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Erin
编辑| 彡氜
到了2024年,蓝鸟生物的「水逆」还在继续。
近日,刚刚开完2023年业绩会的蓝鸟生物,不得不在4月1日前重新更正其过去两年的财务报表。
根据蓝鸟生物官方消息,公司在编制2023年财务报表时发现,由于第三方合同制造商的失误, 对2022年前三季度的租赁资产和租赁负债「少算了」1亿-2亿美元,对2023年前三季度「少算了」3000万到1.25亿美元。
虽然蓝鸟生物的首席财务官Chris Krawtschuk对投资者表示「预计财务报表更正不会对我们的现金状况或收入产生任何影响。」但二级市场还是给出了暴跌16%的反应。
截至3月27日下午收盘,蓝鸟生物股价仅为1.36美元/股,市值仅剩2.63亿美元,较曾经的百亿美元市值最高峰跌去了98%。
通常来讲,租赁资产和租赁负债是管理层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指标之一,如果这些项目数字被「算错」将极有可能导致管理层经营决策的误判。
不过,虽然是第三方合同制造商的失误, 但问题的根本在于蓝鸟生物的内部控制管理出现了问题。
内部控制的问题往往是公司整个系统的问题。
此前蓝鸟生物经历了包括首席财务官在内的频繁的高管更迭,以及裁员。在2022年第一季度,蓝鸟生物首席财务官宣布离职,这并不是第一次更换CFO。在此之前,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科学官、首席医疗官、肿瘤学业务部门负责人等5位高管已经在短时间内轮番换人。
高管的频繁变动往往与业务挂钩。蓝鸟的「失败」是有迹可循,且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的。
回顾蓝鸟生物的历史,可以看到, 自2018年、2019年两个高光年份之后,蓝鸟生物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商业化产品迟迟无法变现,高管频频变动,公司现金流持续紧张,股价和市值跌入漫长的下滑通道。
以基因疗法先驱著称的蓝鸟生物,其首款基因疗法Zynteglo于2019年5月在欧盟获批上市,并在2022年也登陆了美国市场。
在欧洲、美国两地157.5万欧元和280万美元的定价,让Zynteglo成为当时全球最昂贵药物之一,并被Evaluate Pharma评为年度最具价值的药物之一,预估2024年的销售额将达18.7亿美元。
然而到了2023年, Zynteglo才卖了1670万美元, 以此成绩,在接下来一年跃升至18亿美元,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早在2022年,Zynteglo还因支付问题撤出了欧盟市场。
无独有偶,蓝鸟生物的第二款基因疗法Skysona延续头款产品的「惨淡」,2023年销售额仅为1240万美元。
要知道,诺华的基因疗法Zolgensma也在2019年同期首次获批上市, 到2022年,销售额就已经突破10亿美元大关。
不过可圈可点的是,蓝鸟推出产品的速度。2023年底,蓝鸟生物在美国推出了第三款基因疗法Lyfgenia,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SCD)。定价则再次刷新了最昂贵药物定价,为310万美元,比同期上市的Vertex/CRISPR的Casgevy价格还要再贵40%。
不过,镰状细胞病的市场规模本身却极为有限。GlobalData数据显示,美国的镰状细胞病市场仅有不到10亿美元。
窄小的市场加上蓝鸟生物过往表现出来的商业化能力,二级市场再度「用脚投票」,甚至在Lyfgenia获批上市当天,股价报以40%的大跌。
投资人趋于一致的决策并不难理解。在蓝鸟生物身上,表现出一种极大的矛盾, 过去三年,每年都有产品上市,公司却持续入不敷出,甚至到了2024年,手上的现金仅够撑到2025年一季度。 迫于无奈,蓝鸟生物在本月进行了一笔为期五年、价值1.75亿美元的贷款。不过这也将只能支撑到2026年一季度。
回到如今的财务报表漏洞,或许也是2019年以来,动荡的蓝鸟生物遭遇商业化成绩惨淡、高管频繁更迭、现金流几近枯竭等困境下的问题又一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