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染上AI,中國配音圈要完了?

2024-05-15科技

題圖 / pixabay.com

AI浪潮下,聽聽各方的聲音

已經數不清網友第多少次因AI吵得不可開交,只知道最近一次大混戰起於配音圈,且爭論還在持續。

4月24日,由配音演員趙乾景授權、TME有聲劇場推出的【凡人修仙傳】AI有聲劇正式上線。如宣傳文案所述,該作特別之處,是用AI實作了「一人分飾多角」。除此之外,實際聽感與各大閱讀軟件、音訊平台的「AI朗讀」效果無異,發音、斷句的非人感仍然明顯。

過互聯網 上的爭議重心並非作品表現,而是「知名配音演員授權AI」事件本身。 討論先是在配音演員粉絲、音訊節目愛好者、新人從業者間發酵,隨著「趙乾景授權AI人聲」「趙乾景 配音圈」兩大詞條登上微博主榜熱搜,更多網友加入其中。

大家在爭論什麽?

在微博、小紅書、抖音、B站等平台,網友們透過文字、影片各抒己見,總結下來,大家的態度大致分為兩種。

一部份網友對AI持觀望態度,認為趙乾景只是提供單一專案的聲音授權,屬於擁抱新技術的一次試水,等到技術成熟,這類AI作品可以面向更多作品開放,觸及更廣泛的聽眾。

還有大量網友對AI的入場堅決抵制。他們認為趙乾景作為高人氣商業配音演員,參與並宣傳AI有聲劇並不妥,同時擔心作為聽眾,市場會被無感情的AI配音完全占據,也與行業新人共情,擔心其工作機會被AI剝奪,未來聲音領域難有新鮮血液註入。

在AI這個發展勢頭正盛的事物面前,爭論雙方的出發點各異,其實都不無道理,但大戰不會輕易平息。

趙乾景直播回應表示「此次授權不等於自己不再參與配音工作」「大家對新生事物有不同看法很正常,沒有對錯」,也未能給互聯網平台的激烈討論畫上句號。參與過諸多影視作品的配音演員沈磊,在28日的直播中提及了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同樣被卷入紛爭。

難以阻擋的AI時代

關於AI的爭議伴隨技術發展從未間斷,國內網友也在時刻關註AI在繪畫、寫作等方面做到了什麽地步。實際上,AI帶來的沖擊是全方位的,細致到專業領域、廣泛至生活場景,音訊領域自然不會被排除在外。

以給【凡人修仙傳】AI有聲劇提供技術支持的TME天琴實驗室為例,它隸屬於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根據官網首頁介紹,其技術套用範圍十分廣泛,從大家習以為常的聽歌識曲、哼唱辨識,到唱歌軟件的智能修音,還涉及AI朗讀、影像處理等等。今年三月,天琴實驗室釋出了開源虛擬人影片模型MuseV,現階段支持圖生影片和口型生成。而天琴實驗室和騰訊AI Lab聯合研發的琴樂大模型,可憑文本輸入生成曲譜和音訊,近日新華社釋出的影片【有一種浪漫叫中國航天】中,背景音樂便是以此為基礎打造而成。

不難發現,AI已經能夠覆蓋到音訊創作、傳播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對人類說話聲音的模仿與輸出,只是AI技術能做到的一部份,並且早已投入實際套用。

2018年,CCTV-9紀錄片【創新中國】的解說便由科大訊飛和北京沐肆洲公司制作,聲音源於已逝配音演員李易。

2022年,由於配音演員無法參與專案配音工作,網易【時空中的繪旅人】、米哈遊【未定事件簿】宣布分別采用自家AI技術制作角色語音,許多玩家甚至表示最終實裝效果出乎意料。

近期ChatGPT的DAN模式在國內互聯網平台走紅,大量網友圍觀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與其語音聊天的過程,並把系列影片封為「戀愛綜藝」。

國內音訊平台、閱讀軟件的「智能朗讀」功能,往往也會為讀者和聽眾提供多樣化選擇。

大部份情況下,AI聲庫其實都由真人提供音源,只是不常公開源頭。

一些敏銳的網友們則會對AI聲音背後的真人產生興趣。短影片隨處可見的「這個男人叫小帥」式配音,來自微軟文本轉語音服務的「雲希」,卻被細心玩家聽出該聲音來自【原神】魈的中文配音演員kinsen,不少遊戲二創還被粉絲用來玩梗。短影片平台常見音效,其配音演員出鏡影片也都能取得不錯的播放成績,比如常被用來閱讀emo文案的男聲出自「堂堂一個小飛」,「家人們誰懂啊」被「胥渡吧小蝶」認領。

至於國外,歐美的有聲讀物市場也處於擴張狀態,亞馬遜、蘋果等大廠的文本轉語音技術,不同聲線都擁有各自的名字,同樣伴隨熱議。在日本,【妖怪手表】開發商LEVEL-5用AI臨時配音作為輔助,便於在遊戲開發前期調整角色的動作細節。CeVIO AI推出以花譜為原型的「可不」、源於絆愛的「Kzn」等聲源,為音樂創作者提供順暢的人聲。

科技發展無法阻止,AI的腳步便不會停下。只是未來AI的能力必然越發強大,這樣一來,人類不免產生恐慌——AI真的能替代自己賴以為生的工作嗎?

爭議不是壞事

學習速度「恐怖如斯」的AI尚未得到規範,負面新聞頻出。

國外有「AI」出現的新聞熱鬧非凡,好萊塢用大罷工來抵制可能取代編劇和演員的AI,日本聲優為AI劇本配音的節目因炎上被直接叫停。前不久,國內首例AI侵權案剛迎來一審判決,央影片最新的「國內首部AI全流程科幻廣播劇」就疑似使用了未授權的配音演員聲線。

所以【凡人修仙傳】AI有聲劇出現爭議是必然結果。

目前看來,AI無法替代人類投入個性和情感的藝術創作,不過新技術總該有人嘗試。若能夠將AI作為輔助工具,和創作者一同促進行業發展,是最為理想的狀況。

在實作這一目標前,AI發展如何監管、如何保護創作者利益不受損害,有待全球科技、文娛領域討論和解決。不僅需要各行各業提出規範,還要在法律層面設立保障。

今年美國演員工會SAG-AFTRA宣布與AI聲音公司Replica Studios簽訂協定,準許透過AI制作演員聲音副本在遊戲中使用,並設立了相關條款。日本文化廳文化審議會於3月15日釋出了【關於AI與著作權相關問題的意見】。今年中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邱華棟也提出了關於「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版權保護」的建議。縱使各國文娛市場環境不盡相同,面對AI心懷擔憂、探索發展的歷程卻是相似的。

不過以上所謂行業規範和條款,都只是站在技術發展的角度進行探討,從商業層面來講,AI將提供更高效的娛樂服務,雖都是必要探索,但於大量普通人而言,並沒有太多實感。作為文娛產品的消費者,他們對AI的看法也值得關註。

因此當前互聯網上,圍繞大IP、知名配音演員與AI的激烈爭論未必是壞事。大家出於對影視、文學、動漫、音訊內容的喜愛,無論對AI持續觀望,還是保持警覺,都可以理解。

畢竟內容原本就承載著創作者的情感表達,消費者所求的,無非還是市場誕生佳作。他們認為技術不能「喧賓奪主」,但可以助力創作者打造高質素的作品、盡情發揮腦洞和創意。就如【秦時明月】蓋聶配音演員劉欽去世後,繼續更新的重制版動畫,被粉絲指出「無感情但像原配音聲線」,猜測是由技術合成。影片社交平台,眾多網友也未對AI內容全盤否定,近期UP主「鴿潭一姐」使用AI音樂平台Suno生成的薩菲羅斯單曲【男人中的男人】,被眾人笑稱「帶壞AI」。

可見AI議題的中心,仍然期望尋求科技發展與人類情感的平衡。技術由人類所創造、推動,最終也將由人類選擇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