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極點商業 孫天宇
「我們都在期待鴻蒙版微信的早日正式上線。」多位使用者說,為了更好體驗華為原生鴻蒙作業系統,連續幾晚定好鬧鐘,去鴻蒙套用市場「嘗鮮專區」搶微信體驗名額,「但根本搶不到。」
鴻蒙,元氣也。【淮南子·道應訓】有言:「西窮窅冥之黨,東開鴻濛之先。」在中華上古神話中,鴻蒙是萬物頓開之前的天地伊始。華為將自主研發的生態系取名為鴻蒙,可見其宏偉壯誌。
「今天是原生鴻蒙誕生以來最大的一次升級。」剛剛過去的10月22日,華為在深圳舉行了「原生鴻蒙之夜暨華為全場景新品釋出會」,正式釋出完全脫離安卓的作業系統——HarmonyOS NEXT。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向與會者表示,華為將正式為使用者帶來全新的原生鴻蒙作業系統,讓使用者體驗實作「更精致、更流暢、更智能、更安全」的革命性提升。
這一系統也是華為在2024年最後幾個月中,將與合作夥伴和開發者攜手沖刺,全力推動正式商用的關鍵專案。
作為華為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鴻蒙打通了手機、平板、電腦、汽車、智能穿戴等多器材多場景的互聯互通。而「純血鴻蒙」不再相容安卓系統,也意味著華為在技術上實作了更大的獨立性,成為與IOS、安卓並駕齊驅,且獨立於兩者之外的全球第三大流動應用生態。
余承東在釋出會上介紹,截至目前,原生鴻蒙擁有超1.1億程式碼行,註冊開發者達675萬,鴻蒙生態器材數突破10億,上架的原生套用和元服務超過15000個。它打破了長期以來由國外廠商主導的作業系統市場格局,為全球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多樣化和個人化的選擇。
在數智時代,圍繞著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使用者、套用開發者和生態構建者三個角色共同組成了一個套用生態系。在這個系統中,三個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原生鴻蒙的使用者體驗感與滿意度如何?套用開發者是否能夠滿足使用者及市場的需求?生態圈構建進度條行至何處?都將影響作業系統最終的商用落地速度。
生態成,鴻蒙才成
據GSMA預測,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終端連線數量將達246億個,其中消費物聯網終端連線數量將達110億個。IDC預計到2025年,中國物聯網總連線量將達到102.7億個。
從紅旗Linux到銀河麒麟,從Deepin到鴻蒙,國產作業系統在技術積累和市場接受度方面都有顯著提升。據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數據,華為鴻蒙HarmonyOS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由2023 年一季度的8%上漲至2024年一季度的17%,iOS份額則從20%下降至16%。這意味著,鴻蒙HarmonyOS已成為中國第二大作業系統。
築牢生態建設,加速千行百業的套用鴻蒙化,共建鴻蒙生態仍是至關重要的挑戰。
「真正的難關在於商業落地,它關系著鴻蒙能不能從‘來自中國的作業系統’,變成‘來自中國的真正好用的系統’。」一位TMT人士分析,真正的商業落地需要來自所有套用開發者的支持。
在華為終端BG軟件部總裁龔體看來,成熟的作業系統需要具備堅實的底座、繁榮的生態、極致的體驗,三者缺一不可。他表示,鴻蒙三大戰役,已經完成了底座、體驗兩個,還有一個戰役是生態。生態成,則鴻蒙成。這是成熟作業系統的關鍵一環,也是鴻蒙的最後一役。
要想構築成功的軟件生態系,龔體認為華為需邁過兩大關鍵門檻:首先,普通消費者約99%的時間都將投入到超過5000款常用套用上,這是華為必須優先覆蓋的套用範圍;其次,在手機市集中有過下載記錄的套用約為50萬個,這些套用迎合了使用者的多樣化和特定需求。
盡管華為宣布,已有超過15000個鴻蒙原生套用和元服務上架,覆蓋旅遊住宿、教育、金融、辦公等18大垂直領域,能夠滿足普通消費者99.9%的套用使用時長需求。同時,原生鴻蒙APP叠代迅速,幾乎達到了一天一個版本的驚人速度。通用辦公套用覆蓋全國超過3800萬個企業,數千個政企內部辦公套用加速上線。
但現階段來看,這些原生套用是否能夠滿足廣大使用者的長尾需求,仍是未知數。華為曾表示,純血鴻蒙正式商用時間將是2024年第四季度,而原生鴻蒙的生態系,尚未實作完整閉環。
將原有套用適配於鴻蒙系統,意味著套用軟件的開發者需要放棄原有的開發工具和程式語言,僅支持鴻蒙內核及鴻蒙系統的套用。比如華為的程式語言是ArkTS,IOS使用的是Swift,安卓用的是Kotlin。
小紅書相關人士曾向【財新】提及,研發人員開發鴻蒙原生套用,上手相對容易,熟悉過程較短,但與華為采用雙框架時期相比,鴻蒙原生套用的開發量更大。
在釋出會的前一天,依然有不少套用宣布適配鴻蒙生態系。如嘀嗒出行、ST證通,汽車類套用易車也宣布鴻蒙原生版上架HarmonyOS NEXT套用商城。
但時至今天,仍有部份「裝機必備」套用依然沒有完成鴻蒙生態系的最終適配。比如騰訊旗下的微信和QQ,字節跳動旗下的今日頭條等,目前都還是測試版狀態。
外界對於鴻蒙與微信是否合作的疑問,早有解答。10月8日,華為鴻蒙HarmonyOS NEXT開啟公測申請,騰訊同步官宣微信鴻蒙原生版開始內測邀請,QQ等超20款騰訊App處於陸續適配中,但測試版本的部份功能會受到限制或不可使用。
目前,大量普通使用者都在期待鴻蒙版微信的早日正式上線,但從「極點商業」了解來看,全量正式開放可能仍需要一定時間。
這和部份媒體報道的,騰訊、華為利益分配博弈沒有任何關系,而是由於原生鴻蒙是一套新的技術框架,微信體系又過於龐大,所有APP都要重寫,穩定性、安全性要求更高,采用的是小範圍外部內測,擴大範圍公測,最後正式版本的通行安全做法。一位認證的微信事業群員工就解釋說,「開發微信鴻蒙原生版有當年做第一版微信的感覺,大家要對著文件邊做邊學。」
現階段,這些套用的缺席,確實將影響鴻蒙系統在使用者中的普及度和接受度,並減緩鴻蒙系統商用落地速度。特別是當使用者早已習慣了現有的作業系統,在構建套用生態的同時,解決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並提升認知,鴻蒙原生套用生態的閉環方才能實作。
打造最具生命力的數碼底座
生態閉環還差臨門一腳,華為也在極力築牢鴻蒙系統護城河。
作業系統作為連線硬件與套用的橋梁,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初,工業和資訊化部等七部門釋出【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及,做優資訊服務產品,發展下一代作業系統,構築安全可靠的數碼底座。它不僅決定了器材的執行效率,更影響著使用者體驗與生態構建。
HarmonyOS NEXT獨一無二的創新性,以及與安卓、IOS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其采用分布式架構,能夠實作跨器材協同,不同於其他同行簡單的作業系統,而是面向萬物智聯時代,打造了全場景智能作業系統。
簡單來說,就是實作「一次開發,多端部署」。這也是在2022年11月舉辦的HDC2022上,鴻蒙正式提出的套用開發理念之一。
在過去的端側作業系統中,每一個器材匹配一個作業系統,當使用者流轉在不同器材時,需要重新適應系統操作,造成體驗度的降低。而「純血鴻蒙」解決了所有終端的使用場景,即所有終端都能執行一個鴻蒙作業系統,實作了系統統一、生態打通、多器材、多場景,實作服務和資訊的自由流轉。華為當前則將鴻蒙作為全場景戰略的底座。
小紅書社區前端負責人付正宗就曾向媒體介紹,與安卓相比,鴻蒙擁有「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能力,開發一次鴻蒙原生套用,就可以適配華為的所有終端。小紅書看重的,是華為接近10億的終端流量入口。「 小紅書近兩年在平板電腦、PC(個人電腦)都有發力,未來也期待在車機、AR(增強現實)場景的發展。」
此外,作為月活使用者數 1.94 億、日交易峰值突破 13 億、連續 28 個月客戶總量/增量保持同業第一的套用——中國農業銀行手機銀行也在鴻蒙「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幫助下,解決了之前需要對數量眾多的手機螢幕類別進行適配的難題,適配多終端研發效率提升 65%。
早在2012年,華為中央軟件研究院就在內部提出研發分散式作業系統的構思,鴻蒙作業系統就此萌芽。自2015年初立項,鴻蒙就是針對物聯網的設計,最初構想將其套用於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等場景。
直至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華為手機無法再使用安卓系統。華為不得不在當年8月9日舉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正式釋出自有作業系統鴻蒙。會上,余承東曾介紹,開發鴻蒙的核心目標就是使用鴻蒙內核,構建區別於IOS及安卓的自有生態。「滿足全場景的使用體驗。」
在整個人類社會技術發展的歷史行程中,經歷了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到智能革命的階段性變化。歷史行程中,作業系統僅有不到70年的歷史,卻經歷了批次處理、主機、PC 互聯網、流動互聯網幾個階段的發展, 並進一步走向萬物智聯時代。與其說是華為自主的系統研發,倒不如說是跟隨新技術的發展趨勢,使用者的體驗訴求融入了更為多元的套用場景,也對作業系統提出了更多挑戰。
【鴻蒙2030白皮書】
當前的HarmonyOS NEXT,內核具備更有彈性、更安全、更流暢的特性,更適應全場景器材多樣化要求。在流暢度方面,全新設計了並行模型,比執行緒更輕、比協程更容易排程,工作切換開銷減少50%,記憶體管理采用混合動態大頁技術,按場景分配4K、16K 或 64K 大頁,記憶體管理效率提升3倍以上。
在智能方面,支持全棧原生智能架構,並基於此打造了鴻蒙原生套用和小藝智能體。在原生安全方面,鴻蒙NEXT重構安全體系與秩序,帶來星盾安全架構,基於軟硬協同+鴻蒙內核,純凈治理架構+私密保護架構+數據安全架構+分布式安全架構,實作生態純凈、私密可控以及數據高安的安全使用體驗。
余承東表示,華為在作業系統研發的這10年,走過了歐美同行30多年所走過的路,實作了作業系統終端的自主可控。而2024年前三季度,搭載鴻蒙作業系統的華為旗艦手機,發貨量增長71%;搭載鴻蒙作業系統的智能穿戴、運動健康器材,取得中國市場份額第一的成績。「深受消費者喜愛。」
華為終端BG軟件部總裁龔體曾在【鴻蒙2030白皮書】中指出,鴻蒙操作終端未來仍將面臨來自「不斷增長的個人數據、多樣化終端器材形態、虛實融合的空間體驗、無處不在的智能服務」等方面帶來的挑戰。
但挑戰也意味著機會的孕育,我們期待國產作業系統帶來普適智能的新互動體驗,開啟萬物智聯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