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美國再現「融資狂魔」!貝索斯、孫正義等21億投向AI機器人新公司,數據規模比同行大1000倍|鈦媒體AGI

2024-07-13科技

美國再迎來基於 AI 大模型技術的人形機器人新公司。

鈦媒體APP 7月13日報道,總部位於匹茲堡的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Skild AI宣布,公司完成了總額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75億元)A 輪融資,投後估值高達15億美元。這筆融資主要用於技術研發、產品打磨、團隊搭建以及商業化的部署。

值得一題的是,參與Skild AI的投資人陣容也非常強大,涵蓋科技界、頂尖風投甚至學術機構,貝索斯、紅杉資本和孫正義的軟銀都出現在領投名單中。具體來說,包括Coatue、CRV、Felicis Ventures、General Catalyst、Menlo Ventures、SV Angel、卡內基梅隆大學、紅杉資本(Sequoia)、美國光速創投、貝索斯探險和日本軟銀集團等。

實際上,Skild AI的兩位創始人均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在自監督和自適應機器人領域有超過25年的經驗,團隊也來自谷歌、Meta、特斯拉、輝達、亞馬遜、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等科技巨頭及院校,其利用比其競爭對手大1000倍的數據集訓練模型,實作一種通用的智能系統,可以接入不同機器人,讓他們立刻獲得一些基本能力,如爬坡、跨過障礙、辨識和撿起物品。

紅杉資本合夥人 Stephanie Zhan直言,無論是在物流、車廠試點的人形機器人,還是四足機器狗,都要有腦子。過去,「腦子」要客製,但現在有了大模型和Skild AI,世界機器人已經有了通用化和泛化實力。

AI 時代的「新 iPhone 時刻」正在進入人形機器人世界。

為實作物理世界的AGI,兩位美國大學教授構建大規模數據集

Skild AI成立於2023年5月,由兩位前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 Abhinav Gupta 和 Deepak Pathak創立,他們也曾是 Meta 的 AI 研究人員,公司長期目標是開發紮根於物理世界的通用人工智能 (AGI),以打造一個通用、靈活、智能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人才方面,Skild AI團隊主要來自 Meta、特斯拉、輝達、亞馬遜、谷歌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UIUC等名校。

技術層面,Skild AI正在構建一個共享的通用大腦,為機器人提供一種基礎模型,作為「通用大腦」。而Skild Brain是一個可延伸的機器人基礎模型,具備使用性和靈活性的能力,能夠使機器人在不同硬件、場景、任務之間自適應。

這個「通用大腦」可以與包括人形機器人在內的任何類別機器人進行整合,以通用AI技術使機器人執行動作,從而在不同場景中處理各種任務,可以在家庭和工業環境中靈巧地操縱物體,可以在任何物理環境中導航。如攀爬陡峭的斜坡、繞過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物以及辨識和拾取物品。

這種獨家技術,一個是Deepak Pathak讀博時開發的一種向機器人灌輸「人工好奇心」的方法。當機器人對自己行為的結果感到不確定時,它就會變得更「好奇」,願意探索更多場景,帶回更多數據,增加學習的廣度和深度。Pathak 還設計了一種方法,可以將人類給GPT等大模型下的命令(如開啟一罐牛奶),轉化為實際動作。

除了這些與物理世界互動和操作的真實數據,團隊還結合從模擬環境中收集的數據,提供大量、特別是在頻繁重復場景中的資料和反饋。另外,在2022年,兩位創始人還透過各種機器學習和不同源數據中學習等手段,整合到一個連貫系統中,大大提高了模型的學習效率和適應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爬樓梯是一個復雜的平衡問題,通常需要針對特定環境編程和訓練,但 Skild AI 的模型能讓機器人迅速學習和適應新環境,完成任務。而且,基於Skild AI技術的機器人展現出一種「湧現能力」,可以自學習實作更多動作捕捉。

「我們的模型表明,它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機器人、場景和任務。」Pathak 表示。

模型泛化能力和湧現能力,離不開所謂「規模空前」、文本、影像和影片組成的龐大數據集。因此,這種獨特能力背後,Skill AI的核心在於其模型訓練所使用的海量數據。

Skill AI團隊透露,相比競爭對手,其數據點至少多出1000倍,這一優勢使得Skill AI的模型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適應復雜多變的物理世界。

據悉,Skill AI的通用機器人技術有望為醫療、建築、倉儲和制造業等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從而讓機器人能夠與人類一起執行新任務,或部份環境下代替人類工作,可以有效緩解勞動力短缺和提升工作效率。

據maginative報道,Pathak認為,目前美國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預計到 2030 年將有 210 萬個制造業崗位空缺。Skild.ai 的技術可以幫助實作危險或勞動密集型任務的自動化生產。

作為此次投資人,光速創投合夥人Raviraj Jain表示,Skill AI能夠透過將基礎模型的核心原則套用於現實世界,推動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推動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這也顯示了他對Skill AI技術創新能力、產品能力、和市場前瞻性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人形機器人未來發展的認可。

千億新市場來襲,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迎來OpenAI式顛覆

人形機器人市場正迎來快速增長。

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數據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由2023年的18億美元,提升至2028年的138億美元,年復合增速約50.2%。高盛則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540億美元。

另據國內公開研報顯示,預計到2026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超過200億元。

Stephanie Zhan指出,「GPT-3 時刻即將降臨機器人世界。它將引發一場巨大的轉變,將類似於我們在數碼智能領域所見的進步帶入物理世界。」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成本和需求不斷上升,以及基於AI 大模型技術的不斷進步,包括人形機器人在內的智能器材迎來新的市場機會,有望顯著提升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大模型透過其強大的推理能力和上下文理解能力,提升人形機器人功能的可見性和現實具象性。透過融合視覺、語音、文本等多模態資訊,增強了人形機器人的感知和決策能力,從而使人形機器人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現實世界,提升其智能化水平。

不過,當前 AI 機器人市場也存在三個核心問題。

一是以Skild AI為例的機器人產品正面臨著市場激烈競爭。其中,特斯拉擎天柱正在快速前進演化,馬斯克透露年底會迎來重大更新;OpenAI 最近恢復了其機器人團隊,為機器人公司提供基礎模型;輝達也開始發力機器人技術;此外億萬富翁 CEO Brett Adcock 掌舵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Figure AI 和 OpenAI 衍生公司Covariant正在為機器人構建 ChatGPT,並已籌集了超過 2 億美元。

二是盈利難。整體來看,人形機器人造價高,成本動輒幾十萬元,消費者和企業望而卻步。智元機器人負責人曾對鈦媒體App表示,人形機器人成本要控制在20萬元人民幣以下才能大規模生產。但是目前,特斯拉的擎天柱僅材料費用就需要4萬美元(約合29萬元);而國內的人形機器人成本更高,比如小米鐵大(Cyber One),每台成本達60-70萬元,因此,目前人形機器人尚無法實作大規模量產,更多是在To B制造端進行小規模套用。

三是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還不成熟,無法在精細工作上完全替代人類,距離量產仍遠。無論是「幻覺」問題,還是機器人摔倒,都讓人們對於機器人技術保持質疑態度。

而Skild AI設想了一個類似 OpenAI 的未來:透過微調,就可以在 Skild 基礎模型上構建不同的用例和產品。

這正是他們顛覆機器人行業的方式。最終,他們希望抵達機器人 AGI,人們可以在物理世界中,與之互動。

今年2月,高盛將2035年全球機器人市場的規模預期上調至380億美元,預計出貨量將增長4倍,達到140萬台。

特斯拉CEO馬斯克在2022年特斯拉人工智能日(AI Day)表示:「人形機器人需求量有望達到100億台—200億台,人類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甚至會遠遠超過汽車。」

如今,資本市場已率先升溫。2024年至今,國內的人形機器人行業投融資事件激增至超過22起,融資金額超過70億元,同比增長300%以上。

其中,美國美國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憑借6.7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9億元),成為2024年上半年全球最大一筆的融資。由此可以看出,人形機器人市場正在加速發展。

而在國內,宇樹科技則憑借近10億元人民幣融資,引領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融資。

總的來說,人形機器人具有解決勞動力短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素方面的潛力。新技術的推動為人形機器人帶來廣泛的套用前景,這些機器人在未來有望成為家庭、醫療、教育、工業制造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助手。同時,不少投資人認為,透過租賃、銷售、服務等多種商業模式,人形機器人企業有望為社會提供更多價值。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App,作者|竇悅怡,編輯|林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