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月22日消息(记者 胡丽齐)1月22日,记者从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获悉,经过持续半月有余的医疗救助,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已于1月21日15时许,在海昌生物保育员带领下,游至三亚海昌户外水域进行「模拟野外训练」。
「海棠」在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户外水域游动。记者 胡丽齐 摄
当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看到,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负责人曹政拎着餐箱,在户外水域岸边向「海棠」投喂。一条条新鲜的鱿鱼、多春鱼刚「坠」水中,「海棠」便迅速游来猛地张开大嘴一口吞下。
曹政告诉记者,在户外水域首日,「海棠」整体表现良好,经过短暂适应后,便能够在户外水池里肆意畅游,达到三亚海昌生物保育团队预期效果。目前,「海棠」一天的进食量大概在20公斤左右。「后续,我们将会根据搁浅鲸状态计划每日持续进行模拟野外训练,以便让它尽快适应野外海洋环境。」
「海棠」在海昌户外水域游动。记者 胡丽齐 摄
据了解,「海棠」此次训练的户外水域是由三亚海昌特别打造的「天然海水水域」,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模拟海洋原生态环境,为海洋动物提供适宜生活环境。该水域共有两个区域组成,总水体近1.2万立方米,面积4500平米,水深2.5-4米。
「海棠」活动的空间是大了,但对三亚海昌生物保育团队来说,救助工作却面临新的难题。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海棠」入住「新家」后,开始了「畅游模式」,相对面积较小的室内医疗池来说,它更喜欢这个户外水域,这对后续持续性检测其身体状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海棠」在海昌户外水域游动。记者 胡丽齐 摄
「昨天我们将它引导到户外过程还是挺顺利的,都按计划进行,很配合,之前我们做了一个紧急的应急预案也没用上。它的状态也很稳定,当天大约适应了十分钟左右,就自主进食了。」曹政向记者介绍,「它到了户外后,就不愿意再回救助池了,户外水域面积比较大,水也深,不便开展后续的验血、测量体温等工作,目前我们也在努力引导,可能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进行训练。」
志愿者王悦琪在救助池入口配合保育员、兽医引导「海棠」熟悉进入救助池路径。记者 胡丽齐 摄
「啪啪啪……」潜水志愿者王悦琪在救助池入口处,通过用棍子拍打着水面给予「海棠」信号,积极配合着兽医和保育员引导「海棠」熟悉进入救助池路径。王悦琪是一名美人鱼潜水教练(PADI),1月3日获悉搁浅短肢领航鲸「海棠」需要潜水员志愿者后,第一时间报名加入救护工作,持续半月有余的救助中,她也从抽空陪护变成了「全职」陪护,全程包圆了「海棠」的新鲜鱿鱼采购工作。「看着它一天天变好,越来越有活力,我既感动又欣慰,一切的努力都值得,期待它赶快好起来,早日回归大海,重返家园!」
【 1月3日 】
三亚紧急救助搁浅鲸鱼
1月3日8时许,三亚海警局海棠工作站接群众报警称,海棠湾某酒店外海滩发现一头搁浅鲸鱼,生命垂危,请求海警救助。
救援现场。海警供图
接警后,海棠工作站海警执法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救助。到达现场后,海警执法员发现一头长约3米的黑色鲸鱼正困于浅滩,头部有多处明显伤痕,生命体征不佳,现场救助难度较大,海警执法员立即联系农业农村局及「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相关单位开展联合救助。等待救援期间,海警执法员通过扶正鲸鱼、浇水保湿、轻抚引导、筑起人墙遮阳等方式,维持鲸鱼基本生命体征。专业救援力量到达后,海警执法员与现场群众共同将重达900多斤的鲸鱼合力抬上担架,通过铲车将鲸鱼运往海棠湾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进行专业救治。
救援现场。海警供图
经辨认,该鲸鱼系领航鲸,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因非常喜欢在船只两边跳跃、引路,故而得名领航鲸。
【1月11日】
三亚搁浅短肢领航鲸救助第9天,情况如何?
1月11日上午10时27分,记者来到三亚海昌生物保育中心时,兽医专家和潜水志愿者们正在为「海棠」进行采血、测温。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对志愿者和兽医来说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三亚兽医专家和潜水志愿者们正在为「海棠」采血。记者 沙晓峰 摄
原来,「海棠」体力正在逐步恢复,采血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使其受到惊吓。经过多次磨合,大家也逐渐摸清了「海棠」的「脾气」,大家分工三路,同步进行:只见海昌集团生物健康管理院长乜英奎利用一点点投喂鱿鱼的方式,吸引「海棠」的注意力;随后,几名潜水志愿者悄悄摸进「海棠」身边,并不断用水浇湿其身体,起着保湿皮肤和安抚作用;最后,三亚海昌海洋生物保育中心兽医熊椿霖在两名潜水志愿者的协助下,成功为「海棠」进行采血、测温、涂抹消炎药物。
工作人员为短肢领航鲸体检。记者 沙晓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