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物

母爱之生物学起源

2023-12-07动物

在哺乳期的绢毛猴母亲能分泌乳汁而乳喂幼猴,可视为绢毛猴的一类独立神经活动,称之控制乳汁分泌中枢。 但是,因幼崽的哺乳而过度消耗能量,导致控制进食的神经中枢的兴奋。此时母猴会放下背上的幼崽,跳至邻近树上去食树叶。因此哺乳期的绢毛猴每天奔波于进食和哺乳的独立而又相关性思维事件。此刻绢毛猴的控制乳汁分泌神经中枢和控制消化液分泌神经中枢,在相同时间段上的同时兴奋而实现兴奋联动,即不同思维区之间的机能性联动。

生命的系统运动,在个体生命上反复与重演,使生命生之不息,动之不止。人在生命的早期发生阶段,高度地浓缩,并显影人类系统发生的每个细节。婴儿的任何动作和与此相连的婴儿表情,似乎在期待着复苏与再现人类最深处的古老生命思维,似乎在重复着他们祖先那漫长的系统演绎时程。婴儿那富有动感触觉的一举一动;那有条不紊的、不可抗拒的、循序渐进的本能感觉与思维,无不呈现着先人鼻祖那仅为生存的每每之举。儿童的思维发育,必须经过感觉与动作并行的成长过程。在此必经发育阶段上,他们仍以本能思维为根基的生命第二空间思维,在发育秩序上,形象与联想思维能力优先,而抽象思维能力上显弱和滞后。换言之,儿童具备「形」的概念,而缺乏「数」的概念。之后,渐渐获得运算思维能力,逐步发育与构筑他们的生命第三空间,才会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在日常观察中,我们亦不难发现,婴儿那不经意的自发动作,总是先于他们的潜质思维,这似乎在印证了婴儿思维源于他们的动作。婴儿通过先天俱生的抓握动作,发生触摸感觉,这是感知外在事物的最初切入点。除了视听之外,在手感动作发生间,婴儿启动着他们本能思维,获取外在物体的更多关联与属性,发育儿童的综合的知觉与思维能力。逻辑的、数理的概念是在儿童的有意或者不经意的动作中潜质与成形。这也在间接地验证,胎教与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地位;我们的社会化教与育,也应实践于生命思与行并进轨迹,这是教育的效果与成果的底线。

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称之本能。落地而啼声的婴儿,与刚出生仓鼠幼崽并无二样,它们只做两件事情,吮吸母乳和睡眠。在这一点上,人婴和幼鼠,与雄蜂的蛹之间,也没有本质区别。可把生命的本能,看成能够世代传承的顽固思维与行为的物种模式。从小被人类喂养的狼崽子,长成大狼后,不必在狼群里学习,照旧以野狼本能方式去召唤它的同类,人类却无法改变它的狼性;在人工条件饲养中长大后的蜘蛛,从未见到过蛛网,但是小蜘蛛很快就拾起吐丝张网的本能。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生命个体的行为,有着先天性行为和后天获得性行为之区分,像动物的趋性和向性,吮吸反射,抓握反射;工蜂和工蚁采食营巢,蜘蛛结网,等等,均属于本能性行为。当刺激人的眼角膜时,即可引起眨眼,称之角膜反射;光线射入眼睛,会引起瞳孔缩小的光反射;叩击股骨四头肌时,肌腱会引起小腿踢起的膝跳反射,等等。

本能,虽然不能感受外界实体之间的关系,但是生命基以自身本能就能够直接感受到外界实物。具有明显外在行为表现的主体思维过程中,必然有内源性思维潜质于其中,至于内源性思维占去多少份额,也许我们无法一一考证它。但是,前沿研究者在人身上做的种种试验,却是可行之方法,又会可见之结果。倘若,被试者,被切断视觉、听觉以及所有其它输入性思维信息后,内源性思维的份额不断增加。人类最为理想的内源性思维境界,是人之梦境。生命,在本能行使,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目的,却能到达先见目的,最恰当的比喻是,不谋而合,本能似乎又是被置于生命体上,并能够自发运作的预制遗传装备;也是以物种固定模式能引导出的天性。本能思维在低级神经构造上即可完成。避役的真皮较薄,富含色素细胞,在不同环境下,避役亦称变色龙,它的皮肤能迅速改变颜色,这种肤色变化机制是,其色素细胞在植物性神经支配下引起色变的,虽然变色龙的这种对应色彩反应,并不包含什么生命特别的意识类内涵。

母爱是天生之俱,本能之作。看似凶恶的母鳄鱼,却以其物种之固有本能,充分行使母爱之举。其貌不扬,甚至足够残酷的鳄鱼,却有它的慈心一面。母鳄鱼,每年总是要离水上岸,产下数个卵。产卵后的母鳄鱼,在沙滩上不食不饮,坚守三个月,以防巨蜥等其它动物,吃掉正在孵化中的鳄鱼卵。三个月之后,母鳄鱼静静地躺在沙滩上,倾听正要出壳的小鳄鱼的吱吱叫声,母鳄鱼便在海滩上开始挖掘,让破壳而未破土的小鳄鱼终归出土。母鳄鱼看似很笨拙,其实很细心,将它的小仔含在它的咽袋里,放入最近的水池里。这样,在这个星球上,再平凡不过的鳄鱼繁殖,一幕又一幕地演现。鳄鱼的此举动,曾经被人们误解,认为它在残忍地食其幼仔。

每只小鸭都与母鸭亲近,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发出惊惶的叫声,而母鸭则尽其所能的营救小鸭。小鸭为了生存,必须在孵化后不久,迅速地建立与其双亲的行为纽带。如果,成年鸟不在其视野内,刚孵出的幼鸟也能与人或者无生命的物体建立行为纽带,即跟随人或者其它任何有形物体。年幼的哺乳动物,在它们出生后不久,就与其双亲之间建立牢固的依附关系。在许多哺乳动物中,母亲与其子女之间的纽带是跟随学习而建立起来的,某些有蹄类的母兽只是在幼兽出生后数小时内接受它们,若将母兽与幼兽分开数小时,母兽就拒绝它们自己的子女,这种行为保证母兽不会误认其它母兽生的幼兽,从而保证自己基因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