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股票

一个值得重视的中国经济动向:关于「中国版QE」的传闻,怎么看?

2024-03-30股票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318篇原创文章

3月28日,中国股市迎来了一波强势反弹,三大股指齐齐上扬,深市表现尤为抢眼,上证综指重返3000点大关。

市场之所以能够大涨,还差点形成反包,主要就是因为市场上流传着一则消息。

小作文的威力,在经济承压,普遍缺乏信心和预期的阶段,可能是最值得重视和警惕的。

市场的上涨动能部分源自一则关于央行可能实施「中国版QE」的传言。起源是一张图片。

图片来源:见图

意思是早在去年5月份,就已经有文件说明,央行要在公开操作中增加国债的买卖。

再接着,就继续论证,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央行有权力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

图片来源:见图

然后 股市和债市就一起嗨了。当然,这样的信息要发挥威力,还得多方进行配合:

3月28日上午,包括知名学者刘煜辉等多个信源消息显示,央行将下场购买国债。这一传言被市场解读为「中国版超级QE(量化宽松)」。

图片来源:见图

然后南华早报也发文章,说人民银行,有望下场直接买债券。

这一下就让大家想起了美国的QE和日本的安倍三支箭,都是央行直接买债,无限扩充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施行 量化宽松。那么这个结果想必大家也是知道的,就是天量的货币创造,持续推升资产价格,别说股市了,任何资产都会得到提振。

央行可能通过购买国债来提升市场流动性,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资本,资产,金融全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大利好。

然后各路券商的分析部门,就开启了一轮煞有介事的专题分析。

捕风捉影,不过如此。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非常的诡异:

不论是国内公募、券商,还是海外投行都认为,中国版QE不会发生,央行也不会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注入流动性。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研报中指出,中国版QE不会发生。 在摩根士丹利看来,从使用央行票据、逆回购和借贷便利 (LF)转向更多地使用政府债券交易来控制金融环境来改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这已经成为全球央行的标准做法。央行不会在一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因此,这不可能是量化宽松。

创金合信基金也给出同样的看法,不应将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等同于财政货币化或QE。【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有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央行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有利于更好熨平国债集中发行对流动性的扰动,短期对市场情绪或有所提振。

这种情况就比较微妙了。
经济时代,没有什么空穴来风的说法,一切的预期炒作和观点发酵,本质上都是为了财富分配服务的手段。

从当下来看,上述流言在市场流传很广,但并未获得官方证实。而且,来源难以寻找确定?

这样的传言,并不简单,那么,应该如何分辨与观察?

这篇文章,将基于对」央行购买国债」传言的逻辑和目的诉求的梳理分析,结合他国经验和中国经济现实情况,从「谁受益,谁嫌疑」的角度分析这则值得重视的传言的来源,并对后续「中国式QE」是否会出现,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全网热传的「中国式QE」,具体是什么意思?有可能实现吗?

    3月28日,市场间流传一份关于央行的"小作文"。

    流传的小作文称:中国人民银行将「逐步」增加购买国债的规模。

    这一坊间未经证实的消息,立刻引发市场无限遐想,甚至还有版本提到「中国版QE」等词汇。

    那么该消息,可信度如何呢?

    有分析文章列举了关于央行买国债猜想回应。

    一、央行是否能买国债?

    能。央行法只是规定央行不能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但是二级市场可以。事实上,二级市场买卖证券(现券交易)是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一部分,wind显示2002年还操作过。所以制度上不是问题。

    在购债方式上,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购入国债受限,持有国债主要通过二级市场买入。

    不过,当前我国央行并未在二级市场大规模买卖国债。

    截止2024年2月,央行持有约1.52万亿国债,其中约1.35万亿属于2007年为购买外汇注资中投而发行的特别国债,如果剔除这部分特别国债,央行持有的国债规模仅1749亿元。

    相对30.2万亿的国债存量规模,央行持有的国债(包括特别国债)占国债存量的比重仅5.1%。

    总体而言,央行买卖国债的操作频率较低,且规模较小,整体偏谨慎。

    二、央行是否买过国债?

    买过。目前央行持有国债约1.5万亿,主要是2007年买入的特别国债,其中7500亿去年续买。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三、央行一般如何购买?

    逻辑上小额购买可以直接二级市场市场化买卖,但大额一般可能定向购买。2007年和去年办法是,央行给某个银行定向一笔资金,该银行去一级定向国债,然后央行再从该机构二级定向买入,同时回收定向资金,实现央行政府债券持有量的上升。

    四、赤字货币化?

    赤字货币化是一个模糊且落后的概念。赤字(债务)货币化是现代货币的客观现象,即使国债不是央行购买,而是商业银行购买,也会创造货币,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其实也是个人或企业的债务货币化。

    五、为什么这次有可能?

    1、目前超储低,银行间紧张,市场缺长期基础货币;

    2、法定准备金率也很低,如果长期基础无法补充,准备金率的调控也会逐步失效;

    3、近期政府债发行量大,市场承受能力越发有限,从降低政府债务成本来看央行买入是好的方式。

    六、如何观察是否央行是购买?

    1、观察这批国债发行时是否定向发行?

    2、观察央行报表中对政府债权科目。

    从逻辑出发,央行下场购买国债这个传闻,是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的:

    首先,可行性来看,法理上是具备条件的,中国的央行约束是不能再一级市场上去买债,但是二级市场是可以买的,而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财政部直接把国债质押给央行,还有一种是直接买,每次当中国要大举发国债的时候,都会采取第一种方式,熨平资金面波动,而第二种方式用的比较少,1999年和2007年用过。当时买的是特别国债。

    也都是危机的年份,后来也买了,但都是续作了。

    其次,到底要不要开启?

    从宏观上来看,确实有这个必要,央行从去年8月就在想办法搞信用宽松,但是结果M1却每况愈下,信用一直起不来,存款反而越来越高,整体经济的需求不振,压力很大。那么既然原来的降准降息的方案不行,就要增设新的工具,1要确保宽松,2要避免空转,那么直接买债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工具。

    第三,确实现在也比较纠结,最大的问题就是怕副作用,因为货币总闸门一旦打开,很多东西就不可控,从美日欧的经验来看,一旦开启了央行直接买债,往往就停不下来了。

    也就是说很容易上瘾。而且也有人提出,现在利率起码还没有降到0,所以还没有必要启动QE,量化宽松,往往是要穷尽了传统工具,且没有解决办法之后,才会考虑的工具。

    这么说也是有一定道理。

    比较有意思的是:3月28日下午盘后,摩根士丹利泼冷水了,说中国央行最近的一系列操作,包括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反向回购和贷款设施(LFS)等,并不意味着中国版的QE来了。

    相反,这只是央行在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与全球其他央行的标准做法类似。

    图片来源:网络

    这就很有看头了:国内小作文被国外机构否认,那么,这个小作文是从哪里来的?

    总的来说,八字还没有一撇的事情,且自身充满了矛盾和纠结,就是对这个传闻最好的概括。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以史为鉴:美国和日本的QE经验,能否用在当下中国?

    QE这个字,所有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操作。

    说白了,美国就是靠QE走出危机的。

    美国20年无限量QE开启非常迅速,3月份美国央行就宣布了无限量的QE政策,每天买750亿美金美债和500亿美金住房ABS。

    美国政府拿到这笔钱以后大规模增加财政开支,拉动美国国内需求迅速触底回升。

    日本央行也采取QE政策,而且日本央行比美国更激进。美国央行不会下场买股票,日本央行直接下场买入日经指数。

    日本央行从2012年就开始持续买进日经指数,拉动日经指数触底回升,日本央行也是日经指数的最大持有人,这一轮日本股市的大牛市,赚钱最多的就是日本央行。

    全世界都能搞QE,中国怎么就不能QE了呢?

    关于中国央行就要开始购买债券,即所谓中国式QE开始被市场讨论,权益市场似乎也受到了一些激励,但 仔细来看,这样的讨论似乎离现实的基础仍有较大的距离。

    且不说在目前的法律构架下,中国央行难以直接购买国债,虽然可以采取公开市场购买债券等方式来进行,但这亦可以归类为常规的公开市场操作,而就此即将其命名为中国式QE,不免有强行类比美联储实行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进而支持权益市场之嫌。穿凿之意,跃然纸上。

    既然提到美国的QE,其实际的意义在于弥补美国国债的市场需求不足,压低收益率曲线,有利于美国的低成本融资。而目前国内的国债环境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普遍面临资产荒,债券收益率屡创新低,此时如果央行再加入市场购买债券,在债券供给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债券收益率将遭受重创。

    综合来看,现在中国需要通胀,一个是刺激需求,一个是化解债务,但是又不能说财政货币化,更不能说是量化宽松的QE,因为这样对于稳定汇率非常不利。

    简单来说,更像是一次舆论维度的逼宫,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找的很准,但是具体的办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不是央行买国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中国官方的角度来看, 肯定不会接受A股市场和货币策略被舆论所左右的,而且,中国的货币扩张逻辑和美日是完全不一样的。

    央行购买国债,能在美国和日本发挥作用,对中国来说可能并不会收获同样的效果。

    简单一个关键问题:央行购债,向银行流动性,但是银行没有楼市这样的渠道,房产这样的信用载体去进行流通性传导,没有成本的流动性在手上不烫么?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关于中国式QE的传闻,究竟是预期释放?还是无法实现的舆论谎言?

    回到当下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财政宽松的配合一定需要央行直接买债吗?

    结论是不一定需要。

    短期内,央行大规模买卖国债的概率不高。一是在2023年10月的金融工作会议上, 国家明确提到「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可能是针对五年的规划;

    而且强调「避免局部资金淤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去杠杆,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都是无用之招」、「货币信贷要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总量上保持合理充裕,结构上有增有减」。

    这些表述均指向类似美联储、日本央行的QE等大额买债工具很难在我国出现。

    二是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仍然有操作空间。

    两会期间「部长通道」以及同期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央行均提到「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平均在7%,仍有降准空间」。

    这反映当前货币政策思路可能倾向于延用既有的政策工具,而且仍有防空转的诉求,大规模购债并不直接作用于宽信用,对应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可能部分沉淀,与防空转的要求不符。

    三是时机不对,就在当下中美金融战吃紧的耐力比拼阶段,中国没有条件,也没有可能去进行如此大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尝试和实施。

    风格完全就不符,中国追求稳健持续和谐的经济路线,是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急速扭转的吧?

    中国的央行有底气搞QE,但现在时机不对。

    中国不可能提前于美国先启动量化宽松,这样汇率会扛不住,也只会让全球资本找到猎杀境内资产的裂缝。

    所以,真要搞QE,也要等到真正美联储开启降息或美元开始走弱。

    而且以中国央行一贯的谨慎态度而言,不会是像美国那种无限QE,大概率是有节制的QE,不过这也足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关于央行下场买国债,开启中国式QE的传闻,其实非常微妙:

    有可能,是国家进行预期管理的一次市场测试,考虑到当下外媒正在炒作耶伦访华的事情,烟雾弹也不是没有可能。

    官方并没有表态,但是市场表现,以及各路观点,官方都看得见。

    也有可能,就是利益关联的群体,刻意炮制出来煽动市场情绪拉高行情的小作文,不过很有水平,市场行情的表现其实已经兑现了制造这样传闻的利益目的了。

    短期内没有实现的可能,中长期有待观察,怎么说呢?不管真假落不落地的,有个预期也好的。

    但是预期≠现实。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这个诡异,值得重视的经济传闻,能够带来哪些启发和警示?

    文章最后,和大家聊点事件以外的启发和思考。

    实际上,中国式QE的说法,在过去十年里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炒房和炒股的群体拿出来当作通胀的理由炒作一番,可以说基本上年年都有。

    但是现实情况就是,一次都没有成为现实。

    08年4万亿和2016年的货币化棚改,算不算中国版的QE?

    如果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当然算,但是和美日的QE有什么区别?

    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比喻,那就是中国是「肉烂在了锅里」,而美日是资本出海,霸权收割。

    中国的经济逻辑其实非常务实:我可以少赚,但是绝对不会去没有话语权的地方进行赌博和冒险,我不能亏。

    从这个基本逻辑出发,大家想这么一个问题:对于美国和海外资本而言,中国用美日QE那套方式进行货币扩张和流动性释放,意味着什么?

    梦寐以求的中国国家账本开放,让美元实现对中国经济的金融殖民和完全渗透,成为现实!

    这个逻辑,中国国家不可能不知道,所以,用美日QE逻辑来炒作中国也会进行同样操作的预期,这个事情本身就经不起推敲。

    但是这么一个传闻,对中国国内资本市场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非常不合适了。

    传闻的背后,是中美金融战的不断升级和白热化,而随着战事吃紧,类似的事件和交手,只会越来越多。

    对于个体和流动资金来说,这样的环境,安全第一,不要去瞎掺和和盲目炒作,才是明智的选择。

    千万不要成为高级别博弈过程中,被夹缝碾压伤害的对象。

    这个级别的博弈和对抗,还真的不是去赌运气的好时机。

    都是良心话,分享给听的进去,听的懂得朋友。

    以上,就是对2024年3月份,最新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一则诡异的传闻,进行的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