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股票

中国第一大忽悠,杀回来了

2024-08-10股票

现实远比小说更荒诞。

听花酒魔幻回归,忽悠界的「扛把子」杀回来了!

听花酒,一个因 「太上老君托梦」和「天价白酒」标签 而声名狼藉的品牌。这棵曾在315晚会上被连根拔起的「大树」,竟然在舆论的风暴中奇迹般地「死灰复燃」。

当人们以为听花酒将销声匿迹,成为市场的弃儿时,这个品牌却 以一种近乎讽刺的方式,再次闯入公众视野,广告铺天盖地,股价一路飙升。

这一切,仿佛在嘲笑那些曾对它嗤之以鼻的人。

01

当「忽悠」成为传奇

忽悠,有时候比真金还真。

听花酒的营销策略,堪称「第一大忽悠」。

「太上老君托梦」 的神秘故事开始,听花酒就为自己编织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将自己包装成了一种具有 特殊灵性和神秘力量的白酒

这种故事,虽然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却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好奇心,开始对这款酒产生浓厚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接着,听花酒请来了多位 诺贝尔奖得主为其站台 ,打着「科技」的旗号,暗示其产品具有各种神奇的功效。

这种 「借势营销」 的手段,实际上是一种 偷换概念 的伎俩,它利用了人们 对「科技」的崇拜和对「权威」的信任。

消费者在这种权威的影响下,很容易就相信了听花酒的各种神奇功效。

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他们 愿意为这种「神秘力量」买单,哪怕价格昂贵,哪怕功效存疑。

听花酒,正是利用这种智商税的诱惑,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者。

只能说, 在金钱和营销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其中,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莫过于它那 58600元的天价标签。 这个天价策略,直接将听花酒推向了 高端市场的金字塔尖。

它利用了消费者对 「贵即好」的心理预期, 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人对于独特身份和地位展示的需求。

听花酒的营销逻辑 中,58600元不仅仅是一瓶酒的价格,它是一种奢侈的象征,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

这种 高价策略,不仅没有吓跑消费者,反而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望。

听花酒利用人们的 猎奇心理、贪婪欲望、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成功地将「智商税」的概念转化为现实。

听花酒的「忽悠」手段,虽然在短期内创造了销售奇迹,吸引了大量关注,但这种 建立在过度包装和玄虚故事之上的营销策略 ,却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基础。

「太上老君托梦」的神秘启示,诺贝尔奖得主的站台背书,以及那令人咋舌的58600元天价,构成了听花酒营销的三大支柱。

这些策略一度让消费者为之疯狂,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02

营销幻术被揭穿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听花酒的营销幻术,在央视315晚会的聚光灯下无处遁形,终究难逃被揭穿的命运。

对听花酒来说, 这一曝光,无异于一场公关噩梦,直击听花酒的软肋,让这个「大忽悠」现出了原形。

那些曾被听花酒的营销手段所迷惑的消费者,被真相的洪流冲刷得目瞪口呆。

「太上老君托梦」「诺贝尔奖得主背书」,这些 曾让人心动的宣传口号,一夜之间变成了市场的笑柄。

消费者们从梦中惊醒,智商税这个概念,在听花酒事件后被广泛讨论。

随之而来的便是市场的无情抛弃。

电商平台对听花酒的下架行动迅速而果断。京东、天猫、淘宝、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纷纷将其产品下架, 一夜之间,听花酒在线上市场的通道被切断。

听花酒的线下门店,也未能幸免于难。此外,听花酒的 母公司青海春天也受到了重罚, 成都子公司被罚款180万元,北京子公司被罚款80万元。

最为严重的是, 青海春天的股票被冠以「ST」标记, 这在股市中通常代表着公司 面临退市风险,市值大幅缩水。

对于投资者而言,「ST」标记如同一把利剑,不仅斩断了他们对青海春天的信心,更让他们的投资面临巨大风险。

股价的跳水,更是让投资者们惊出了一身冷汗。

根据资料显示,315晚会之后,ST春天的股价一度从高点下挫至1.84元的低谷, 跌幅达到了72%,简直比过山车还要刺激。

听花酒,一度被视为高端市场的新星,却在315晚会曝光后迅速成为投资者急于脱手的烫手山芋。

这场公关噩梦不仅打击了品牌形象,也触发了市场对听花酒的重新评估。

消费者觉醒,监管部门介入,资本市场反应, 三者共同作用,加速了听花酒从市场宠儿到被质疑对象的转变。

他们用脚投票,用钱包发声,对那些缺乏实质支撑的营销神话说不。开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营销故事,不再轻信那些夸大其词的广告,不再被那些天价的标签所迷惑。

然而,市场的抛弃,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结束。

在商业的江湖里,有些品牌就像那些老掉牙的传说,你以为它们早已随风而逝,却没想到它们能在一场风暴后,有着「咸鱼翻身」的运气卷土重来。

03

听花酒「咸鱼翻身」卷土重来

树大招风,但有些树,风越大,它越要摇曳生姿。

「咸鱼翻身」,这话用在听花酒身上,不仅贴切,更显得意味深长。

在315晚会的曝光后,听花酒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反而在资本市场的波动中,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韧性」。

这种韧性,似乎与ST春天的股价波动不谋而合。

就像是一棵在风中摇曳的树, 不仅没有被狂风连根拔起,反而借助风势,再次闯入公众视野,股价飙升,连收涨停板。

股价的波动,就是这场戏码中最直观的一幕。

在听花酒事件的发酵下,起初股价的下跌,让市场普遍认为ST春天将面临长期的低迷。然而,市场的预期并未完全成真。

就在人们以为ST春天将一蹶不振时,它却在7月份的23个交易日中, 意外地录得了14次涨停,股价一度反弹至3.3元,相比之前的最低点,涨幅达到了79.34%。

这种股价的快速回升,与市场最初的悲观预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股价的异常波动,很难不引起市场的质疑和监管层的关注。7月22日,上交所对ST春天下发了监管工作函,关注其股价的异常波动,并要求公司进行自查。

股价的这种剧烈波动,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市场情绪的转变、公司基本面的改善,或者如市场所猜测的游资介入等。

与此同时,听花酒的销售情况,也值得我们关注。

在经历了315晚会的曝光和随后的短暂沉寂之后,听花酒选择了 再次回归市场,并且伴随着新一轮的广告攻势,实施调价、出口和限量配额供货机制。

听花酒的广告战略,覆盖了 32大核心城市高端楼宇,超过15万块电梯海报 进行了高密度展示。

在广告内容上,听花酒做了巧妙的调整,不再过分强调其「天价」标签,而是将精品装定位为「仅供出口」。

这些举措,似乎在为听花酒的「翻身」铺路。

但市场的残酷现实不容忽视,白酒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存量博弈、渠道库存高企、价格倒挂等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这个曾经饱受争议的品牌买单,仍是一个未知数。

在这个充斥着广告轰炸和营销噱头的时代, 忽悠与创新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市场对听花酒的反馈,是复杂的。一方面,听花酒的销量在曝光后确实受到了影响,但另一方面,它依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说明了什么?

是市场对听花酒品质的认可,还是消费者对「天价」标签的盲目追捧?或许,这更像是市场对听花酒营销策略的一种无奈接受。

在这场智商税的较量中,消费者似乎并没有完全输掉,但也没有赢得太多。

毕竟,市场对听花酒的反馈,是真金白银的投票。

有人买账,有人摇头。销量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别忘了,市场有时也是盲目的,是容易受炒作左右的。 听花酒能在315曝光后依然站稳脚跟,这本身就值得玩味。

是品质真的过硬,还是营销真的够高明?或许,两者都有,但更多的是 市场对「新奇」和「高价」的天然好奇。

听花酒的卷土重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它是对现代消费心理的深刻把握,是对市场规则的巧妙利用。

它告诉我们,在这个 看似透明的市场里,依然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 存在着消费者心理的可利用空间。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谁是绝对的赢家,也没有谁是彻底的输家。

听花酒,或许不是酒中之王,但它绝对是营销界的一股「泥石流」。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炒作的世界里,唯有真理和价值,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别让「天价」蒙蔽了双眼,别让营销左右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