身用袖角略微擦拭干净,一对鸲鹆眼,黑睛朗朗,碧晕重重。人惟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如此珍品,是什么时候,又被什么人砌到墙里?

绕到房屋的前门,准备找主人一探究竟。院门却落了锁,门上积灰,应是久无人居了。几番打探,果然,邻居都说是此户进城定居了,很少回来。

心情就更着急。转到小巷前面杂货店买了两瓶水,回来蹲在墙角仔细浸润清洗。认出雕刻的溪山访友。铭文一侧却大半砌入墙中,难于辨识。

天色近晚,思索良久,古之爱石人遇之如何?米芾?夺之而走。东坡?题壁待主。

不甘心,再去找邻居探听屋主联系方式,未果。小心捏砚台一角轻摇抽动,奈何嵌得牢实,纹丝不动。悻悻回返。

而后数日,往返多次,终究不见屋主人。

砚虽砌在墙里,也是有主之物,不能妄夺。爱之以德,取之有道,历史上不乏其例。

端砚产地肇庆邻近海上有一岛,名砚洲。传说乃包拯掷砚所化。

宋康定元年,包拯任岭南端州知郡事,整治贪污,加强教化,使这处蛮荒之地,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端州官场流行以砚送人,以砚牟利。只有包拯,坚决不肯要一方。

三年后,包拯进京任职。临行,端州百姓到码头相送。一位老者拿出一个包袱,偷偷交给包兴,道:「这是包大人寄存之物,你带上,船离端州,才可交给包大人。」包兴答应了,船离端州,包兴呈上包袱。包拯打开,内有一砚。老人留信说,为了感谢包大人清正廉明,特送上祖上名砚一方。包拯很感动,向端州方向膜拜:「父老乡亲心意我领了,但砚却不敢收,有违本人志愿,也玷污了名砚。」然后,将砚台扔进江里,化为砚洲。

苏轼,也弃过砚。苏轼有一好友,叫杜君懿。杜君懿有一名砚,做工和石料都是上乘。杜君懿经常赏玩,而且在苏面前夸示,苏轼羡慕不已。杜君懿道:「我家没有其它好东西,这砚,可算一宝。我死后,你给我做墓志铭,这砚台就做润笔。」杜君懿死,苏轼理所当然地为老友做墓志铭。杜君懿儿子拿出此砚做酬,苏轼一笑了之,没有接受砚台。原来苏轼知道,这是唐朝奸佞许敬宗的砚台。事后,苏轼在文中叹息:「余哀此砚不幸,一为敬宗所辱,四百余年矣,而污垢不磨。」

砚台在文人们的眼中,已经不是砚台了,它是文化载体,有灵性,和文人们息息相通了。

砌在墙里的砚,翻着一对石眼视人,它的回忆里是否有高僧抄经,是否有红袖添香,是否砚池里的墨写出了你我吟咏过的天下华章?

墙里有砚取不得,不知道这是对砚的磨炼,还是对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