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喙亚目—蝉下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颈喙亚目〈头喙亚目〉
蝉下目
蝉下目(学名:Cicadomorpha;亦作Clypeorrhyncha或Clypeata),颈喙亚目的一个下目。
1.下属总科
古蝉总科(Palaeontinoidea)
沫蝉总科(Cercopoidea)
蝉总科(Cicadoidea)
角蝉总科(Membracoidea)
2.古蝉总科
古蝉总科(学名:Palaeontinoidea),蝉下目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古蝉科(Palaeontinidae)
(2)古蝉科
古蝉科(学名:Palaeontinidae)是采集于北票市的化石标本。
胡氏辽蝉(学名:Liaocossus hui),古蝉科。大型昆虫,虫体长26mm,前翅长35mm,宽16mm。头小,具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
①特征
喙长,但不超过中胸背板后缘。前胸短于中胸。前翅三角形,后翅明显小于前翅。腹部具有6个可见腹节。该类昆虫成虫生活在裸子植物的树干之上,幼虫生活在土壤之中。
②发现命名年代
1998年。
③时代及层位
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约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
3.沫蝉总科
沫蝉总科(学名:Cercopoidea)为半翅目头喙亚目的昆虫。沫蝉的若虫第七、八腹节具有发达的泡沫腺,能分泌胶质,与呼出的气体相混,形成泡沫状液体盖住身体以作保护,因而得名沫蝉。
(1)形态
中型。体略呈卵形,背面相当隆起。前胸背板大,但不盖住中胸小盾片。前翅革质,常盖住腹部。爪片上 2脉纹通常分离。后翅径脉近端部分叉。后足胫节背面有2侧刺,端部有2列端刺;第1、2跗节上也有端刺。幼虫腹部能分泌胶液,形成泡沫,盖住身体保护自己。本科昆虫通称沫蝉。又叫吹沫虫或吹泡虫。多数为害木本植物,重要的种类如稻黑沫蝉为害水稻。
(2)习性
成虫可跳至比身高及身长多几倍的高度和长度,但它们更广为人知的特点,是它们的幼虫会分泌白色泡沫裹住身体,并且会吸啜植物的汁液,直到羽化成虫才离开。
(3)栖息地
本科物种的栖息地以陆地为主,但也有部分物种栖息于盐沼地,被归类为海洋昆虫。
目前全世界记录约3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知的种类300余种。
(4)下属科
尖胸沫蝉科(Aphrophoridae)
沫蝉科(Cercopidae)
钩沫蝉科(Clastopteridae)
刺沫蝉科Machaerotidae)
(5)尖胸沫蝉科
尖胸沫蝉科(学名:Aphrophoridae)为半翅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尖胸沫蝉属(Aphrophora)。
①竹尖胸沫蝉
竹尖胸沫蝉(学名:Aphrophora notabilis)是竹子小枝、嫩梢、叶柄上的重要的刺吸式害虫。
a.危害
该虫危害毛竹、淡竹、刚竹、甜竹、红壳竹、角竹及小径竹,若虫于白色沫团生活、危害 ,泡沫团日益增大 ,颇似痰唾液。
毛竹尖胸沫蝉是新出现的一种毛竹林枝梢新害虫,已在福建省局部地区造成危害,并有大面积发生的潜在趋势,发生很严重而且范围很广,无论山区或丘陵均有发现。该虫喜择毛竹当年抽生的新梢基部分叉处取食 ,专食竹类嫩梢,轻则造成竹林新梢的生长不良、竹叶早落,部分于次年产生枝条丛生现象;重者致当年枝梢枯死。
b.分布
国内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安徽、台湾、湖南等。
②柳尖胸沫蝉
柳尖胸沫蝉(学名:Aphrophora costalis)也叫做柳大蚜,属于同翅目尖胸沫蝉科。
a.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8.9-10.1mm,宽2.7-3.2mm;雄虫体长7.6-9.2mm,宽2.7-3.0mm。全体黄褐色,密布黑色小刘点及灰白色短细毛。头顶呈倒「V」字形,靠近其后缘之复眼与单眼间各有1黄斑;中隆脊突出,前端有1弧形短横沟,后端和胸背中脊相连。复眼椭圆形,黑褐色;单眼2个,淡红色。额长圆、隆起,中央有1纵脊,两侧各有10余条横斜脊线。喙瑞黑褐,伸达后足基节处。前胸背板近七边形,后缘略凹呈弧形;前端凹陷内有不规则的黄斑4个,近中脊两侧各有1个黄色小圆斑。小盾片近三角形。前翅革质,褐黄色,中都有1黑褐色斜向横带。后足胫节外侧有2个黑刺,末端有10余个黑刺排成两列;第一、二跗节端部各有黑刺1列。卵呈披针形,一端尖而略弯,弯端外侧色深。长1.5-1.8mm,宽0.4-0.7mm。初产淡黄,后变为深黄色。
1龄若虫头宽0.31mm,体长1.35mm,体重0.6mg,历期7-12天。头、胸淡褐,复眼暗红,腹淡黄,腹侧桔红色。2龄若虫头宽0.41mm,体长2.18mm,体重1.0mg,历期6-11天。体色同1龄。3龄若虫头宽0.92mm,体长4.17mm,体重4.0mg,历期5-8天。头、胸黑褐或黄褐,复眼暗红,腹灰或淡黄褐,腹侧淡红色。龄初出现翅芽,龄末伸达第一腹节后端。4龄若虫头宽1.24mm,体长4.96mm,体重10.0mg,历期6-12天。体色同3龄。龄初翅芽伸达第二腹节前端,龄本伸达第二腹节后端。5龄若虫头宽1.70mm,体长6.44mm,体重11.8mg,历期15-24天。复眼褐色,腹侧灰色或淡黄褐色。头、胸、腹色同4龄。龄初翅芽伸达第三腹节中部,龄末伸达第四腹节中部。
b.生活习性
1年发生1代,以卵在枝条上或枝条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后,越冬卵开始孵化,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孵化盛期,5月下旬进入本期。
临近孵化的卵,颜色加深,呈灰白色,沿弯端一侧色深处渐渐裂开,若虫从卵壳裂缝处爬出。初孵若虫喜群集在新梢基部取食,同时,腹部不断地排出泡沫,将虫体覆盖,尾部还不时翘起,露在泡沫外。2龄若虫除危害新梢基部外,还可在其中、上都取食。3龄以上若虫活动性增强,常不固定在一处取食,多危害1-2年生枝条,亦可危害3-5年生枝条,取食量亦明显增大,排出的泡沫显著增多,整个虫体都包被在泡沫中。被害枝条上不时有水滴下滴,并沿着技干流淌,呈水渍状。若虫在泡沫里脱皮。一生脱4坎皮,共有5龄,整个历期为45-55天。 6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临羽化的老龄若虫取食明显减少,离开覆盖着虫体的泡沫,爬至叶片或枝条上,用足附枝叶固定虫体,进行脱皮。刚羽化的成虫,翅卷曲成简状,然后再慢慢展开,放到正常位置。老龄若虫全天都能羽化,但以9-12时、23-2时为最多。初羽化的成虫,除复眼、小盾片褐色,腹部淡灰色,腹侧暗红色外,其余均呈淡黄色。随后体颜色渐加深。经2-4小时后,开始取食活动。
成虫多喜在树冠中、上部的1-2年生枝条上取食危害。常常固定于一处,不停地用口外吸取汁液,同时不断从肛门排出小的液滴。被取食危害过的枝条木质部表面,有一圈圈褐色的痕迹,此处极易折断。成虫经26-40天补充营养后开始交尾。一生交尾多次,交尾过程中,雌成虫仍不停地取食。雌成虫交尾后第二天开始产卵,卵多产在当年枝条新消(每消2-107粒)内,也有产在1-2年生枯枝(每消4-44粒)上。着卵的新消第二天后开始萎蔫。以卵越冬。雌成虫存活28-92天,一生最多可产卵156粒;雄成虫存活36-90天。成虫无趋光性,飞翔速度较快。
c.寄主
柳、杨、榆、苹果、沙棘及紫花苜蓿、早熟禾。
d.危害
柳尖胸沫蝉除危害柳树外,还危害小叶杨、榆树、沙棘、苹果树及紫花苜蓿、鹅冠草、茵陈蒿、硬质早熟禾等。主要以若虫吸取枝条汁液,影响植物生长。植物受害严重时可枯萎死亡。
e.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瑞典、苏联、英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
③毋忘尖胸沫蝉
毋忘尖胸沫蝉(学名:Aphrophora memorabilis),尖胸沫蝉科动物。
a.特征
体长♂11.0~12.0mm,♀11.2~13.0mm。体黄褐色。复眼灰黑色,单眼水红色。前翅基部1/3处有1条白色斜带,其两侧黑褐色,翅端部灰白色。体腹面黄褐色,颜面刻点、喙端节及足的爪暗褐色,后足胫节外侧刺与端刺的刺尖及后足第1、2跗节端刺的刺尖黑色。腹节腹板盘区有时棕褐色。
b.分布范围
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6)钩沫蝉科
钩沫蝉科(学名:Clastopteridae)为半翅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Clastoptera)。此科至少有10个属、100个物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