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側記|2024浦江創新論壇開幕首日的三類面孔

2024-09-08科技
9月7日下午,2024浦江創新論壇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拉開帷幕。開幕首日,在「共享創新 共塑未來:構建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的主題之下,第17屆論壇的全球性和前沿性一下子迸濺開來。
會場外的TR35展示。 澎湃新聞記者 蔣樂來 圖
在會場二層,舉辦開幕式的會議廳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評選(簡稱TR35)有自己的展示視窗。色彩各異的展示板上,是一張張歷屆入選者的面孔和他們的個人介紹、研究方向。盡管2024年亞太區入選者的釋出將在論壇第三天進行,但展示物料很自然地把一個超越於TR35本身的概念推了出來——科學界的「面孔」。
面孔的意義是將一切概念具像化,由此去觀察,在2024浦江創新論壇開幕首日可以註意到三類面孔。
等待嘉賓點咖啡的人形機器人「小惠」。 澎湃新聞記者 蔣樂來 圖
機器人的面孔,一種關於未來的具現
剛走進張江科學會堂,就可以看到人形機器人「清寶」站在綜合服務台邊,「未來感」的軀體,擬人而逼真的面部和手部。一聲「你好,清寶」就可以嘗試簡單地和她進行對話,獲取資訊。
主會場外,另一位人形機器人「小惠」在一個小吧台後接待著往來嘉賓,只要說「給我一杯咖啡」,「小惠」便會拿著杯子接好咖啡,再遞到顧客面前。在「她」身旁,屢獲國際大獎的機器人咖啡COFE+也同樣在營業中,可以制作50多種飲品,還能調節溫度、濃度、甜度等,早已是全球知名的全智能咖啡機器人。另一處角落裏,名為「小江豚」的機器人也隨時待命,能夠根據嘉賓需求引導前往會場。
具身智能作為近年來最為火爆的未來產業方向之一,從全身關節的靈活性到面部表現的逼真性,無疑在視覺效果上尤具未來的代表性。從這些機器面孔看到本屆論壇,更多關於未來和創新的研究在被分享,首日論壇便已涉及基因研究、量子電腦、可再生能源、繆子成像等多個方向,未來兩日還將有更多領域的專題論壇。
胡德在主論壇作主題演講。 主辦方供圖
國際化的面孔,作為論壇全球性的確證
300余位來自國際組織、頂尖高校、科研機構和產業界的專家與學者,其中境外面孔的比例占到40%以上。「國際人類表型組:表型組與精準醫學」專題論壇的舉辦在開幕式之前,由中國最先聯合國際學者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既訴說著中國在未來科學探索中的領跑地位,又凸顯著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在表型組學基礎研究領域,復旦大學等國內科學團隊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並達成四個「全球第一」。美國四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人文與藝術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勒羅伊·胡德(Leroy Hood)評價「上海是全球三大表型組學研究中心之首」。胡德被譽為「系統生物學之父」,他同樣在論壇上呼籲加強科學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健康應該是普羅大眾的,是每個人都應該享受的權利。在健康這樣的科學議題上,各國政府應當加強合作,促進交流,來加速數據驅動的巨大的健康機遇。」
開幕式上,除了胡德以外,致辭和演講嘉賓中不乏來自英國、馬來西亞、匈牙利的面孔。大家或是談神秘的繆子和微觀世界,或是談基因和生命奧秘,但總繞不開推動國際合作創新,以應對全球的挑戰。
作為此次論壇的主賓國,匈牙利在專屬的展示區域打出了「創新托舉未來」的口號,更是向所有與會嘉賓以生平展覽的形式介紹了一位匈牙利面孔——該國第一位女性諾貝爾獎獲得者卡塔琳·考裏科。卡塔琳·考裏科專註於研究核糖核酸介導機制,並對建基於mRNA技術而產生的疫苗作出貢獻。她與Drew Weissman共同研究以mRNA改變細胞功能用於治療,更發現此技術不但可促使人體生成各種蛋白質藥物,還可用於制造疫苗抗原。
首場青年創新講壇。 主辦方供圖
青年人的面孔,引領創新的活力
和卡塔琳·考裏科相似,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白蕊所從事的研究也與RNA相關。圍繞著人體內的RNA剪接過程及其執行者「剪接體」,白蕊致力於搞明白剪接過程的內在機理,從而理解因為剪接異常或錯誤導致的疾病致病原因為何,由此進一步指導針對性的藥物開發。
今年,主論壇擴大了青年特別講席,1992年出生的白蕊得以在台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師從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的她,攻讀博士期間論文就五登【科學】,三登【細胞】。2020年,年僅27歲的她獲得了歐萊雅基金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接受媒體采訪時,白蕊表示對她來說科研是事業而非工作,並鼓勵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放下包袱,少想多做。
不論是從白蕊的經歷來看,還是從將要釋出的TR35亞太區入選者名單來看,青年中的佼佼者正在科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甚至爭當主角。
與白蕊同台分享的,還有來自馬來西亞的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學者許金祥。許金祥的重點研究物件是繆子,重量是電子的200倍,同時有自己的磁場,還具有高穿透性,能穿越10公裏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對於微觀世界的研究,許金祥同樣在分享中表示,國際合作可以推動我們對宇宙的理解,跨學科合作可以把基礎研究變成實際套用。
據媒體此前報道,許金祥的團隊10人左右,來自中國、日本、馬來西亞、尼泊爾等多個不同國家,「國際範兒」顯露無遺。而也是在論壇開幕首日,青年創新講壇正式開始,這個今年首創的專為「青年之聲」打造的舞台也被點亮。首期五位嘉賓來自多個不同國家,圍繞「創新無國界 全球共創新」的主題展開對話,談及機器人、能源、數據等多個領域。
由此也足見,這三類面孔和其表征背後的未來性、全球性、青年性從來都彼此交織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經由浦江創新論壇這樣一個統領性的平台,展現科學創新的價值。
澎湃新聞記者 蔣樂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