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IBM中國千人大裁員,只因一個印度籍CEO的私心?

2024-08-29科技

就在三分鐘內,IBM中國區的上千名員工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職場「閃電戰」。這場裁員行動的殘酷在於,它來得如此突然,如此冷酷無情。

據悉,IBM在中國的研發部門和系統中心成為了這次裁員的重災區。上千名員工,包括那些在公司效力多年的技術骨幹,都在這場「會議」中失去了工作。而所謂的「會議」,不過是一次簡短的線上通知,三分鐘不到的時間裏,裁員訊息被簡單宣布,然後迅速結束。

更令人不安的是,幾乎就在這場會議結束的瞬間,許多員工發現,他們的工作許可權被切斷了。他們還未完全從震驚中回過神來,便已被無情地排除在公司的系統之外,突然間從「核心力量」淪為「局外人」。

這場裁員風暴不僅是一次大規模的人員調整,更像是一場職場屠殺。許多員工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迫面對職業生涯的突變,他們被拋入了無盡的迷茫與危機之中。

IBM為何選擇在這個時候,以如此殘酷的方式,來進行這場大規模的裁員?這是全球科技行業正在經歷的普遍困境,還是IBM獨有的「戰略調整」?

然而,問題遠不止於此。

這次裁員,真的是全球業務調整的一部份,還是隱藏著更深的戰略考量?是否有某種「私心」在背後推動這一切?

印度籍CEO的「家鄉情結」:撤出中國,押註印度?

在分析之前,我們不得不提一個關鍵人物,IBM的現任CEO——Arvind Krishna。

Arvind Krishna,這位現任IBM的掌舵人,是印度理工學院的驕子。他先是在印度理工學院獲得了學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的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攻讀電腦科學的博士學位。

在加入IBM後,Krishna的職業生涯可謂是一路高歌。他從基層技術崗位做起,逐步在IBM內部攀升。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曾擔任過多個關鍵職位,包括領導IBM的雲端運算和人工智能業務。

2020年,他終於走上了巔峰,成為IBM的行政總裁,接過了這個百年科技巨頭的權杖。

Krishna上任後,立刻展現出強勢的領導風格。他的決策迅速而果斷,帶領IBM開始了一系列全球戰略調整。然而,這些調整背後,是否隱藏著某種個人情感的傾向呢?

Krishna上任後的IBM,發生了許多重大調整,但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公司對全球市場的重新布局,尤其是在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巨頭之間的戰略轉移。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中國一直是IBM重要的市場之一。憑借龐大的市場需求和不斷增長的科技實力,中國一度成為IBM全球業務的重要支柱。然而,自Krishna上任以來,IBM在中國市場的存在感卻逐漸減弱。

其實,早在2021年,也就是Krishna上任CEO一年後,IBM關閉了已有25年歷史的IBM中國研究院(IBM CRL)。此次中國區的大規模裁員,有訊息稱被裁員工可以重新安置到印度班加羅爾,更是讓人們懷疑,這位印度籍CEO是否正在逐步撤離中國市場,轉向印度?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Krishna領導下的IBM對印度市場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Krishna的領導下,IBM不斷增加在印度的投資,設立新的研發中心,擴大員工規模,甚至將部份重要的業務職能轉移到印度。

IBM在印度的投資表現在其持續擴張和建立新的業務部門。例如,IBM在印度的商業流程外包公司Daksh,IBM以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該公司 。此外,IBM在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位於班加羅爾和Pune的軟件實驗室,以及工程研發中心和數據中心。

這一系列的舉動,難免讓人產生疑問:IBM在中國的裁員與撤退,究竟有多少是全球裁員的一部份?又有多少是因為這位印度籍CEO的「家鄉情結」?他是否在有意將IBM的重心從中國轉移到他熟悉的故土——印度?

「咖喱味」能拯救IBM?

曾幾何時,IBM是科技界的無冕之王。它不僅創造了現代電腦,還引領了整個行業的方向。藍色巨人這個稱號,曾經意味著技術的巔峰和市場的絕對霸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巨人逐漸褪色,步伐也開始沈重。

進入21世紀後,IBM逐漸在技術浪潮中迷失了方向。它曾經主導的電腦市場早已被更加靈活和創新的公司取代。最明顯的失策體現在雲端運算和人工智能這兩大關鍵領域。

亞馬遜的AWS和微軟的Azure,早已在雲端運算市場上呼風喚雨,而IBM卻只能勉強跟在後面吃塵。即便是引以為傲的沃森人工智能,也只是在公眾面前做了幾次漂亮的秀,卻在商業化套用中屢屢碰壁。

IBM為何淪落至此?原因顯而易見:反應遲鈍、決策緩慢、內部官僚作風根深蒂固。這些問題像頑疾一樣,束縛了這個曾經的科技巨頭,讓它在競爭中一敗塗地。全球技術革新日新月異,而IBM卻在原地打轉,錯過了一個又一個關鍵機遇。

目前,IBM市值不到2000億美元,而他曾經的一些「晚輩」微軟、谷歌、亞馬遜、蘋果等,市值早就破萬億美元。

誠然,IBM需要一場拯救。但問題是,Krishna的「咖喱味」能拯救IBM嗎?

當Arvind Krishna走上IBM CEO的寶座時,外界對他的期望很高。他是一位技術老兵,深知雲端運算和人工智能的重要性。然而,他的救命稻草卻是一場「咖喱味」濃厚的賭局:押註印度市場。

據悉,IBM在印度的員工總數超過了美國,達到13萬人,占其員工總數的約三分之一。

大舉投資,擴建研發中心,增加印度員工,這一系列動作看似雷厲風行,實則疑點重重。

難道印度市場真的能拯救這個搖搖欲墜的藍色巨人嗎?還是說,這不過是Krishna對家鄉的一廂情願?

先別急著為這場「印度化」戰略歡呼。印度確實有其獨特的優勢:龐大且年輕的人口、快速崛起的科技生態系、以及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但這些因素真的足以支撐IBM的全面復興嗎?印度市場的基礎設施薄弱,法規與監管混亂,市場的成熟度更是難以和歐美相提並論。更何況,印度本土的科技公司也在迅速崛起,競爭激烈,IBM的日子未必會比在中國更好過。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場「咖喱味」濃厚的賭局,究竟是冷靜的商業決策,還是Krishna個人情感的投射?當一個CEO的決策受到其個人背景和情感的影響時,公司整體的戰略方向就變得危險。以個人私心為導向的戰略調整,可能會讓IBM的全球競爭力進一步削弱,而不是增強。

Krishna的「印度化」戰略或許能在短期內給IBM帶來一些增長,但從長遠來看,這不過是一場高風險的豪賭。IBM的未來命運,是否會因這場賭局而走向更加深淵?Krishna的這步棋,究竟是在拯救藍色巨人,還是在推它墜入更深的泥潭?答案或許不久之後就會揭曉。

IBM近幾年營收情況 數據來源:同花順

整個矽谷都在散發「咖喱味」

其實不僅僅是IBM,整個矽谷都在散發出一股濃重的「咖喱味」。

矽谷,曾經是多元化與創新的代名詞,如今卻漸漸被一種單一的文化味道所籠罩——「咖喱味」正悄然占領科技的中心地帶。微軟的Satya Nadella、谷歌的Sundar Pichai,這些印度裔領袖人物不僅在各自的公司內掌握著話語權,更在矽谷的權力結構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但問題來了,這種印度力量的崛起背後,是否存在著一種不為人知的「抱團文化」?數據顯示,在這些印度裔領導的公司中,印度裔高管的比例大幅上升,尤其是在核心的技術和管理層。我們看到,一個個「印度幫」正在形成,緊緊把控著矽谷的權力核心。

這種現象不僅引人側目,更引發了廣泛的質疑:這些印度裔CEO是否在利用他們的權力,優先提拔同鄉,形成一個排斥其他族裔的權力圈子?拉幫結派在商界並不罕見,但當這種現象擴充套件到矽谷這個曾以多元化著稱的地方時,其影響就不容小覷。

更為嚴重的是,華裔和其他族裔員工是否正在成為這種「抱團文化」的受害者?矽谷曾經標榜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是否正在被這些印度裔高管的私人圈子所侵蝕?當印度裔掌控了公司大部份權力,這種局面將如何影響企業的創新力和文化多樣性?

從中國撤退到重押印度,矽谷巨頭的雙重標準?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印度化」並不僅僅停留在公司內部,它正在擴充套件到全球戰略層面。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矽谷科技巨頭在印度裔CEO的領導下,正在悄悄地從中國市場撤退,同時大幅增加在印度的投資。

這是市場邏輯的必然結果,還是印度裔CEO們在利用他們的權力為自己的「家鄉」謀福利?谷歌在Sundar Pichai的領導下,明顯加大了在印度的布局,而在中國市場卻屢屢受挫。微軟的Satya Nadella也將更多的資源傾向於印度,放棄了對中國市場的積極開拓。

這種現象難道不值得質疑嗎?這些印度裔CEO們的決策,究竟是基於市場的客觀分析,還是在透過其職位為印度市場謀求利益?難道這些矽谷巨頭的全球戰略正在被私人情感所左右?

這種偏私行為帶來的潛在風險顯而易見。將企業的命運押註在一個單一市場,特別是一個還不完全成熟的市場,可能會讓這些公司在全球競爭中喪失平衡。更糟糕的是,這種策略可能導致科技行業內的多樣性和創新精神的削弱,使得矽谷這個全球創新中心逐漸淪為一潭死水。

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矽谷的未來將何去何從?當「咖喱味」充斥在整個科技行業的每一個角落時,全球科技創新還能保持它的多樣性和活力嗎?這種由少數人掌控的「印度化」戰略,是否會將矽谷推向更加單一化、更加封閉的未來?這無疑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一個咖喱味的IBM】

藍色巨人,昔日輝煌如星辰,

如今卻在黯淡的光芒中踽踽獨行。

曾經巍峨的科技之塔,

在時間的巨輪下,悄然坍塌。

冷風穿過荒廢的大廳,

那些曾經充滿智慧的螢幕,如今沈寂如死。

三分鐘的審判,千人命運如塵土般被拋棄,

無聲的哭泣,在夜晚中回蕩。

在那遙遠的土地上,掌權者的心懷,

滿是故鄉的眷戀,

他手握命運的韁繩,將藍色巨人引向故園。

這是真理的指引,還是人性的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