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蝉总科—角蝉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颈喙亚目〈头喙亚目〉
蝉下目
角蝉总科
角蝉科
角蝉科(学名:Membracidae)为半翅目的一个科。角蝉科的昆虫外形通常很奇特。角蝉的前胸背板十分发达,常常生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色彩还很鲜艳,在昆虫界各很有特点。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角蝉超过了3000种。
1.形态特征
小到大型昆虫,体长2.0-20.0 mm。头下口式,额唇基平或凸圆。头顶有或无向上的突起。前胸背板通常向后延伸盖在小盾片和腹部上方,通常还有背突,前突或侧突。中胸背板无盾侧沟。小盾片通常被遮盖或退化,如果露出可见,则后顶端圆,尖锐或有缺切;背面有脊或无脊。前翅M脉的基部愈合到Cu脉上,横脉r常存在;爪片逐渐变狭,顶端尖锐或斜截。前足转节和腿节不愈合;后足胫节有3列或更少列的小基兜毛。雄虫尾节一般有分开的侧板。雌、雄尾节一般无向后的突起。
2.生长习性
角蝉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树上的虫。当高冠角蝉停栖在枝条上时,它头上的那顶「高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截枯树杈。而三刺角蝉落在长有棘刺的树木上时,它那根向后伸出的刺混在其中,更让人难以分辨真伪。难以置信的是,当几只、十几只角蝉停栖在同一根枝杈上时,它们还会等距排开,使人看上去就如同真正的小树杈一样。用这样逼真的拟态伪装,模仿周围环境,角蝉就可以轻易地骗过敌害,保护自己了。
角蝉用该物种特有的振动彼此交流。这种振动通过寄主植物传播,让同伴们收到信号。这些声音能表达警告、有发现或求偶的意思。
角蝉吸食大量树汁,然后将多余的部分排出体外,形成甜甜的液滴,叫作蜜露。蚂蚁能与角蝉形成共生关系,蚂蚁吸食角蝉排出的蜜露,同时它们会保护角蝉免遭掠食者的毒手。
3.危害
卵黄色、长形,雌虫破坏树皮形成双行裂缝并产卵其中,因而损坏树木。真菌和病菌可由此缝进入。淡绿色虫在春季孵出,取食附近青草的汁液。在盛夏成熟并回到树上产卵。水牛形角蝉(Stictocephala bubalus或Ceresa bubalus)6~8毫米长,危害幼果树,尤其是苹果树。带栎角蝉(Platycotis vittata)和四带栎角蝉(P. quadrivittata)取食落叶的和常绿的栎树。在产卵前喷药,或铲除周围杂草可以防治。
4.下属亚科
犁胸蝉亚科(Aetalioninae)
隐盾角蝉亚科(Oxyrhachinae)
露盾角蝉亚科(Centrotinae)
矛角蝉族(Leptobelini)
周氏角蝉族(Choucentrini)
雅角蝉族(Centrocharesini)
高冠角蝉族(Hypsauchenini)
埃角蝉族(Ebhulini)
弧角蝉族(Leptocentrini)
球冠角蝉族(Funkhouserellini)
泰角蝉族(Demangini)
单刺角蝉族(Uroxiphini)
巨刺角蝉族(Centrotypini)
露盾角蝉族(Centrotini)
圆角蝉族(Gargarini)
结角蝉族(Antialcidini)
三刺角蝉族(Tricentrini)
5.犁胸蝉亚科
犁胸蝉亚科(学名:Aetalioninae),角蝉科的一个亚科。
(1)形态特征
小到大型,体长5—30 mm。额唇基平或微凸隆。头顶无成对向上的突起。前胸背板无中背突。前翅脉序网状。后足胫节有0—2列小基兜毛。
(2)分布范围
仅有2个单模族,犁胸蝉族Aetalionini Goding 1930,只包括犁胸蝉属Aetalion Lat—ereille,1910,分布于美国和新热带地区;管尾犁胸蝉族Darthulini,仅包括管尾犁胸蝉属Darthula Kirkaldy,1900,分布于亚洲一些地区。
(3)管尾犁胸蝉属
管尾犁胸蝉属(学名:Darthula),角蝉科的一个属。
①形态特征
大型,从头前方到翅端长15—18 mm,尾节向腹后方延伸的突起(2个合在一起)长10—17 mm,与此突起一起体长达30 mm。头盖在前胸背板下方,背面观只能看到复眼,正面观,半圆形,宽为高的2倍。复眼小,圆球形。单眼位于复眼下缘的联线上,彼此间距离约为到复眼距离的1/2。额唇基长大于宽,伸出头顶下缘。前胸背板隆起呈半球状,全长有明显而侧扁的纵脊;前胸斜面倾斜,宽大于高,有垂片突出在头的两侧;肩角大,钝三角形;无上肩角和后突起。小盾片露出,三角形,长宽略相等,基部隆起,端尖。前翅长,半透明,脉序网状,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小翅室;端圆,无缘膜。足细长,后足胫节的小基兜毛不成列。腹部尾节下方延伸出l对长突起,合成1圆柱形多毛的长管,中名由此而来,管的长度等于或超过腹长。第1腹节两侧有疤痕状的鼓膜器遗迹。
②云管尾犁胸蝉
云管尾犁胸蝉(学名:Darthula hardwickii)是管尾犁胸蝉属的一种昆虫。
a.形态特征
雌性:大型。体背面红褐色。头隐藏于前胸背板前缘下,颜面平,黄褐色。复眼近球形,红色。单眼明显,位于复眼下缘的联线上,彼此间距是到复眼距离的1/2。前胸背板半球形,略侧扁,两侧有明显的黑色斑;有明显隆起呈弧形的中脊;前缘及前、后侧缘有红色脊线,终止于背板后端之前。前胸背板上有皱纹。小盾片三角形,基部明显隆起,顶端尖。前翅狭长,基部黑褐色,其余褐色,2/3处中间色稍淡;翅脉黄色,小室呈密布的网状,为典型的网翅型;亚前缘域宽;无端膜。后翅淡黄褐色,透明,有2个长的端室;端膜狭。足基节到腿节紫红色,其余黑色,密被细毛;后足胫节的基兜毛不成列。腹部背面红褐色;第一腹节两侧有退化的鼓膜器遗迹,呈疤痕状;尾节呈马鞍状,后端有一圆形开口,肛节缩在里面;上后角尖出,下方延伸出一对细长的突起,合成一圆柱形长管,称尾管,该管基半部紫红色,逐渐变得带黑色,全长被黄褐色而浓密的长毛。产卵器很小。下生殖板端部尖。
雄性:外形基本同雌性,体稍小。阳茎侧突端部膨大,顶端圆钝。阳茎弯曲呈 「C」形,端部稍粗,顶钝。
量度:体长17.0—18.0;尾管长10.0—13.0;胸部高5.0—5.5;肩角间宽4.5—5.5 mm。
b.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云南。
国外分布:印度,锡金,缅甸,尼泊尔,孟加拉国。
6.隐盾角蝉亚科
隐盾角蝉亚科(学名:Oxyrhachinae),角蝉科的一个亚科。
(1)形态特征
前胸背板有后突起,有上肩角或无上肩角。小盾片完全被前胸背板的后突起所遮盖,不露出。前胸背板下缘和中胸前侧片的下方各有一个向下后方伸出的明显齿突。前翅5端室。后翅3端室或4端室。
(2)隐盾角蝉属
隐盾角蝉属(学名:Oxyrhachini),角蝉科的一个属。
①形态特征
头宽大于长,头顶上缘拱起呈波状。前胸背板有或无上肩角,如有上肩角,则伸向外前上方。后突起从前胸背板后缘伸出,基部宽,盖在小盾片上,有三条脊。肩角明显而顶钝。前胸背板下缘和中胸前侧片下缘各有1向下方伸出的齿突。前翅有5端室,3个以上盘室,后翅有3或4个端室。
②分布范围
全世界已记载80多种,大多数分布于非洲,仅少数种类分布于亚洲和澳洲,中国仅知l种。
③中华隐盾角蝉
中华隐盾角蝉(学名:Oxyrhachini sinensis)是角蝉科隐盾角蝉属的一种昆虫。
a.形态特征
雌性:体中型,红棕色,具粗刻点,每一刻点内有1极短的毛。头部暗褐色,头顶宽略大于高,下缘伸张呈近方形的瓣。复眼较小,球形,红褐色。单眼黄褐色,透明,位于复眼中心联线上,彼此间距等于距复眼的距离。额唇基长大于宽,侧瓣与中瓣完全融合,中瓣略隆起,顶端有白色长毛。前胸背板红褐色,有粗刻点。前胸斜面略倾斜,宽大于高;胝大而隆起,光滑;中脊粗而低,黄色。肩角三角形,端钝。上肩角发达,伸向外上方,直,背腹扁,下面有1粗脊,端钝圆,长稍大于两上肩角基部间的距离。后突起从前胸背板后缘生出,基部盖在小盾片上,基部l/3平而宽,端部l/3向上翘,有明显的腹脊,末端伸出前翅内角,但达不到前翅顶角。前翅基部1/6黄色,革质,其余浅红色,翅脉茶褐色,r—m 2条,m—cu 3条,4盘室,5端室。后翅3端室。足褐色;胫节扁而叶状,前后侧缘各有1列细小的基兜毛。腹部暗褐色,无刻点。尾节马鞍状,产卵器中瓣端部宽,无背齿,顶端钝。
雄性:体较雌性稍小,颜色较暗。阳茎弯曲呈「C」形,上缘无小齿。阳基侧突端部呈棒状。
量度:体长5.7—6.3;肩角间宽2.3—2.6;上肩角间宽2.6—3.5 mm。
若虫:第5龄体长4.5—4.7,宽2.1—2.3 mm。体红褐色,无瘤突,被稀疏短毛。头红褐色,头顶宽大于高,头顶突圆锥状,顶端褐色,尖锐。复眼近球形,黑色。单眼不明显,位于复眼中心联线上。额唇基不分瓣,2/3伸出头顶下缘,端密生细毛。前胸斜面略向后倾斜,有稀疏的细毛;胝暗褐色。前突起发达,三角形,顶钝。后突起短,仅达中胸背板l/2处。上肩角芽大而显著,圆形,光亮。前翅芽伸出第3腹节之外,前缘角浅黄褐色。腹部红褐色,有稀疏细毛,完全无瘤突,第5—8节有侧生片,三角形,无刺;第9节为腹部长的l/3。足红褐色,腿节圆形,胫节扁而叶状,具2列短的基兜毛,跗节2节。
染色体:2n=21+XO。
b.分布范围
云南(勐腊)。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