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從行業龍頭到無處容身,日本半導體衰落不可避!日本人做錯了啥?

2024-02-13科技

中國台灣地區,電子工業,目前占據著產業的主導地位。不過,之所以能在全球成為優勢產業,其實 跟當年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落有直接關系

20世紀末,隨著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全面衰退,台灣趁勢接手了此前日本所主導的行業,這也使得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布局在此後三十多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那麽,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麽,導致日本半導體從興盛轉向了衰落呢?

內部機制的逐步「潰爛」

現在談及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落,人們不可避免的會說起當年日美之間的貿易爭端,似乎正是這場曠日持久的爭端,才讓日本的半導體開始走下坡路的。

爭端確實是一個主要原因,但卻並非根本性因素。在日本半導體產業衰落的過程中, 最早的潰爛是從產業內部開始的。

上世紀6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逐步走上了發展快車道。得益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彼時日本內部不僵化的經濟發展體制,這才讓半導體企業尋得了發展良機。

而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還知道,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標簽,還有專業、堅韌、團結和精進。發展都是正確的方向,行業內部的規劃趨勢也都明確而有層次性。

就這樣,經過至少20多年的發展,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在全世界都紮穩了腳跟。但正所謂月盈則虧,隨著整個行業發展到了頂峰,過去一些不太被關註的短板和缺點,也都開始逐步體現,並且被過度聚焦了。

典型的表現就是大企業病開始出現, 僵化封閉的模式開始顯現,尤其是缺乏和外部的溝通。多年後外界對這一點的解讀是,精進確實能鑄就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輝煌,但精進如果發展到了極致,就會成為極端自我和剛愎自用的代名詞。

1985年,日本半導體產業占全球市場的80%,這也達到了發展的最頂峰。可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由高到低的跌落,也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接下來僅僅用了10多年的時間,市場份額便一路萎縮到不到10%。

在這期間,「封閉保守」取代了此前的「精進」,成為了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新代名詞。

具體來看, 日本半導體的整個產業鏈都是內部來完成的。從上遊的材料到器材,再到中遊的設計制造,最後下遊的封裝和檢測,全部都是內部來完成的。

這一機制表面看起來沒問題,但半導體產業恰恰不適合這種發展模式。日本的產業發展模式是不與他人分利,自我生產的模式, 讓日本當時各大半導體企業,逐步和世界的技術發展脫鉤了。

當然,在日本產業體系的內部也有技術攻關,但隨後的技術分享,只在各自封閉的體系裏去完成。由於缺乏交流,日本的企業逐漸難以適應市場的快速轉變。

就在日本封閉發展的同時,全球分工的半導體產業鏈已經崛起了。這種發展模式,相比於日本的產業是完全開放式的,每個企業只負責一個環節,這樣在生產中的成本就能有效降低。

最突出的便是台灣的台積電,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便是這樣的發展思路。從設計到生產,整個流程被拆分開來,全球的產業鏈得以打造完成,每個國家和每個地區,都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在生產鏈中發揮自身的優勢,一起來發展,成本也被壓縮到了最低。

如此一來,當產品成型推向市場後,相對於日本的產品,新模式下生產出來的芯片,價格和競爭力就更強了。

開放式的模式,讓日本半導體產業轉變起來相當困難,即便企業有心轉變,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模式體系也相當困難。何況市場競爭相當殘酷,後來居上者根本不會給日本企業時間。

比如,尼康和ASML在光刻機上的爭奪,此前尼康占據了市場至少一半的份額,但尼康在接下來的發展中,選擇了其他的方向。

ASML則選擇了外包模式,搭建成了模組化和標準化的生產體系,這樣利用全球生成的產業鏈,使得全球各企業都選擇與ASML合作。

共享開放式的典型發展模式,讓日本的企業發展陷入了被動境地。在這種情勢下,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只能選擇收縮戰線,他們逐步回縮到了原材料和小型生產器材領域。

這樣一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既錯過了全球的產業鏈布局,同時在整個行業內又被徹底邊緣化。

內部機制的潰爛,產生了根本性的導向因素,外部日美之間發生的貿易爭端,則讓這種不利因素被進一步強化。

美國起到的關鍵「作用」

日媒之間的貿易摩擦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在半導體領域的直接競爭關系,讓美國的產業感受到了威脅。像英特爾的創始人,期間就一直在美國各方奔走遊說,希望能夠將半導體問題上升到政治層面來解決。

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先後發生了兩起知名的案件,一個是IBM間諜案,另一個是將數控機床賣給蘇聯的東芝案。

前一起案件,是日立企業的員工在美國遭遇了釣魚執法。後者則是東芝將數控機床賣給了蘇聯,本以為是民用,卻有意無意間幫助蘇聯提升了軍用艦艇技術。

兩起時間,都引來了美國方面持久的調查和所謂的商業監督,這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日媒貿易摩擦的前奏。

此後圍繞半導體產業,日美之間簽署了一系列協定。透過這一系列動作,日本的半導體產品在國際市場被壓縮了。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份額開始上升,到1993年達到了45%左右。這一規模相比於80年代,已經明顯超過了日本。

隨著日本產業市場的萎縮,圍繞半導體而形成的貿易摩擦也落幕了。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雖然在這場摩擦中贏了,過後依然系統性的對半導體行業展開管控。

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整個貿易戰期間,美國主導的半導體產業政策,對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構成了嚴重沖擊。

一方面,新興市場低成本企業進入市場,對日本原先的生產優勢構成了沖擊。另外,美國主導的政策又限制了日本在技術上的創新活動。

在貿易摩擦和談判期間,美國不斷采取措施,限制了日本的技術擴散。可以看出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變化趨勢,正是在美國政策的推動下所發生的。

於是在多重行業變遷面前,日本不但被排擠出了市場,同時在技術創新領域也失去了競爭力和優勢。

美國起到的關鍵「作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給日本的產業構成沖擊,實際上不同時期人們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

日本半導體落寞後的反思

如果將美國的作用當成關鍵,就可以認定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是被前者搞死的。但正如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樣,內部存在的諸多不利因素,也讓後來的情形向著失控的狀態發展了。

世界技術發展的趨勢,日本在和美國鬧摩擦之前就沒有看清楚。比如在DRAM的套用上,市場份額早先很高,但後來電腦領域已經向著更小型化的方向發展了。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日本方面墨守成規並沒有改變產品發展方向,以至於後來的發展一落千丈。

與此同時 ,產業的橫向分工,也被日本產業內部有意或者無意的給忽視了。 半導體行業的飛速發展和轉變過程中,日本企業的參與度降低,守著原來的模式再加上美國的有意打壓,一切形勢的發展最終都向著最不好的那一面轉變了。

及至到了上世紀90年代,高速發展多年的日本遭遇經濟瓶頸和房地產泡沫,這時候的日本即便有心重振半導體行業的天下,但是也沒了充足的氣力了。就這樣,日本只能眼睜睜看著美國采取一切手段超過了自己。

從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落看到了什麽

如今,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在加劇,於是,很多人經常用當年日本的例子來和現代的中美貿易爭端作比較。

爭端背後的本質雖說一樣,但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特征,跟日本當年面臨的局面還是不太一樣的。

日本彼時有一個最大的軟肋,就是因為二戰之後戰敗國的身份,讓他們各個方面都受到了美國的嚴重制約。所以在各方面的反擊中,日本猶如被束縛住了手腳,難以搭建和構築應對舉措。

當然,我們也應該清晰的看到, 日本自身在發展中,缺乏對市場的洞見,越發僵化的發展體系,制約了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升級。 這方面的弊病,不管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成為發展升級的絆腳石。

結語

綜合來看,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轟然倒塌,美國人的作梗確實是一方面,但日本企業本身的眾多毛病,同樣也讓日本的產業發展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了。

任何一項技術的發展,從研發到市場的占領,每個步驟都跟所處的時代是契合的。凡是那些原先占據了市場的產業和產品,本身都因為他們做對了很多事情。

但是反過來看,市場在不斷變化,技術的更新也是日新月異,任何一個產業裏的翹楚,都不可能永遠占據領頭羊的地位。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得讓產品、技術以及整體的營運觀念和新的時代相結合。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失敗,恰恰就是忽略了這一點。 自身的最佳化和進步,永遠要以市場的發展為準。關起門來所做的精進,會變成固步自封的枷鎖。

參考資料:

【北大國際經濟觀察︱日本半導體產業衰落,貿易摩擦不是根本原因】 第一財經 2019年7月14日
【日本半導體:重振的構想與衰落的反思】 新華財經 2022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