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物

秦岭羚牛局部泛滥,威胁大熊猫,伤害人类,为什么还要保护它们?

2024-01-21动物

文|屏风浊影深

编辑|屏风浊影深

秦岭羚牛是一种形态独特的偶蹄类动物, 它们的头部近似山羊,双角类似鹿角,后腿和蹄子则像牛,尾巴又与驴相似。 正因如此,秦岭羚牛有着「四不像」的外观,这种特殊的长相,成为它们最大的特征。

在野外,秦岭羚牛喜群居,通常10-40只组成一群,在高山地区觅食生活。它们属食草动物,喜欢在树干上磨蹭角部,这可以保证角质坚硬、锋利。但这同时也损坏了树皮,导致树木濒死,所以,秦岭羚牛被视为一种「害群之马」。

然而,如果深入观察羚牛的生存状态,也许此番评价未免过于武断,事实上,秦岭羚牛一直以来都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的数量极少,面临各种生存压力。 过去,豹、虎等猛兽对羚牛形成威胁,近现代,人类活动频繁,也对羚牛生存造成巨大冲击。

为扭转局面,我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在保护工作效果凸显下,羚牛数量有所回升。羚牛的生存本就困难,它们必须借助群居应对各类威胁,迁徙时,成年、幼崽会集体行动,以提高对敌的警觉性,也可更好地保护后代。

羚牛会选择不同植被覆盖的栖息地,这有助于维持山地生态平衡,树木对其也提供食物及庇护所,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不难看出,羚牛并非「害群之马」,而是秦岭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它们与当地环境存在着密切的依存与互利关系。

长期以来,秦岭一带的生态环境一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各类生物共存共荣。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羚牛,与山林中的豹、虎等猛兽默契地共生着。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秦岭羚牛数量的急剧增加,这一平衡被打破了。

导致羚牛数量激增的原因,主要是它们的天敌猛兽数量大幅减少,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秦岭地区的豹、虎等捕食性动物数量减少了近一半。它们原本对羚牛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但如今却难以有效限制羚牛种群的扩张。

生活在秦岭地区的羚牛,具有极为发达的身体素质,一头成年雄性羚牛体重可达350公斤,而它们锋利的牛角更是让人生畏。 每当遇到危险时,羚牛就会利用这对凶器进行反击。因此,它们的种群数量一旦失控,就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羚牛袭击人类事件屡见不鲜,根据不完全统计,1 999至2008年间,发生了至少150起羚牛伤人事件,其中22人被角击伤后不幸死亡。 这些事件主要发生在羚牛的活动范围与人类村落重叠的地方。

离群的孤独羚牛性情最为暴躁,它们时常会闯入村落,对遇到的村民发起攻击,除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外,大量羚牛对当地植被也造成了持续的破坏。羚牛有在树干上反复磨擦自己的犄角以保持锋利的习性。

成群结队的羚牛对一簇乔木进行磨角,会在短时间内剥去树皮,使树木失去重要的保护层。这使树木更容易被病虫侵蚀,最终枯死。在羚牛经常出没的地方,很难看到还完好的乔木。此外,羚牛还会无意中损毁大熊猫的生存标记,影响它们的生息。

秦岭山区也是许多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与羚牛的活动范围有一定重合,大熊猫会在树根或灌木丛留下特殊的气味标记,用来寻找配偶。 但这些标记经常被路过的羚牛无意中破坏,气味标记一旦消失,大熊猫就失去了求偶的线索,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秦岭羚牛数量的失控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负面影响,它们不仅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对植被和其他野生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打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态平衡。

秦岭羚牛的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尽管有了明显进步,但仍面临诸多困难。栖息地面积缩小且破碎化严重。 随着旅游业规模扩大,道路修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山地植被受损,羚牛栖息地持续缩小,也出现隔绝,它们的迁移通道被阻断,不同地区族群间的交流也陷入困境。

人类活动频繁带来骚扰,除道路和设施外,大量游客进入山区也增加了对羚牛的干扰。声音、气味和直接接触,都可能导致羚牛产生疑惑和焦虑,严重影响它们的生育和存活。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

气温升高和降雨模式改变,已对秦岭山地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趋势持续,羚牛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减少,它们也会面临新的生存压力。 偷猎等非法活动仍时有发生,也威胁着羚牛种群。

为有效保护羚牛资源,应该派驻监管员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逻力度,使用无人机和红外线摄像头等设备强化监测,制止偷猎行为。在羚牛主要栖息地周边设置隔离带,限制可能对羚牛造成干扰的旅游活动。

收集羚牛细胞、基因等生物样品,建立离体保存的野外基因库,为可能的人工繁育做准备。在羚牛栖息地开展植被恢复工作,补充食物来源 。定期清理垃圾及采矿尾矿,改善生存环境。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宣传羚牛保护知识,提高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监测和科普活动。

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环保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逐步完善保护网络,最大限度降低各种生存压力,确保这个独特物种能够在秦岭繁衍生息。科研工作亟待加强。目前对秦岭羚牛的生态习性、迁徙规律等认知还存在很大空白。

开展深入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找出保护的最佳途径,也可以通过填补知识空白,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这一物种,形成全社会的保护合力。秦岭羚牛是我们国家的自然财富和文化瑰宝,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一独特的高山象征,为子孙后代留住一个生生不息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