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馬上評丨無人駕駛真的來了:是進步,也要關註「沖擊」

2024-07-11科技
蘿蔔快跑自動駕駛出租車。視覺中國 圖
近日,「蘿蔔快跑」「無人駕駛出租車」等話題引發廣泛關註。隨著無人駕駛網約車的逐步推廣,有聲音指出,無人駕駛是否搶了出租車和網約車司機的飯碗?又是否會取代司機?
比如,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在武漢開啟服務以來,憑著每6公裏僅需支付4元的超低價,訂單量就爆炸式增長,單日單車的高峰訂單量,甚至和出租車司機相近。無人駕駛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個速度確實比很多人預想的要更快。
就在前不久,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回應稱,「蘿蔔快跑」已在武漢投放400多輛無人駕駛汽車,不是網傳的1000輛,「(出租)汽車行業比較穩定」。官方回應澄清了一些謠言,但哪怕規模還沒有達到一千輛,在無人駕駛商業化不斷提速,且多地開始試點的背景下,出租車和網約車司機群體,對於未來職業發展的擔憂依然十分真切。
放眼人類文明史,類似的擔憂並不陌生。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無論是汽車替代馬車,還是網約車興起時出租車司機的抵觸,幾乎都會伴隨著對失業風險的深切憂慮。
這些歷史經驗表明,科技創新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會帶來職業轉型與適應的挑戰。將「蘿蔔快跑」的出現,視作高科技和底層打工人搶飯碗,當然失之偏頗。無人駕駛技術的興起,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
傳統的司機職業,有著低門檻、重復性高的特征,被機器和技術取代,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是不可逆的趨勢。所以,單純抵制新技術,抵制無人駕駛的商業化落地,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事實上,如歷史無數次證明的那樣,技術創新並非必然導致就業總量的縮減,它更多是在重塑就業結構。無人駕駛網約車影響部份司機的飯碗的同時,也會創造出一些新的就業崗位。
當然,技術創新雖不必然縮減整體就業量,但確實在深刻重塑就業結構。對需要養家糊口的司機而言,無人駕駛技術的加速落地,會加劇其失業風險與轉型焦慮。我們顯然不能以技術進步是大勢所趨為由,忽視對受影響群體的生計關懷。
尤其當下,多地的網約車市場運力飽和,司機收入普遍下滑,工作時間被迫延長,生存壓力顯著加劇。因此,對於司機群體的擔憂與困境,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與正視,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失業引發社會問題。比如,可以組織一些針對傳統司機的再就業培訓,幫助司機學習新技能;對主動轉型的司機,給予一定的轉崗補貼、稅收減免或創業貸款等激勵措施;完善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總之,要為傳統司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幫助他們平穩過渡。
另外要指出的是,無人駕駛的推廣普及,不只是會影響就業,它還牽涉到社會倫理、法律法規、安全性等方方面面的問題。
如前不久,武漢「蘿蔔快跑」與行人發生碰撞登上熱搜,就引發了很多人的擔憂。盡管百度方面表示,這一事故的起因是行人闖紅燈,且僅是發生輕微接觸。但它說明,無人駕駛在道路上,要應對復雜的人車環境。那麽安全問題如何保障?技術故障、黑客攻擊等潛在風險是否存在?
另外,無人駕駛車輛發生事故時,該如何劃分責任的歸屬?是技術提供商,車輛制造商,還是說也牽涉到乘客?這一問題也需要深入探討。
就在前不久,工信部網站公布的關於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套用試點城市名單,覆蓋全國20多個城市。隨著試點範圍的擴大,接下來將有更多城市,更多品牌的無人駕駛汽車行駛在道路上。
在無人駕駛加速落地的背景下,面對新技術引發的種種問題,安全保障問題等等,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像立法層面,【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征求意見稿)】於日前對外征求意見。其中,明確了自動駕駛汽車的套用場景,對駕駛違法行為和事故處理等問題也進行了規範,有助於解決無人駕駛落地過程中的實際挑戰,為行業的規範化、健康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不管怎麽說,無人駕駛新技術的落地,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我們要積極擁抱科技創新,也要正視創新帶來的種種問題。平衡技術進步與社會福祉,確保技術套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讓無人駕駛行駛在良性健康發展的軌域上。
澎湃特約評論員 余寒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