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号称收藏几千亿,其实穷到掉渣,一屋子赝品,没一件真

2024-06-29收藏

号称收藏几千亿,其实穷到掉渣,一屋子赝品,没一件真

伪造与真品并存的艺术珍品市场

导语:在这个文物收藏风靡全国的时代,一股造假风潮肆虐蔓延开来。那些号称收藏价值上千亿的所谓"国宝帮"们,大多数竟都是骗子,家中满是廉价仿品,一件真品都找不到。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现象?背后又隐藏了哪些猫腻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假艺术品的神秘面纱。

一、穷困潦倒的"国宝帮"

这些自称收藏数万件文物、身价上千亿的所谓"国宝帮",往往只是一群穷困潦倒的骗子罢了。他们的所谓"文物藏品"大多来源于地摊上几元钱买来的伪劣仿品,从来就没有一件是真品。可他们偏偏就爱在各种场合大肆宣扬自己的"藏品价值",妄图欺骗他人,谋取非法利益。

比如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大型古玩市场上,到处可见这些人拿着满是仿品的陶瓷、青铜器、玉器在兜售。他们声称这些都是历史名家的珍品,价值连城。不过细究之下,这些所谓的"国宝"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廉价的赝品。有的甚至连上个世纪的火漆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国宝帮",他们不断在宣扬自己的藏品价值,却连一件真品都拿不出来。令人唏嘘的是,这种骗术竟然蒙蔽了不少收藏爱好者,他们轻易地被这些"国宝帮"蒙骗了进去,交付了巨额的钱财。这些被忽悠的收藏者,原本想要自己欣赏和收藏文物,结果却落入了骗子的圈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钱财打了水漂。

二、造假地图揭秘

要想了解这些"国宝帮"们的真面目,我们必须深挖造假产地,揭开那些赝品的真面目。通过实地调查,记者发现不同类型艺术品的造假中心都有自己的地理分布。

陶瓷造假地图中,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以及福建龙泉等地都成为了制造仿古瓷器的重点区域。这些地方工艺精湛,模仿出的仿品堪称以假乱真。其中尤以景德镇最为出名,那里有上千家专门生产元明清官窑瓷器的作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

在青铜器仿造方面,河南洛阳一带更是重灾区。这里有众多"青铜村",村民们世代相传着制作青铜器的技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件披着红绿锈的仿古青铜器从这里流向市面。

至于玉器造假,河南南阳以及安徽蚌埠又成为了重灾区,那里有成千上万人靠玉器生意谋生。他们把仿制品伪装成各种名贵玉石,大肆售卖,让不少收藏者上当受骗。

而在书画仿造领域,天津、南京、北京等城市又成为了造假中心,以天津的"行货"最为出名。这里的仿品大多针对近现代画家,价格低廉,但在不知情的收藏者眼中却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通过这些造假地图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地方在历史上都是相关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人们自古就掌握着相关的制作工艺。而随着近年来文物市场的火热,这些地方的造假产业也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仿造体系。

三、造假背后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沦为文物造假的重灾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

正如前文所说,这些造假重灾区通常都是相关文化艺术的发祥地,人们世代传承着制作技艺。这为后来的造假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条件。比如景德镇的官窑瓷器工艺,河南的青铜器制作,南阳的玉器雕刻等,都源远流长,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技艺积淀。

这些地方的造假者利用这些历史遗留的资源和工艺,进行仿制和复制,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手艺精湛,很容易就能骗过市面上的鉴定专家。

2.市场需求的催生

伴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高涨,各种珍品也变得越发抢手。齐白石的作品卖到天价,宋代官窑瓷器更是价值连城。这种高涨的市场需求,给了这些造假者可乘之机,他们纷纷投身进去,利用自身的技艺大量生产仿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景德镇的仿古瓷器行业。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文物市场的火热,这里成千上万的作坊开始大规模生产各种元明清官窑瓷器,以满足收藏者的需求。有的作坊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专门定制某一朝代或某位大师的作品。

3.政策扶持的曲解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地方政府还不自量力,出台各种政策大力扶持当地的文化产业,结果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曲解利用。以安徽蚌埠的玉器产业为例,当地政府明明是想发展当地的玉器文化,却被一些人理解为鼓励造假,从而形成了如今这个全国最大的玉器造假中心。

可以说,这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这些造假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伞"。

这些造假重灾区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根源在于历史传统、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这种错综复杂的背

四、利用历史魅力掩护造假

这些造假重灾区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造假活动,除了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外,还巧妙地利用了这些历史传统来掩护自己的行为。他们声称自己的产品都是根古法制作,继承了历史工艺,从而获得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让不少收藏者对这些仿品产生了向往和信任。

比如河南的青铜器村,他们就声称自己的产品都是根据出土的青铜器复制而成,传承了夏商周的制作秘诀。而河南南阳的玉器作坊则称自己的玉雕作品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玉文化的结晶。这些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都是在用历史文化的光环掩护自己的造假行为。

更令人发指的是,有些造假者还能利用专家鉴定等手段,让自己的仿品更加真实可信。比如在北京古玩市场上,一些仿品竟然也能搭配上某个权威机构的鉴定证书,甚至还有和大师的合影照片。这些所谓"证据"更是蒙骗了不少收藏者,让他们将这些劣质仿品当成了珍品。

可以说,这些造假窝点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历史文化的魅力,才得以在市场上长期存在并蒙蔽了无数收藏者。他们用一层层历史感染人,让自己的假货更加神秘动人,从而轻松骗取了无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五、造假惹来的危害

这种猖獗的文物造假行为,已经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被骗的收藏者,他们辛苦多年积攒的钱财,最终落入了骗子的手中,成了一场空。有的收藏者为了买到心仪的藏品,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结果却被骗得一无所有。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仿品不仅给收藏者带来了经济损失,也严重损害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遗产被廉价的赝品所取代,这无疑对中国的文化发展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我们应该想象一下,如果这些仿品永远取代了真品,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那将会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景象。我们的历史文化将会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缺乏灵性的文化替代品。

可以说,这些造假者不仅掠夺了收藏者的财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抢夺了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他们利用历史文化的光环,制造出一件件貌似珍贵的仿品,最终把真正的历史文化推向了边缘。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六、遏制造假的对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文物造假现状,业内专家纷纷呼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遏制。其中最关键的几点建议如下:

1.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造假源头。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造假窝点的打击力度,对那些制造和销售仿品的人员进行严惩不贷。同时还要切断造假产品的流通渠道,严厉打击那些以卖假货为生的商家。只有从根源上遏制造假,才能最终遏制住这种猖獗的假货泛滥。

2.完善文物鉴定体系,提高专业水平。文物鉴定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体系,培养大批高水平的鉴定专家。这样才能更好地识别出那些精心伪造的仿品,为文物收藏市场保驾护航。

3.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从法律、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那些企图利用历史文化进行谋利的造假者,才会失去可乘之机。

4.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增强鉴别意识。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来说,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样重要。只有他们能够真正分辨出什么是真品、什么是赝品,才能避免上当受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遏制文物造假需要上下联动,政府、专家、公众共同发力。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才能最终遏制住这种猖獗的造假行为,维护好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