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專訪黃群慧:人工智能是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典型代表性技術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要把傳統產業「一破了之」

2024-03-29科技

3月28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制造強國的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在京召開。

研討會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群慧 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於工業經濟穩增長具有哪些意義?人工智能在新質生產力中扮演一個什麽樣的角色?地方在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過程中應該註意什麽?隨著新質生產力的普及和套用,是否會出現某些傳統工業領域的衰退?圍繞這些問題,黃群慧 一一進行了詳細闡述。

他直言,人工智能是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最典型的代表性技術,當把「人工智能+」賦予到各產業後,就形成了典型的新質生產力,並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但他也強調,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要一哄而上,不要把傳統產業「一破了之」,而是要透過先立後破,把創新的破壞性降到最低,實作從創新性破壞到創新性轉型的轉變。

黃群慧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制造業是科技創新最關鍵、最核心的產業載體

NBD: 今年中國GDP增長目標是5%左右,您覺得要實作這一預期目標,工業經濟應該在其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黃群慧: 工業經濟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在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5%左右的目標實際上統籌了需要與可能,工業經濟要透過努力,爭取為GDP增長作出更大貢獻。

這些年,工業經濟發展確實對穩增長起到了巨大作用,也樹立了信心。今年透過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包括工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說工業經濟能夠實作自己的增長目標,也能對中國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NBD: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工業經濟穩增長具有怎樣的意義?

黃群慧: 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包括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我們希望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可以發揮最核心的推動創新作用。因為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就是創新,科技創新本身也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它的基本路徑就是要透過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而現代化產業體系裏最關鍵的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核心又是制造業。

隨著現代化行程的不斷推進,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會下降,這是現代化的基本趨勢。但現在來看,我們要穩住這個趨勢,因為有一定的量,制造業才能起到最關鍵的支撐創新的作用。

制造業是創新最密集的產業,它一方面是最先進的技術套用的產業,另一方面又是給科技創新提供器材、原材料支撐的產業,所以它是科技創新最關鍵、最核心的產業載體。沒有制造業,科技創新很難單純在實驗室裏推進。

人工智能是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典型代表性技術

NBD: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套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您覺得人工智能在新質生產力當中應該扮演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黃群慧: 人工智能是一個最具有革命性、滲透性,甚至顛覆性的技術,我認為它是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典型的代表性技術。當把「人工智能+」賦予到各個產業以後,它就形成了典型的新質生產力。技術本身一定是和產業結合以後,形成以產業為載體的典型新質生產力,所以我認為它是最典型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新質生產力,會產生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從前幾次工業革命到現在,之所以能夠產生「革命性」的變革,一定是通用技術的突破。而智能化、數碼化的技術就是一個典型的通用化技術突破,所以才會帶來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人工智能的通用性表現在,一方面它能滲透到生產、消費、流通等各領域,另一方面它能夠把通用技術和具體某個領域相結合,進而產生新的技術,產生巨大的創新。而從通用性到具體的每個領域又變成專用性,專用性是提高效率的基礎,越專業化效率越高,從而催生出革命性的變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新一輪科技革命主要是兩個方向:一是數碼化、智能化,二是綠色化、低碳化。一般「革命性」變革的通用性體現在投入和產出兩部份,這些年來,大家更強調投入的通用性,像煤炭、材料、動力等。這一輪科技革命我們現在投入的是人工智能這種技術,當然和它對應的是數據要素。

這次新一輪科技革命一個比較重要的特征是,數據作為要素與以前的通用投入有本質區別,它既有通用性又有重復使用性。以前的煤炭、鋼鐵是實體,用完了就消耗完了,現在數據用完了又可以產生新的數據,越用越多,還可以重復使用、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體使用。這就使整個經濟技術範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當然關鍵是要做好制度建設,比如怎麽解決數據的產權問題、市場上怎麽交易等,這些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另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以前不太一樣的是,大家考慮到綠色化會有低碳的產出,這種產出也具有通用性,有碳交易市場後,大家可以用統一的標準衡量碳排放情況。

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NBD: 當今國內外形勢不斷變化,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何深意?

黃群慧: 目前全球都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這個潮流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就越來越引起重視。當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它越來越成為現實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近年來,整個社會的數碼化行程越來越快,而且套用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所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確實對現實經濟增長產生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當前,誰把握住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誰就會在未來發展戰略中占據制高點,而掌握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是每個國家要發展必然要做的,同時也是統籌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要求。

NBD: 當前,各地都在學習新質生產力相關重要論述,您覺得地方在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過程中應該註意什麽?

黃群慧: 各地要註意不要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去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基礎條件、比較優勢等,去尋求各自的有利競爭並大力發展。因為新質生產力的範圍是很大的。

但是這裏面確實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那就是基礎設施問題。傳統的基礎設施各地都可以努力發展,但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其產業政策怎麽著力、統一的產業政策是否適用、各地如何發力確實還需深入討論。包括一些新型技術,尤其數碼技術本身也還處於探索階段。

以算力基礎設施為例,當前中國算力還存在短板,基建建設碎片化,效率也比較低。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要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培育算力產業生態。但如果各地都上馬算力基建專案,可能會使算力建設的碎片化更為突出。所以我們現在也在討論要形成與新質生產力適配的新型生產關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先立後破

NBD: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普及和套用,是否會出現某些傳統工業領域的衰退?我們應該如何平衡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的利益關系?

黃群慧: 我認為不應該叫「衰退」,應該叫「升級」,「衰退」這個概念很容易讓人誤解。不管是從歷史上還是現在來看,任何一個產業總體上一定要隨著消費水平提升、技術進步去不斷升級。

當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些產業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這是正常的。按熊彼特的理論,創新會有一個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就是在創造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破壞性作用,但這是理論上的說法。我們不能認為傳統產業便就此消失,這裏面涉及怎麽界定傳統產業概念的問題。

比如紡織產業,在一般的觀念中,都認為紡織業是傳統產業,但是現代紡織產業中,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套用程度非常高。不能說紡織這個傳統產業會衰退,或者服裝產業會消失,它們還是存在的,只是需要轉型升級,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要求,也適應現代人新的消費觀念。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用科技創新去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而現代化產業體系,一般按技術的成熟度又分為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目前中國有80%左右還是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在13%左右。當然這些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非常快,而且我們也希望這些產業能夠快速增長,但是當前對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還是要推進傳統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因此一定要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成果或者用新質生產力去改造、賦能傳統產業。

當然,產業分類是人為的分類,這些產業之間整體是一個融合的趨勢,所以不管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或者未來產業,它們雖有各自的內容,總體還是會逐漸融合的。

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很大力度上,應該是推進傳統產業的深度轉型,所以不要一哄而上,不要把傳統產業「一破了之」,而是要先立後破。我們反復強調要先立後破,也包括要實作產業的有序接轉。透過先立後破的方法,把創新的破壞性降到最低,從而實作轉型升級,實作從創新性破壞到創新性轉型的轉變。

從這個角度上說,絕不能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誤解為僅僅是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忽視了傳統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