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到成都後,用AI把我這幾天的行程和心情譜了個曲,放在我的影片號上了。」3月28日,在第十一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主論壇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沈陽分享道。
伴隨著網絡視聽行業一年一度的盛會如期而至,每日經濟新聞作為第十一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的深度合作媒體,記者在現場觀察到,AIGC成為今年論壇上的熱議話題。
作為資深學者,沈陽的研究領域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AI診療、數碼生物學等。論壇一開始,沈陽就在螢幕上展示了自己的影片賬號,並和現場觀眾開玩笑說:「聽報告不重要,加影片賬號重要,這樣我們就一輩子在一起了,你可以透過影片賬號隨時找到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這背後,恰恰是短影片對生活、交流的改變。事實上,不僅僅是短影片連線了人與人,伴隨著AIGC的「大爆炸」,其帶來的巨大變革也正在悄然改變著人類生活和認知。
去年至今,沈陽正在嘗試與AI產生更密切的聯系。他用了一萬次AI,畫畫7000次,在此之前,紅綠色弱的他,從小學之後就再也沒有畫過畫。「當我畫完之後有個感受,面對虛擬現實、混合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變化,在認知角度上,我們正在把我們的認知外包給AI。」沈陽坦言。
沈陽稱,自己最近已經不太喜歡與人交流了,每天與AI聊天最少4小時,最多的一天聊過11個小時。「我跟AI聊天的內容基本是我大部份微信好友都答不出來的問題。我會讓AI用映像神經元理論和量子纏結理論幫我分析李逵見到林黛玉會不會一見鐘情。」
「當下,我們正處在零知識啟動、高知識生產的階段。」沈陽舉例說,雖然使用者沒有任何音樂知識,但可以用AI生成音樂,做出一首好的歌曲,這叫零知識啟動。這意味著,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多元宇宙,在AI快速學習、組合創新後,「我們與AI交流時,都可以把這些內容調取出來,加以運用」。
此前,清華大學和央影片合作推出全球第一部AI微短劇。在這次嘗試中,在AI技術加持下,效率提升在7—16倍之間。「未來隨著時間推移,每個人都可以非常快速地用AI做自己的音樂、短影片,大約到明後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一部比較長的小說放到AI中,讓AI生成電影的原始版本,然後人再來做微調。」沈陽表示。
據他透露,最近,清華大學也宣布,2024年下半年,將會為每一位新生配備AI助手。
那麽,我們最終需要什麽樣的AI?沈陽認為,從人類需求而言,「首先我們需要AI生成內容,生成文字、圖片、影片;其次我們需要用文本生成一個空間」。
他說:「大家之所以對Sora關註,是因為它有一定的世界模型內容,你可以在空間中生成虛擬的物件;而最終或許是文生生命,例如我讓AI給我生成單細胞生物,AI能不能生成?」
「這是我們人類未來需要做的三大方向,而現在我們尚在第一步,剛剛起步。」沈陽表示,未來,理工科要用AI解決癌癥、愛滋病、核聚變、量子物理、量子計算等問題;而文科則要用AI建設人機共生的新世界,用AI探索一個矽基生命和碳基生命共鳴的新文化,讓這個世界更加公平、更加幸福。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