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AMP總經理論壇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決策科學教授、中歐AI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方躍稱,互聯網技術浪潮帶來的紅利已基本用盡,未來三到五年,AI技術將會被嵌入到企業的所有流程、產品和服務之中。
新風口之上,從企業到個人都想抓住時代機遇。方躍在接受九派財經采訪時表示,過去一年,很多在互聯網大廠做高管的朋友說要創業,「不用問創業做什麽,肯定是AI」。而諸如「BAT」等老牌互聯網大廠也在重投AI。
面對AI帶來的「技術性失業」,方躍認為,從過去這些年全球的實踐看,AI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比想象的要溫和,這給企業和員工創造了一個準備和適應的過程。
以下是九派財經和方躍的對話:
九派財經: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業內都在討論智能體(AI Agent)。從您的視角看,智能體對於AI大模型技術落地套用的重要性是什麽?目前哪些企業對AI的套用可以作為範例?
方躍:目前,多數企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模型時,主要是將其當作賦能和提高生產效率的「通用」工具,還沒有同自己的業務完全打通,形成真正的智能體。AIGC為我們帶來遠不是一個簡單的工具,但是多數企業的套用現狀是僅把它當工具來使用。
智能體將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它將充分發揮企業已經積累的知識,同時還將有效地利用新的知識。目前,很多企業尚未走到智能體階段,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企業的資訊化和數碼化的基礎滯後;第二,將AIGC技術同業務融合落地還需要一些時間。
當然,我也看到了一些企業將AI作為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戰略,提出All in AI和AI First,AI戰略的核心是打造同企業業務相結合、為企業帶來真實價值的智能體。
九派財經:AIGC給哪些企業或行業造成了沖擊?
方躍:AIGC的核心是內容生成,相關領域會受到第一波直接沖擊,包括數碼行銷、內容創作和軟件開發領域。目前看,還尚未形成大規模的商業落地套用。
AIGC同互聯網不同,互聯網的關鍵是「互聯」和「資訊傳遞」。AIGC的核心價值在理解、互動和創造,隨著技術在算力、數據和模型等方面的不斷叠代,企業的投入成本和所獲得價值的平衡點會出現本質性的變化。我的判斷是未來3~5年,AI將融入企業的所有流程、產品和服務中,會對所有的行業帶來深遠影響。
九派財經:面對機會和挑戰,AI時代的企業轉型有什麽阻力?
方躍:對企業高管來講,認知是第一步,所有企業都面臨AI轉型。轉型一定會有阻力、挑戰和困難,這點很像過去20年,我們很多企業進行數碼化轉型的經歷相似。轉型最大的阻力不是資金和技術,首先是高層管理者的變革意願和前瞻性。
從過去20年企業數碼化轉型的經驗看,很多企業轉型失敗主要在沒有形成匹配的組織和文化。這次AI轉型也是一樣,企業千萬不要為AI而AI。我經常同企業家強調,如果不重視組織和文化的轉型,即是:AI技術 + 舊組織 = 昂貴的舊組織。
九派財經:是否所有企業都面臨AI轉型?
方躍:可以這麽理解,所有企業都面臨AI轉型。即使是互聯網原生態企業,在過去20年,處於「顛覆」其他企業的位置上,其有利競爭建立在「互聯」和「資訊傳遞」上,面對這次新的AI浪潮,其實也是非常焦慮的。
一方面,他們有技術和人才的優勢,以及創新的基因;但同時,也有過去20年發展和成功的負擔,在某種程度上也面臨「大象轉身難」的困境。互聯網原生態企業唯一的出路是不斷叠代自己,做好AI轉型;否則,說得危言聳聽一點,10年後有可能就會被別人顛覆掉。
九派財經:互聯網大廠重投AI的同時,也出現很多從大廠出來的AI創業者。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方躍:的確,過去這一年多湧現出新的創業者,其中不乏互聯網「老兵」,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對這些「老兵」而言,也許是有生之年最後一次「重大機會」了,無論新的AI創業成功與否,很多人都想拼一次,免得5年或10年後會後悔。
九派財經: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可以如何理解員工在AI時代下的失業焦慮?
方躍:任何具有顛覆性的技術都會產生「技術性失業」。面對這波AI浪潮,在業者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一類願意學習和實踐,努力跟上時代的變化;另一類無法適應變革的需要,這類人主要並非能力不強,而是不情願或積極改變自己,這一部份人會產生「技術性失業」。
我們今天談的AI,不僅是AIGC,更廣義的AI套用已經有些年了。從過去這些年全球的實踐看,AI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比我們想象的要溫和,這給企業和員工創造了一個準備和適應的過程。
對任何行業而言,企業高管需要清楚地意識到,要想充分發揮AI的潛能一定要「以人為本」,技術最終是需要透過賦能員工同業務相結合,提高企業價值創造的能力。很多領先的企業在過去一年中,都在不斷探索人機如何更好地協同,這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九派財經:像自動駕駛這類替代性的新技術,似乎已經給網約車司機們帶去了擔憂。您如何看待?
方躍:這個趨勢是不可逆的。我們可能需要在一個更廣的視野中看這個問題,這不僅僅涉及出租車,更涉及智慧出行和智慧城市,以及綠色能源和ESG這些領域。就目前來看,自動駕駛仍處於試驗階段,完全替代網約車還需要相當時間,但大家的擔憂也可以理解。
實際上這個問題並非第一次被提出,麻省理工學院前校長卡爾·康普頓在1938年發表的文章【對技術的新需求】中,探討了因技術進步導致的失業問題,並提出了「機器是滿足人類需求的精靈還是淪陷創造者的怪物」的辯論。發生在90多年前的辯論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技術一直在進步,人類對未來就業的擔憂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需要政府、公司和社會共同承擔起責任來應對。
九派財經:關於「以人為本」,能否再多解釋一些?
方躍:上面談到,原則上企業應堅持「以人為本」,AI應該是為人類服務的,不是替代或威脅人類發展的。AI在管理套用中,會帶來很多變化,在很多場景中能夠提高管理效率,也能讓管理更透明。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和探討,比如AI在招聘員工的決策套用中比人類更公平?
從目前的實踐看,企業需要不斷探索AI如何更有效地落地套用。有些企業在鼓勵團隊使用AI工具時,遇到一些阻力。為什麽?原因很簡單,因為部份員工會認為,如果自己努力嘗試AI落地套用,成功的實踐有可能幫助AI將自己幹掉。所以「以人為本」是關鍵,技術的套用不應以替代員工、簡單降低成本為最終目的,企業一定要把這件事想清楚。
九派財經記者 黃依婷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