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任正非懊悔取名華為,稱沒想到做這麽大,應取國際化的名字

2024-08-28科技

任正非表示,如果早知道華為能發展得如此龐大,就應該選擇一個更具國際化的名字。

「超越四通」是任正非在創立華為時設定的最初追求目標。

1987年,任正非和五位朋友籌集了2.1萬元,創辦了華為。

當時國內科技企業的聚集地是北京的中關村,而四通集團則是那個時期中關村的一家明星企業。

因此,超越四通便成為了華為的首要夢想。

誰也料不到,這家成立於南油集團居民樓的小型無牌企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締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從「超越四通」起步,到在「全球通訊行業實作三足鼎立,華為占據其中一席」,再到如今5G技術走在全球前列,直至今天的鴻蒙作業系統形成的三分格局……

華為經歷了從早期某國企視角中的「漁民經營的小生意」到員工戲稱的「華鳥」(繁體字「爲」,常被錯讀為「鳥」),最終成長為全球知名的企業。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任正非對當初給公司起名華為感到懊悔:「當年在陽台上創業的時候,沒想到會發展得如此龐大。如果早知道,就應該選擇一個更具國際化的名字。」

從傳播學的視角分析,華為這個名稱確實不利於傳播。

在給企業命名時,必須兼顧其價值觀、文化和理想等深層次含義,同時也要關註名稱的傳播性和辨識度,例如應當簡潔易讀、容易記住並且朗朗上口。

在80年代,企業命名時常采用「華*」的形式,例如我們熟悉的「華大」、「華發」等。這些名稱通常以開口音結尾,使得讀起來更加響亮,容易記憶,從而提升傳播效果。

然而,「華為」中的「為」是閉口音,發音比較輕,不利於傳播。

此外,在華為拓展國際市場後,任正非註意到許多外國朋友對「華為」這個名字的發音存在困難,他們常常將其誤讀為「夏威夷(Hawaii)」。法國人會把華為讀作「唔餵」(因為法語中H是不發音的),而南非人則難以正確發出HUAWEI這個詞。

華為的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任正非對「華為」這個名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滿意(當然,對當時加入華為的年輕人如郭平而言,名字是否好聽並不是關鍵,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能實作自己未來的平台)。

「華為」的命名與更名的曲折歷程

任正非曾公開解釋過「華為」這個名字的由來:實際上,華為公司的命名最初是有些隨意的。

根據任正非的回憶,1987年,他在一處租用的簡樸居民樓內辦公時,為正在籌建的公司命名而苦惱。經過一番思索,他無意間擡頭看到了墻上的「中華有為」字樣,於是便從中選取了一個字,組成了「華為」。

隨著華為在國內市場取得領先地位,海外業務也蓬勃發展,其知名度不斷上升,任正非曾多次產生更改公司名稱的想法。

華為內部曾召開多次會議,討論是否要更改公司的名稱。

會議總結指出,考慮到華為的品牌知名度已建立,此時更改名稱可能會對公司的營運帶來不利影響,因此華為管理層最終放棄了改名的想法。

不過,在華為進行手機終端研發時,是否使用「華為」作為品牌名稱再度引發了討論。2011年,在三亞舉行的終端務虛會上,曾經探討過是否應該建立獨立品牌作為消費品名,並指出「華為」這個名字H發音不清,會對傳播產生影響。

另外,余承東也提到,在華為內部的品牌討論會上,幾乎所有員工都一致建議不要將手機終端命名為「華為」,但他和萬飈堅決認為應繼續使用「華為」這個名稱。

最後,任正非在一次會議上認真地詢問大家,公司是否需要更改名字。與會人員回應道,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實在難以進行變更,也沒有辦法去改。

「在過去十幾年裏,我們內部一直對此存有爭議,是否應該更改華為這個名字,但最近我們已經決定不再更改。」這是任正非在2013年接受采訪時公開說的。

至此,任正非對華為是否更改名稱也已經放下心結。

當然,實力強大時,名字是否容易發音或記憶就不再重要了。

如今的華為在國內已經深植人心,「中華有為」成為了無數粉絲對其情感與認同的象征。

在國外,盡管華為的發音對許多人來說有些難以掌握,但仍有不少海外的粉絲主動幫助糾正HUAWEI的發音。長此以往,華為這個品牌反而更加深入人心了。

例如,在谷歌上,關於"HUAWEI Pronunciation"(HUAWEI的發音)相關的搜尋結果超過了122萬條。

盡管華為的最初命名顯得有些隨意,但只要你具備足夠的實力和卓越,別人自然而然會想要弄清楚你的名字如何發音。

從「雞的理想」轉變為「鷹的視野」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任正非在早期創業時,並沒有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那種雄偉目標和長遠理想。例如,他給公司的名字取得比較隨意,以至於後悔了十多年,而當時的經營目標也不過是「超越四通」。

一些學者指出,這類早期創業者的視野實際上僅限於十米到二十米遠,充其量只能歸類為「雞的理想」。

然而,任正非卻展現了卓越的學習能力。華為的資深管理顧問吳春波教授形容他時表示,他「就像一個巨大的海綿」,具備極強的吸收能力。

吳春波教授為任正非進行了總結:

學習黨的精神:「八項規定」、「自我反省」、「多付出、多收獲」;

向軍隊取經:「召喚火力」、「在上甘嶺鍛煉幹部」;

從企業中汲取經驗:海底撈、順豐;

從動物身上汲取經驗:狼的特性、獅子的團隊、螞蟻的集體。

向植物汲取知識:薇甘菊理論;

借鑒美國經驗:采用IBM的流程管理,藍血英雄。

向拉賓借鑒:透過土地換取和平,首次提出「合作夥伴」論,華為決不獨占市場。

……

向所有先進者學習,因此,任正非從創業初期的「雞的理想」逐漸成長為懷有「鷹的視野」的華為引領者、文化傳播者和思想導師,成為學術界和商業界認可的傑出商業思想家。

華為經歷了從小到大的成長,從弱到強的蛻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有人認為,華為之所以存在,離不開任正非。

然而,任正非卻堅信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不懂技術也不熟悉市場,對管理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是被一群精英扶持著走上巔峰,成了‘體面的老者’」。

長期以來專註於華為研究的吳春波教授認為,華為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正是因為其出色的管理。#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