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靜安現代戲劇谷|未來已來,戲劇如何與AI更好互動?

2024-05-14科技

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已接近尾聲。戲劇論壇作為戲劇谷的重要板塊,始終聚焦「國際靜安、卓越城區」建設目標,匯聚各地各界行業影響力專家人士,以前瞻性、專業性的思考,探索戲劇與人民城市、戲劇與時代發展等熱點重點。5月11日,以「戲劇與城市」為主題,聚焦「智能時代的戲劇藝術:創新與融合」的論壇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業內人士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戲劇藝術,並在繼承與創新中煥發新的活力。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表示,藝術與科技本質上相通,核心都是創新。走向理性、走向綜合、走向技術,黃昌勇這樣判斷戲劇的未來走向。「在戲劇發展史中,大多作品沒有脫離情感範圍的控制,而當今戲劇的新面貌明顯走向了更高的理性。」他以本屆戲劇谷的熱門劇目、加拿大「劇場魔法師」羅拔·勒帕吉的【887】舉例,作品基本脫離了傳統的典型人物、行動與沖突等形式。與此同時,他也在不少作品中看見更為「自由」的創作方法,「盡管戲劇作為綜合藝術已是常識,但一種新的‘綜合’已經誕生,超越了傳統戲劇形式,不固定、不統一、難以被定義。」

展演劇目特佐普羅斯版【等待戈多】給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伊天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不僅在藝術形式上勇於突破傳統框架,采用新穎的敘事手法和技術手段,還更深層次地透過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哲學思考觸及了當代社會的痛點與人性的復雜層面。」伊天夫提出思考,不能將創新與AI技術簡單地畫上等號,「戲劇是關乎美的、關乎有意味的形式的創造,需要要容納當今的觀念,但沒有對社會生活的深刻體驗、對人生意義的深刻追尋,就無法真正創新。」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張屹南認為,百年前德國包浩斯學校提出融建築、繪畫、雕塑、舞蹈、音樂為一體的「總體性劇場」的理念,其蘊含的突破專業隔閡的巨大能量在當下的智能時代能得到更有力的釋放。近年來,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團隊創作了新媒體劇【分身·源啟】、萬捷旎的鋼琴與數碼印象【十五度】、和上海評彈團合作【漫歌行】等,展現了整合媒體設計思維與智能技術的跨媒體舞台演繹。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姚扣根談到,國內外已出現了眾多類別的人工智能編劇工具,能快速生成劇本草案,自動最佳化情節、角色和對話,完成劇本評估,進而拓展了戲劇創作者的視野,提升了創意,提高了效率。但是,AI時代的編劇也面臨新問題,創新能力、跨媒體敘事的挑戰等,在解決戲劇創作發展瓶頸、最佳化提質方面還需要進行更多的人機磨合訓練。

清華大學教師陳慧闡述了AI在舞台藝術中的角色演變與叠代升級。戲劇家對技術的追求自古有之,古希臘自動劇場就融合了自動藝術裝置,而進入21世紀,尤其2010年之後,隨著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突破,AI不僅可以模仿現有的藝術形式,還能透過大模型創造出新的藝術作品,從輔助工具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共創者。「智能體」的自主性、互動性、適應力,開啟了舞台藝術與高新科技融合共生的無限可能。

中國傳媒大學教師何晗指出,中國傳統戲曲在發展行程中,從來不拒絕新技術與新媒介的參與,以及對其他藝術形式的碰撞與互鑒,並且以包容的心態將其容納進藝術創作、傳播、傳承的各個環節之中。智能技術賦能傳統戲曲的關鍵,在於充分尊重這一藝術形式本身的抒情性、寫意性與虛擬性等藝術特點;將重點放在透過技術手段,助力傳播,實作互動性、具身化的情感體驗,最終達成有效的共情傳播。

本次論壇也邀請到業內一線從業者共議。大空間沈浸式探索專案【消失的法老】此前在興業太古匯長駐,受到了大量市民和遊客的喜愛。盧瓦文化傳播(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林禮表示,作為全球領先的元宇宙互動內容,【消失的法老】提供了新場景、新消費、新形式,將藝術、科技、人文充分地結合在一起,較好地滿足了市場對於新型文旅的巨大需求,拉動、促進了附近商圈的文旅和大消費。

先壤影視制作(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虛擬制作導演何川介紹了數碼人/虛擬人的三種類別,即卡通形象、美型形象、超寫實形象。相比真人演員,數碼虛擬人外形客製化高、綜合實力強、IP權益明晰,但由於缺乏即時性、一致性、不懂表演,目前AI還難以快速服務舞台表演,仍需今後的探索和實踐。

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陳軍在總結時談到,未來已來,戲劇人不能回避技術發展的大趨勢,而是要適應、研究、運用與引領,讓AI技術成為促進戲劇藝術發展與進步的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