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元代铜陵人使用的秤砣

2024-02-26收藏

秤砣,它是权的俗称,它是杆秤上使用的砝码,是古人物与物交易的权衡之物,它的历史悠久,到现在都在广泛使用。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横杆启发,发明了杆秤,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

古代秤杆一般由骨杆、木杆、铜杆、铝杆等,秤砣有石砣、陶质,铁质,铜质等。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的演变,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十均为一石)。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为了方便买卖双方计算,才改为十两一斤。近年,又采用国际通用的千克计量。

铭文(池州路造)

铭文(至元一十九年)

錾刻文(丁一)

杆秤,在一根杠杆上安装吊绳作为支点,一端挂上重物,另一端挂上砝码或秤锤,就可以称量物体的重量。古代人称它「权衡」或「衡器」。「权」就是砝码或秤锤,「衡」是指秤杆。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制品,是个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有两个支点的秤,俗称铢秤。使用这种秤,变动支点而不需要换秤杆就可以称量比较重的物体。我国进入青铜时代后先民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秤砣,称铜权。据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权出现于东周。秦统一六国后,首先统一的是度量衡,秦始皇诏文铜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铜权,秦铜权通体铸有始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以此诏告天下,秦权制作刻铸的字口深峻,文字清晰而严谨。从造型到铭文的刻铸都显得严谨规范,应是精工细铸的官制标准器。汉代称权为累,民间呼之为「公道老儿」。(汉书)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卷四中说道:「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权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谓也。

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时代,民风彪悍的蒙古人,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元朝的统治者规范和加强了度量衡的使用,铜权做为古人使用的秤砣,必须由政府统一铸造。元代铜陵人使用什么样的秤砣来买卖交易呢?这事要从2016年说起,周末我像往常一样在顺安摆摊收集古钱币,一位老人来到摊前询问铜钱收购价格,我一一回答,他说今天又忘记带来,过几天上街再带来,我摆了几年摊了,很多都是来问价格的,每次都是说遇见我就想了起来,老是忘记。有了前面多次经验,只要说家里有的愿意卖的我可以上门去收,这次老人说可以去他家,我问了他家住哪里,老人告诉我就住在顺安河的河埂上,我立刻收了摊开车带上老人去了他家,老人回到家里拿了十几枚铜钱,有宋钱,也有清钱,我拿在手里仔细的看了看,价值不大,我就问有没有其他老物件,老人说家里还有个老秤砣,我便让他拿来看看,当我拿到手仔细查看,我问这个哪里来的?他说这是他父亲在解放前重修被日本飞机炸毁的顺安老粮站时捡的,后来就拿回来放房梁上挂着镇宅,要不是现在这房子也要拆迁他是不会卖的。我见东西不错,立马询问卖吗?老人说可以,我就问和铜钱一起都收了,多少愿意卖,老人抬起手竖起食指说给1000元就卖,我立马掏出钱数了10张递给了老人,老人高兴的说还有些铜钱不知道放哪里了,下回找到就去卖你,和老人交易完后,我便回了家。到家后我拿来称称了下,这枚铜权重761克,再用卡尺量的高98毫米,圆型鼓腹,成锥型下收腹,底部圆饼式托底,托有4道环型圈纹,腹部一面阴铸铭文「至元一十九年」,另一面「池州路造」,中间还有‘丁一’錾刻文。从铭文上看这是池州地区使用的铜权,铸造于至元一十九年。由于元代铜陵县属池州路,这枚铜权在顺安发现证实了就是元代铜陵人使用的秤砣。目前我国发现权最多的就是以铜为材料制作的铜权和铜砝码。铜陵被称为中国古铜都,现有考古已经证实,自商周时期就采铜,炼铜,铸铜,绵延3000多年而未曾中断,铜陵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从我收藏的这枚池州路造铜权来看,是不是可以近一步证实这枚铜权是元代时期铜陵本地产的铜由政府统一铸造的。此铜权在顺安发现对于研究元代铜陵地区经济,贸易,商业往来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铜陵自古产铜,所以在收藏的时候我特别留意带铜陵2字或是铜陵人历史上使用的铜物件。

顺安公交换乘中心门口摆摊

关于铜权的使用,笔者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朝代,权的重量是不一样的,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改朝换代后,前朝留下的权要么被回收重铸,要么被民间百姓当做席镇或是镇宅辟邪之用,由于名字叫权,权乃权利,吉语也,文人墨客易拿来当镇纸使用,都希望能够金榜题名,古人喜欢「大权在握」「权倾朝野」,这些跟权有关的词语。

作者:陈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