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機器人替代人類工作是真的嗎 2025年將迎來就業潮的結束嗎

2024-10-21科技

標題:關於「機器人上崗,人類下崗」的深思:未來工作的現實與挑戰

科技的飛速發展正在重塑各個行業的面貌,從無人駕駛到自動化生產,許多職業都在面臨被機器取代的風險。隨著機器人技術逐漸成熟,2015年後的就業形勢無疑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有些人認為,機器人逐漸進入工作崗位的同時,人類可能會被迫結束,尤其是在2025年之後,想要在流水線上找到工作的機會似乎變得越來越渺茫。那麽,這種說法究竟可信度如何?是不是只是一種危言聳聽?

以新近畢業生為例,數據顯示,2018年應屆畢業生的收入水平在4500到6500元之間,而在今天,這個數值下降至3000到3500元。這樣的變化進一步加劇了未來就業的競爭。舉個值得關註的例子,亞馬遜這家全球知名的跨國企業,已投入巨資采購大量機器人用於快遞分揀。與傳統人工相比,這些機器人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少了錯誤率。同時,由於機器人是一性價比極高的投入,企業的用人成本亦隨之降低。對於許多大型企業,這種模式似乎無疑是一種理想的解決方案。因而,全球各地的機器人制造企業紛紛接到來自行業的訂單,尤其是日本、瑞士和中國的新松等機器人品牌,迅速走紅。

不過,這一現象讓部份求職者感到不安,甚至引發了他們對未來工作的深切擔憂,讓人不禁思考:我們是否將生活在一個被機器人主宰的社會,而人類則徹底被替代?在日本,一些高仿真的機器人已經走進了多個領域,甚至在醫療行業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可否認,疫情期間,身處隔離病房的患者受益於機器人的高效服務,機器人成為運送餐食的得力助手。

雖然當前大部份機器人的套用主要集中在那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崗位,比如送餐員和快遞分揀工,這種機械化的過程並不需要過多的創造性思維,因此機器人取代人工似乎是情理之中的選擇。然而,對於「到2025年人類將被全面取代」的說法,似乎缺乏相應的科學依據。不可忽視的是,人類社會本質上是由人構成的,缺少人類的參與,社會也難以正常運轉。以教育行業為例,教師被譽為民族的「靈魂工程師」,因每位教師的思想和風格各異,單靠機器無法完成教育的多樣性和深度。

從科幻作品中也往往可以看到,機器人可能會擁有模仿人類的能力,甚至產生情感,爭奪主人的地位。然而,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這一場景仍然是遙不可及。因此,大家不必對機器人的問世感到過於恐慌。引人註目的,日本推出的高仿真機器人「妻子」售價驚人,可以說是為某些孤獨者提供了一種情感寄托。機器人不僅能負責家庭瑣事,為男性使用者提供飲食和整潔的居住環境,更為一些孤獨癥患者減輕了焦慮感。

同樣地,失去孩子的老年人,也許能夠透過花費不菲的代價,獲得一個極為相似的代替品,以此填補晚年的情感空白。由此可見,機器人的出現並非毫無價值,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一些社會問題。除了人形機器人之外,市場上還出現了機器貓和機器狗,反響熱烈。

雖然機器人在執行任務時展現了高效和低錯誤率,但一旦遭遇故障或斷電,其工作便會停滯,這時人工的優越性便會顯露無遺。因此,對待機器人的意義,還是要保持辯證的態度。無須將其視為對人類生存的威脅。國際勞工組織的不久前提出,盡管機器人為社會發展盡了不少力,但其引發的社會不平等,例如在高低收入群體間拉大差距的可能性,則不容忽視。

愈發令人關註的是,是否在某天,某些國家會對機器人技術的研發持反對態度?以日本的川崎公司為例,他們在機器人領域的成就顯赫一時,其研發的機器人甚至能夠在救災、醫療和護理等崗位上幫助人類,從而降低相關職業的工作風險。這無疑是實作人機合作的成功範例。

展望未來,機器是否會逐漸獲得與真人相似的意識,或是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會因某些陰謀而演變成對抗?此類的問題尚無定論,最重要的,是對待機器人的發展,我們應保持開放的心態,認真看待這一領域的進步。對於機器人這一話題,您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