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英特爾高宇:下一代芯片AI算力將提升3倍,套用生態建設也在同步加速

2024-07-31科技

如果說上一輪人工智能浪潮創造了智能音箱年出貨量破億的神話,那當下風頭正盛的生成式AI,則率先為PC、手機這兩樣「老物件」帶來了新活力。根據IDC公布的最新預測,AI PC的出貨量將從2024年開始快速上升,並在2027年普及。

具體到數據方面,IDC預計2024年AI PC的出貨量將達到5420萬台,占據整個PC市場的21%銷量,到2028年,預計出貨量比例將增至60%左右。而AI PC的原點,則要追溯到去年9月,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首次提出「AI PC」的概念。

此後,各個OEM廠商迅速跟進,今年上半年,所有主流PC終端品牌,都已經推出了搭載英特爾Ultra處理器的AI PC產品。英特爾中國區技術總經理高宇在與鈦媒體APP交流中表示:「AI PC將會拉開PC新時代的序幕,自AI PC概念提出以後,英特爾也在與終端廠商透過推動產品創新、打造AI生態、落地AI套用等方面,幫助AI PC不斷深入消費者心智。」

AI需求正在改變芯片的架構設計

最早的個人電腦之一Kenbak-1

回顧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電腦)的發展史,自1975年誕生至今,其已有約49年的歷史,當前大家在討論的「AI PC」也並不是PC在套用場景亦或是形態上的第一次改變。從最初的桌上型電腦前進演化到具備便攜內容的筆記本、強調高度整合化的一體機,再到近十年逐漸被帶火的電競主機、遊戲本,PC一直都在隨著人們需求的遷移而變化。

與前幾次PC革命相比,AI PC也有其特殊之處,此前的變革,往往不僅顯現在套用定位上,同時也會體現在外觀、結構設計等具體的形態變化當中。

而AI PC與傳統的筆記電腦放在一起,僅憑外觀層面很難對它們加以區分,彼此之間的差異,更多地體現在「芯片算力」和「套用」當中。更具體地說,所謂的AI PC,就是在芯片層面加強了AI算力,同時能夠對AI套用執行效率增強的PC產品。

英特爾中國區技術總經理高宇

高宇表示:「英特爾定義的AI PC特指具有CPU+GPU+NPU的輕薄筆記本形態,它所強調的場景套用,實際上是利用AI透過雲與PC的緊密協作,或在電腦端獨立執行大語言模型,為使用者實作豐富的AI套用場景。」

因此對於OEM和芯片廠商而言,AI PC時代,更需要圍繞作為算力核心的芯片發力,比如依靠酷睿Ultra處理器的AI算力,進行筆記電腦形態創新。與此同時,OEM廠商還在不斷開發各自的AI能力,透過將AI算力融入自己的AI生態中,為使用者帶來開箱即用、體驗豐富的AI PC套用,以此來推動AI PC的發展。

「從硬件上,英特爾為OEM廠商在半年間快速出貨了800萬片酷睿Ultra處理器,並且也即將推出算力提升3倍達到120TOPS的Lunar Lake處理器。」高宇提到。

套用方向與算力需求的轉移,也讓芯片設計層面產生了變化,其中一個最顯著的案例便是廠商開始更加註重「NPU」計算單元。NPU的全稱是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轉譯過來叫「神經網絡處理單元」,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它都是在智能電話的SoC中。

高宇提到:「不同於PC以往CPU+GPU的算力組成,在AI時代,PC處理器透過CPU、GPU、NPU三大AI引擎形成合力,共同分擔AI運算。NPU的加入,有助於提升AI運算效率和芯片能耗比。到下一代Lunar Lake處理器上,低功耗的NPU 能夠帶來48 TOPS的AI 算力,能夠持續處理部份AI負載,減少能耗。」

既然NPU單元在執行AI套用上具備天然的優勢,那麽它會取代傳統算力或者是在未來芯片研發中進入更高優先級的序列嗎?

高宇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指出:「在三大AI引擎中,NPU與CPU、GPU的優先級取決於系統和套用的調優,三者是互相配合的關系、各司其職,而非比拼。」

套用生態建立仍需時日

確立了AI PC的概念和硬件框架以後,作為「新物種」的它也遇到了第一個瓶頸:生態。

歷史上,許多PC硬件的崛起都離不開「殺手套用」,比如電競需求帶火了遊戲本和高刷顯視器、個人化表達需求創造了帶燈記憶體條、透明機箱、水冷顯示器等等。

得益於從芯片層面開始的叠代,AI PC的概念自提出時就註定了它不會有市場表現層面的瓶頸,因為所有換裝了新CPU的輕薄本都可以歸類到AI PC當中。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它被大眾所接受,至少目前很多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更多地是為了「PC」付費而非「AI」付費。

PC上的AI套用

因此,何時才能有適合AI PC的殺手級套用出現成為了核心,過去大家看到的ChatGPT、Stable Diffusion、Pika等爆火的AI套用,或是利用了規模更大的雲端算力支持,或是對高算力的獨立GPU提出了要求。在鈦媒體APP看來,現階段AI PC的主要優勢,將會體現在將這些高算力需求套用實作移動端部署上。

高宇也提到了這一點:「在AI PC中,雲端代表算力上限,端側代表算力下限,雲端AI與端側AI共同將AI套用體驗完整呈現給PC使用者,二者在平台上是共存的。而在AI PC層面,想要促進AI套用落地,不僅需要給力的硬件,更需要調優的軟件。」

鈦媒體APP了解到,軟件層面,英特爾已經為開發者提供了OpenVINO 、BigDL、OneAPI等工具,幫助開發者調優效能。同時,為了更好地為開發者進行服務,英特爾在提出AI PC概念後,就已經打造了自己的AI PC生態朋友圈。先後推出了「AI PC加速計劃」、「AI PC 開發者計劃」等生態合作專案。

「截至目前,英特爾已經與100家ISV、150家IHV協作,著手實作300項AI功能,還有500多個AI大模型得以在酷睿Ultra處理器上最佳化執行。在此基礎上,英特爾中國還有技術支持團隊,幫助開發者快速部署調優。」高宇表示。

在硬件已經就位,未來叠代方向也已經確定的情況下,AI PC的發展路徑就會一帆風順嗎?

鈦媒體APP分析認為,盡管AI的大趨勢已不可逆,但現階段對於大眾層面而言,其仍然處於套用探索階段。一方面,AI需要與生產力、娛樂等剛需套用產生強連線,才能最終成為消費者購買PC等生產力工具的關鍵考量因素。

另一方面,現階段AI套用的供應商和實作路徑也並不統一。作為OEM廠商,雖然也希望能夠透過開發具體套用來增強自身產品的AI內容,但投入與產出的不對等使得它們更多地還是選擇與本地軟件供應商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此種合作形式又會導致OEM廠商或者是使用者必須要為AI模型、套用的提供商支付費用。

再加上很多AI套用的供應商自身也提供了可以利用雲端算力實作部署的替代性產品,因此就讓AI PC中的「AI」進入「芯片廠商已經提供了底層能力,OEM廠商的產品也提供了產品支持,但消費者因為尚未形成對AI能力的剛需而猶豫是否要為其付費」的尷尬境地。

不過隨著AI能力在工作、生活中的套用滲透不斷增強,未來AI PC市場持續走高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以英特爾為代表的芯片廠商,也會不斷加速AI PC的技術、生態布局。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APP 作者/鄧劍雲 編輯/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