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矽星人閉門研討會:AI原生套用如何塑造下一代企業?

2024-05-07科技

作者|鐘文

4月26日,我們聯合頭部投資機構險峰K2VC辦了一場【AI原生套用的探索與演進】主題的線下沙龍。在這場沙龍裏,我們特別關註了AI原生套用在提升企業營運效率、推動產品創新、以及改善使用者體驗等方面的實際套用。同時,也討論了AI技術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包括數據私密、演算法透明度和倫理問題等。

匯智智能聯合創始人樊剛正受邀出席,並在會上與大家分享「基於大模型的Agent套用」。

1

什麽是AI原生套用?

AI原生套用圍繞AI的優勢和潛力進行構建,而不是簡單地將AI技術作為現有解決方案的附加功能。AI原生套用與AI整合套用不同,前者基於AI能力創造適用場景,而後者在現有場景中加入AI功能,如Office365的AI輔助。AI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內容生成,更在於深層理解。

1

數碼生命的智能體

一個AI平台不僅能讓你輕松建立智能體,還能讓這些智能體擁有「數碼生命」,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科幻大片裏的情節?匯智智能正在將這種「黑科技」帶入現實。

作為國內較早瞄準Agent賽道的人工智能企業,匯智智能在AI如何套用落地,如何實作商業化方面有諸多獨到見解。

匯智智能聯合創始人樊剛正透過故事講述和現場問答,向大家分享了匯智智能在AI原生套用的探索心得,「在團隊建設方面,相比傳統行業,AI行業的創業團隊要更註意維護好組織內部的正負反饋系統,減少試錯成本。在產品設計上,要多學習,少許願,保持空杯心態與使用者交流真實需求。尤其是中小型團隊,不要卷入模型層這樣的激烈競爭,先考慮在產品上實作單點突破,打出差異化,再去考慮泛化通用。」

因此,當全球掀起百模甚至千模大戰的時候,匯智智能選擇聚焦套用端,發力Agent。接連推出了兩款智能體平台產品: 面向C端的Gnomic智能體平台和面向B端的Agent雲智能體雲服務平台。

隨後,樊剛正展示了匯智智能Gnomic和Agent雲兩款智能體平台的產品頁面和套用案例,呈現了AI原生套用的實際細節和豐富可能。

作為國內智能體領域的開創者和引領者,匯智智能早在2023年初就開始布局Gnomic智能體平台。

依托自研的CarrotAI大模型和數碼生命專利技術,Gnomic為使用者提供客製化、高度智能的數碼助理服務,開創了「RPA+AI能力+大模型」的嶄新技術路線。

上線至今,Gnomic已累積超過500萬使用者,平台上智能體數量70000+。同時打造了300多個RPA工具和智能化外掛程式,讓每個人都有成為超級個體的機會,真正踐行「讓AI力量成為每個人的天賦」的使命。

在To B領域,匯智智能打造了 Agent雲智能體雲服務平台 。它面向政企客戶,提供即裝即用的行業 "數碼員工" 解決方案。

「我們的初心是用AI為傳統行業賦能、為一線員工賦能。」樊剛正表示,「透過將業務知識和專家經驗賦予Agent,我們讓每一位員工都擁有‘AI助手’,去承擔那些重復性強但價值密度低的工作,讓人從繁瑣中解脫,去創造更大價值。」

在金融領域,Agent雲打造了「智能投顧」「智能風控」等數碼員工,讓專業服務更高效;在制造業,它則化身「智能工程師」「智能質檢員」,助力產線的降本增效;在文旅行業,它還能成為「智能導遊」「智能客服」,帶來沈浸式的遊覽體驗......

一組數據印證了Agent雲的實力:使用者咨詢的回復時長從分鐘級縮短至秒級,人均處理任務量提升3-5倍,客戶滿意度普遍提升20%以上。

最後,他還分享了匯智智能在AI教育培訓的嘗試,他說:「AI教育一定有長期價值,但是很多組織等不了那麽長的時間。想要從事AI教育的團隊,應該明白課程是從業務裏自然生長出來的。對套用平台的企業來說,在沒有顛覆性創新之前,對知識付費領域宜敬而遠之。」

1

智能化企業研發管理演變:從助手到夥伴

ONES解決方案負責人、為知筆記創始人李峻強調了AI在組織級套用中的作用,包括知識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跨專案洞察。ONES提倡透過AI技術幫助企業和團隊有條理的協作完成工作,營造知識螺旋,沈澱和利用知識產出。同時對AI套用的安全性和合規性給予了高度重視,確保AI生成的內容可追蹤,數據存取嚴格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給團隊營造一個知識螺旋的IT環境,就是幫助這些知識型個體,讓他把自己的工作產出、互相協同溝通的過程產物,慢慢地沈澱下來。之前需要投入很繁瑣的人工投入,得出不確定價值的知識資產。現在有了ONES Copilot、RAG

1

重新定義工業機器人

在當今的工業自動化領域,機器人的角色也正經歷著人工智能技術引領的變革。北京配天技術有限公司CTO郭濤在分享中提到,AI與機器人的結合首先應符合工業需求,這將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最佳途徑。當前市場上的商業機器人主要分為三大類:工業機械臂、移動機器人如AGV和掃地機器人,以及遙操作機器人。工業機械臂在任務復雜度上表現出色,能執行如打磨、拋光、裝配等多種任務,但它們的變化適應力差,一旦任務需求變化,就需要重新編程。移動機器人雖然看起來更智能,適應力較強,但功能相對單一,主要限於搬運、掃地和巡檢等任務。遙操作機器人則在特定領域如醫療和軍事中發揮作用,但自主性較低。盡管機器人技術不斷進步,但目前還沒有一款機器人能夠完美融合任務復雜度高、變化適應力強和跨行業套用廣泛這三個維度。如果能夠突破這些限制,機器人將在工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套用潛力。

1

拓寬線上內容創作的邊界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從事社交媒體行銷和內容制作的公司,經過 13 年的發展,微夢&愛設計已經在國內市場取得了領先地位。AiPPT.cn市場副總裁蔣依林在分享中提到,「在AI轉型的道路上,差異化是關鍵。我們的優勢在於多年積累的大量 B 端和 C 端的客戶資源,透過交叉銷售我們的SaaS軟件和新的解決方案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在AIGC技術出現之前,辦公軟件市場已被巨頭如微軟和WPS占領,但AI的加入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塑造市場格局,透過AI生成內容和一鍵排版,簡化了PPT制作的復雜性,為大部份不擅長PPT 制作的使用者帶來了便利。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生態系,讓使用者、內容供稿人和推廣者都能在其中獲益,這是我們從小樹苗成長為大樹的關鍵。透過共享和合作,我們能夠共同推動AI技術在辦公軟件領域的套用和發展。」

1

文化產業下的使用者新互動

本次沙龍圓桌對談【AIGC 重塑使用者互動新維度】邀請到了次世文化CTO麥誌堅、中影年年CTO張旭作為嘉賓,矽星人AI分析師劉雨琦擔任主持人,聚焦於虛擬IP、動畫制作和數碼人等前沿領域。

當前AIGC技術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成熟度如何?有哪些技術的突破和變遷,幫助了虛擬人行業進行了降本?

次世文化CTO麥誌堅: 我們公司的業務主要是虛擬人賽道,我們一共有2個大方向2B和2C,ToB的方向涉及2個方面,1. 透過次世文化的數碼人矩陣,服務於不同細分市場的B端客戶;2. 服務於各類明星名人的數碼分身,如周杰倫的虛擬形象「周同學」、迪麗熱巴的「迪麗冷巴」、歐陽娜娜的虛擬樂隊等。ToC的方向,我們不僅讓B端的客戶能有自己的虛擬人,更希望每個C端使用者都能有自己的虛擬人,所以我們開發了VBS擬人APP,允許C端使用者建立自己的虛擬人,這些虛擬人可以穿梭於不同場景,並與各類服飾品牌合作進行銷售,再結合區塊鏈技術,每個使用者都可以生成獨一無二的數碼身份。

我覺得目前AIGC的發展水平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如果按100分來去衡量,去年以ChatGPT為代表的眾多AI產品完成了0-1的突破,我們正處於1-100狂奔的階段,從整體AI技術發展的階段來看,目前還是處於一個初級的階段。目前在生產上,我們原有的制作流程非常長,從原畫設計、建模、貼圖、材質、燈光、渲染、毛發處理、後期合成和特效加工等,所以這一過程既耗時又成本高昂。透過AI的輔助,現在僅需一人一天時間就能生成一張高精度的虛擬人廣告圖,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並降低了成本,實作了降本增效的目標。

中影年年CTO張旭: 我們原來生產一個數碼人,大概需要一到兩個月,生產成本五萬到三十萬不等,要做高精度的可能得上百萬。現在用一張照片去做建模,一分鐘照片建模就能生出,他的骨骼是統一的,可以去匹配我們的動作庫。

中影年年利用AIGC技術進行三維動畫制作,包括與華為合作開發的Mata Studio平台,該平台能夠進行照片建模數碼人分身和智能互動。AIGC技術在劇本編寫、原畫設計、特效制作等環節提升了工作效率。例如,使用GPT進行劇本潤色和劇情發散,使用RunWay快速生成特效影片,大大縮短了制作時間和成本。

如何解決規模化數據下的算力問題?

中影年年CTO張旭: 算力不足的困難現在都會碰到這種問題。我們是動畫公司,十多年做的這些動畫片,積攢了上千萬的標準化制作流程下的資產。這種資產反過來就是我們的AI很好的語料。我們開發了自己的資產庫,並且用AI賦能,開發版應該6月份上線,用一句話可以生成大場景。比如我們現在要做一個江南水鎮,如果以前傳統的動畫流程做江南水鎮,一個地編人員大概一兩個月才能做出來。如果你有一個資產庫,把我們以前上千萬的資產放上去,並且把標註都做好了,可能只用兩三個小時就可以把這個大場景做出來。但是如果AI賦能,三五分鐘這個場景就全出來了。AIGC一定是要下沈的,要透過去更新最佳化居里的資產,才能達到一個更好的水平。

次世文化CTO麥誌堅: 關於算力問題目前有2個關鍵點要突破,一個是國產芯片,它決定了預訓練模型的能力,另外一個電力,國產芯片突破後,隨著計算的數據量越來越多,算力需求必然也會持續增加,到時候一定會帶來電力能源的短缺。所以解決規模化數據下的算力問題,必須突破這兩點。另外剛張總說的AI場景問題,未來資產庫都會用上AI自動生成,AI現在已經可以透過文本生成3D模型,只不過現在模型生成的質素還不夠高,比如布線還不夠科學,辨識不夠準確等。但未來文本生成3D模型是一定會出現的,所以後面我們想去做怎樣的一個場景,就取決於AI的生成什麽模型出來。

預測一下,AIGC的工具何時能作為數碼行業的生產力?

中影年年CTO張旭: 三維動畫制作,可能有一天就不需要三維資產了,會對整個動畫行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AI成熟以後,一張凳子照片它就可以知道背面是什麽了,所以在動畫生產的時候,就不需要這個資產了,可能需要一張圖就夠了。

次世文化CTO麥誌堅: 我個人估計是3-5年,主要看我們國內芯片的發展進度,芯片什麽時候能夠大規模的鋪開。芯片鋪開完之後,算力上去了,還有很多預模型訓練的工作要去訓練,預模型訓練好了之後,才能用這些預訓練模型,細分到不同垂直領域的套用場景,然後再分裝成一個產品出來,給到不同的B端和C端去運用。另外我認為AI技術的終局可能是人型機器人與AI的結合,這將極大地替代人類的體力勞動。

隨著AI原生套用的不斷演進,我們見證了一個全新的技術時代的到來。這些套用不僅推動了產業的數碼化轉型,更在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商業模式乃至日常生活。在本次深入探討AI原生套用的旅程中,我們得以一窺這一領域的無限潛力和挑戰,以及它如何塑造著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