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物

贴秋膘、享受「花式供暖」、每天都有温泉泡,面对寒潮它们十分「淡定」

2023-12-19动物

12月18日,上海在短暂的小雨夹雪后迎来连绵阴雨,高湿度下,体感非常阴冷。

寒潮来袭,人冻得瑟瑟发抖,公园里来自热带、亚热带等地区的动植物却十分「淡定」,因为「铲屎官」和园丁早已打点好了一切。

早贴秋膘

在野外越冬不能「临阵磨枪」,否则有性命之虞,这是深深印刻在许多动物基因里的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就是给自己「贴秋膘」。

对于圈养或半散养在动物园里的动物来说,「贴秋膘」这一生死攸关的重任扛到了「铲屎官」的肩上。

近期,不少市民游客在朋友圈晒出上海动物园乡土区的「煤气罐」们——好吃好喝胖到比平时重一半还要多的貉。

上海动物园饲养员介绍,貉是犬科动物中唯一一种在冬季休眠的动物,分布于北部的种群在冬季时常非持续性睡眠,即大多时候在洞中睡眠不出,有些时候比如融雪天气,才出来活动。为顺利切换到越冬模式,貉会在秋季加大食量,皮毛也变得厚实油亮,个个显得「珠圆玉润」。

貉比其他多数犬科动物更依赖植物,因此,上海动物园的饲料中心在秋季就已开始采办富含淀粉、油脂的植物性食物,比如土豆、坚果等,也会定期提供鸡蛋、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荤腥。

胖貉走起路来肉都在抖。

隔壁邻居狗獾也「肿」了。

同样杂食性的猿猴也日渐「丰满」起来。它们的食谱里有煮熟的土豆和山芋这种淀粉类饲料,以及熟黄豆和面包虫等各种蛋白质来源,除了正餐,还不时有核桃、瓜子、花生、酸奶等零食吃。

食谱相对单一的食草动物则靠热量高、营养高的豆粕、红枣、生姜等贴膘,具体不同种类的食草动物还有专属的「小灶菜」,比如,亚洲象可以吃到甜甜的南瓜、甘蔗;长颈鹿、犀牛、大羚羊等非洲食草类动物有大量营养丰富的苜蓿草和特定种类的干树叶,还在颗粒饲料里增加了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纯肉主义」的非洲狮、猎豹等食肉动物,食谱几乎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有供应量,高热量的新鲜羊肉供应量最大时达到夏季的两倍。

吃肉肉。

饲养员表示,给动物准备越冬食材,除了品种、食量要仔细推敲,温度也要精准把控,并不比食物容易腐败的夏天轻松。

遇到低温,许多原本在10℃至20℃的环境下过夜就可以自然解冻的肉类饲料不得不借助油汀等加热设备加速解冻,因此要时刻观察并调整温度,避免解冻过度、变质等问题发生。用量较大的馒头,因低温影响面团发酵,必须转移至空调房内进行,让入口前的馒头不冻成「砖头」,还要在出锅后马上放入泡沫箱内保温。

热馒头。

花式供暖

「花式供暖」也是动物园的过冬标配。

动物园里,来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些两栖爬行类动物都十分怕冷,25℃以上才是它们的适宜温度,在严寒的环境下,没有体内调温系统的它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保持自身体温。

今年刚进入11月,上海动物园两栖爬行类动物展区就开始用锅炉加温,还用上了加热灯,一方面防范展区太大、锅炉加温无法「雨露均沾」的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双管齐下」——在锅炉加温的基础上给需要更高温度的动物加温。

象龟孵「太阳」。

对于温暖的环境,灵长类动物和耳廓狐的要求没那么苛刻,这时,更适合在小范围内控制温度的空调和地暖就派上了用场。

在上海野生动物园,怕冷的黑猩猩、红毛猩猩、长臂猿及山魈早早躲进了20℃的「空调房」,宛如春天的室内环境让它们充满活力,在栖架、秋千上蹦来跳去。

在上海动物园,来自非洲的耳廓狐脚踩地暖,在15℃的适宜环境里打闹嬉戏,困了就一起窝在木板床下面睡觉。

饲养员测量地暖温度。

地暖一开,狐就「废」了。

近年来,一些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供暖设备在动物园内被广泛应用,比如内置取暖灯并铺上厚厚一层干草的树屋,尤其受到松鼠猴、环尾狐猴的青睐。而安装了取暖灯,周围拉起一圈挡风帘的茅草屋则是犀鸟的最爱。

兼顾保温和观赏效果的茅草屋。

和上述动物相比,河马享受到的待遇更是让人艳羡。通过锅炉加热,上海动物园的河马整个冬季都能泡上18℃至22℃的「温泉」。上海野生动物园河马的露天泳池更是在池底沟槽中埋了近900米的地暖管,可将水温控制在17℃左右。

之所以能够享受如此豪华的礼遇,是因为河马难以适应上海冬季的阴冷气候,会变得娇弱无比。

我可太舒服了!

相比之下,金丝猴、大熊猫、小熊猫、东北虎等动物却是「越冷越精神」。寒风中,认真「贴秋膘」的它们反而格外活泼好动,让饲养员省心了许多,只需有针对性地对它们的家做一下丰容。

在野外,小熊猫主要生活于海拔2000米至3000米常绿阔叶林中有竹丛的地方,上海动物园在新展区里备足竹叶、柳叶,引导小熊猫叼回窝里,铺成防潮抗冻的「席梦思」。

西北棕熊和黑熊则时常发现家门口有不少树叶、草料,入冬后慵懒的它们简单用手扒几下,这些保暖垫料就填充进了山洞。

袋鼠冬天趴窝。

不怕挑剔

天寒地冻,植物也一样难受。冬季伺候好「娇贵」的兰花,是令许多园艺老手都感觉头疼的问题。

在辰山植物园,记者注意到,兰花不仅有专属暖房暖棚,设施顶部还设有智能喷雾,辅以暂停供暖或开窗通风透气,可以模拟出各种温湿度环境,应对兰花的各种挑剔。

辰山植物园园艺景观部工程师刘剑告诉记者,以喜好的温度来区分,兰科植物有「喜热派」和「喜冷凉派」两个极端,前者的代表有流苏龙须兰、鸽子兰、万代兰等,后者的代表有美洲兜兰、小龙兰等,两派兰科植物无法住在同一屋檐下,必须分开伺候。

「喜热派」所在的温室不得低于18℃,白天靠加热管和散热片将温度保持在20℃至25℃,还要利用喷雾减轻加温导致的空气干燥,将湿度保持在60%至80%,万代兰等怕「渴」的附生兰即使在冬季一天也要浇二到四次水。

兰花沐浴阳光和喷雾。

晚上怕「喜热派」着凉,所在温室还增加了一层内层保温膜。个别极寒的夜晚,还可以在外侧盖上薄膜加草帘组成的「被子」,有效减缓热量散失。

「喜冷凉派」对园丁就「友好」许多,大多种类最低10℃也可安然越冬,因此每日短暂加温保湿即可,温室室温保持在10℃至20℃,空气湿度保持在70%至90%,盆器中的介质一周只要用水浇透一次。

刘剑介绍,辰山植物园生产温室是一座十分理想的植物「越冬旅馆」,有6个连栋温室,共有36个园丁精心调控过环境的「单间」,兰科、凤梨科、多肉、蕨类植物、天南星科、苦苣苔科、凤仙花科、爵床科、姜科、球兰属、食虫植物、秋海棠科等园方收集保育的专类植物可对号入座。

专间里虽说是「大通铺」,但同住的都是「看彼此顺眼」的植物,喜好类似的环境。

在古猗园的荷花睡莲基地内,一群热带睡莲成了重点监护对象,因为它们原产地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不能在上海的室外自然越冬,只能依靠人工干预才可能存活。

园方为它们造了一个「桑拿房」——钢架温棚,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可以防风防雨。在「桑拿房」内,又分隔出几十个隔间,每个隔间内放有池水,还插上了加热棒直接给水加温。

在园方精细的管理下,即使室外温度达到-3℃,「桑拿房」内的温度仍能保持在10℃左右。泡着「温泉」的热带睡莲可以无忧过冬,有些甚至「舒服」过头了,还会在冬日里反季节开花。

睡莲的「桑拿房」和「温泉池」。

不是所有植物都需要「泡温泉」「蒸桑拿」,古猗园种在室外的19株古树及古树后续资源还是通过稻草衣盖树干与树根交接处的传统方式越冬。

古猗园高级工程师孙明巡表示,和动物一样,植物越冬也不能靠「临门一脚」,关键要在秋季就打好底子,「深秋时节,树木逐渐进入休眠期,此时翻土施肥,对根系的影响最小,吃饱喝足后,它们对寒冷气候的抵抗力就会增强。」

深秋时,古猗园对龙柏施肥复壮。

题图来源:上海动物园

文中图片:受访者提供 题图说明:环境太安逸,熊熊趴着玩具都能睡着。

来源:作者: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