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69個小故事讀懂人工智能極簡史

2024-03-29科技

文 | 陳德旺(福建理工大學教授)

最近一段時間,引人註目的新聞之一莫過於OpenAI推出的Sora,透過文本輸入制作出一分鐘時長的流暢影片,這讓人們不禁感嘆現實和虛幻的差距越來越小了。

這兩年來,人工智能可以說是重新整理了大多數人的認知,ChatGPT、GPT Turbo、Midjourney、Runway,乃至Sora,無一不在快速地激發人類對人工智能潛能的好奇心。

雖然人工智能近年來的主要突破口在人工智能內容生成、大語言模型、模式辨識等方面,但人工智能實際上的覆蓋範圍非常廣。比如很多小區、單位和辦公室的人臉辨識或者指紋辨識系統就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

就我來說,自2000年攻讀博士開始,就一直從事與關註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那時候,人工智能還是冷門學科,受關註度很低。2009年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存取期間,師從模糊邏輯之父、世界人工智能大師紮德教授。透過一年的交流學習,我對人工智能有了更深的認識。

復旦大學教授張軍平撰寫的科普書【人工智能極簡史】,其內容很符合我的預期,甚至有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其中有一個人工智能的歷史故事,便是關於紮德開創模糊理論的。

這本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正如書封面所寫,本書沒有公式。尤其在幽默風趣的漫畫加持下,效果更佳,讀起來毫無壓力。雖然我是專業人士,但從書的表述風格來看,它適合一切對人工智能感興趣的朋友,從中學生到博士生乃至人工智能的從業人員都可以讀。我以為,本書有以下幾大特點。

第一,本書涵蓋的人工智能歷史是我了解的人工智能科普書中最完整的,從1936年圖靈提出自動機開創人工智能時代開始,一直講到2023年OpenAI推出的ChatGPT,以及基於大語言模型的繪畫軟件DALL-E3。

本書從古人對人工智能的暢想和有趣的故事開始講述,讓人感到很親切也很接地氣,有繼續閱讀下去的動力。雖然書中只介紹了69個故事,但這個領域中的重要裏程碑無一疏漏。

第二,書中每個故事都有一兩句作者的思考,它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又能引發讀者思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最後一節的幾個故事裏,引入了作者對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不足的思考,這是一般的歷史書籍所欠缺的。這使得本書又帶了一些前瞻性,有興趣的讀者說不定能從中找到潛在的研究方向。

據作者在「後記」中介紹,本書的撰寫耗時兩年,還采納了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的同行評議,保證了其嚴謹性和準確性。

第三,雖然本書能幫助讀者快速入門,但其中的知識點並非一遍就能完全明了,需要反復閱讀,才能深入思考人工智能的發展及未來。

作者是科學網的「大咖」。他曾經在科學網網誌上撰寫文章,相關系列文章常常被推薦到科學網首頁,還出版了【愛犯錯的智能體】【高質素讀研:教你如何寫論文、做科研】等書。

他在人工智能領域也是資深「玩家」,發表了相當多的高質素論文。同時在科普領域也頗有知名度,在各大平台上擁有近百萬名粉絲。可以說,張軍平在科研與科普之間做到了良好的平衡。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下一代人工智能該如何發展?

當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過於依賴數據和算力,好的數據有好的結果,強的算力有更好的效果,數據越多效果越佳。盡管取得了很多進展,但存在投入過大、能耗過高、可解釋性不佳、魯棒性不強等不足,未必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我相信,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不是人工智能的最終形態,因為人類會舉一反三,可以觸類旁通,可以心系天下。希望下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中能充分體現人類的知識、經驗和智慧,能有更多的人文關懷,能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專家發揮引領性作用。

「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人工智能之道也許永遠說不清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於人工智能的探索永遠在路上,讓我們樂在其中。

作為一本不可多得的人工智能科普書,本書值得推薦。最後提一個小建議,如果根據書中的69個故事制作69個短影片就更好了,不僅僅「老嫗能解」,而且「人人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